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自强人生路———记残疾人陈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08:41 天津日报

  袁世军高丽娜王勇则吴子媛

  陈卫为学生辅导外语贾津生张军摄

  编者按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在全国助残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推荐《自强人生路》这篇通讯,作为一个重度残疾人,陈卫在家人、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始终以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坚持用知识改变人生、创造美好生活,用知识回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思考。

  陈卫的动人事迹告诉我们:知识可以创造幸福,知识可以成就未来。随着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今年40岁的陈卫是本市河北区的一名重度残疾人。在艰难的人生路途上,他总是以乐观向上、自信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他不甘心赖在父母身上、也不情愿躺在政府身上,20年来,他以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找到了人生支点、创造了家庭幸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决不做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对于陈卫来说,人生起点是那么无情、那么残酷。刚满一周岁的他,就不幸患上重症小儿麻痹,导致脊柱严重弯曲,成了一个截瘫的残疾人,从此再也离不开轮椅。父母满腔苦楚,但从没有放弃,在父母眼里、在兄姊眼里,却从来不把他当成一个“废物”看待,也从不因他而感到“丢人”。

  渐渐懂事的陈卫知道,自己的肢体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了,只有在学习知识上他才跟别人没什么两样。1971年,小陈卫实现了他入学的愿望。学校离家远,父亲背着他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校。非常刻苦的小陈卫学习成绩总是班里前几名。一次他在小收音机里听到了一篇报道:《陈卫上学记》,让他大受鼓舞,“这不是在说我吗?好好学习能让人看得起。”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由于脊柱向右侧严重弯曲,他不得不穿着在假肢厂特制的金属铝制背心听课。平时穿着它,上身直挺挺地不能动,夏天满身大汗,背上勒出一个个蚕豆大的血泡。冬天棉衣穿得厚,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坚持到校上课,不给老师同学添麻烦,他每天晚上都严格控制饮水。就这样,从小学到大学的14年里,陈卫从未在学校解过一次小便。长达14年啊!那种痛苦滋味对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升入中学后,他如痴如醉地学习外语,高中毕业时英语考试成绩是满分。正当他满心欢喜地指望进入正规大学深造时,考前体检击碎了他的梦想。那种失望像针一样刺痛他的心。在大家的开导下,他顽强地挺住了身躯,重新鼓起希望。“这么活,我不甘心。”他说,我决不能成为别人的累赘、社会的负担。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1981年,陈卫以特殊的旁听生身分,到河北区职大英语专业二年级插班,往返数公里,教室又在3层楼上,上下要爬96级台阶。父亲、哥哥和同学们轮流背送他。为了减轻上下楼的重量,他摘去了笨重的铝制背心。这样,上身就失去了支撑点,上课时必须长时间用双臂拄着桌子听课、用肋骨顶着课桌做笔记。冬天是他最难熬的日子。他的两条腿本来就血液循环缓慢,西北风一打,很容易失去知觉。腿脚常常冻伤,用手稍用力一碰就破。睡觉前脱衣服时,他总是先把脚藏到被子里,为的是不敢让父母看见。他不愿让父母为他揪心、更不愿让父母为他伤心。

  那是隆冬的一天,马路上到处是积雪融化后的泥水,陈卫独自一人摇着手摇车去学校参加考试,不料,车子在途中抛了锚。眼看考试时间临近,他使出全身力气,左手扶车把、右手搬车轮,一圈圈往前挪,不时陷在烂泥里。好不容易赶到学校,同学们发现他的手上泥水和磨破的血肉已经混在一起,下半身已经冻僵了。他用颤抖的手拿起笔,但仍微笑着。惹得周围几个同学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转。陈卫就是这样艰难地走过了三年的求学之路。他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荣获了天津市首届职工自学成才奖。

  “只有知识才能弥补身体

  的缺陷,让我把握命运”

  难熬的病痛,挡不住他的求学之路。不断进取的过程常常是枯燥的、坎坷的,陈卫的主动挑战和艰辛付出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使他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我也能干好。他把知识当做攀登人生高度的阶梯。

  1986年,陈卫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被天津制线厂破格录用,在厂工程师室从事英语翻译和科技情报工作。当时,他是全市纺织系统惟一一个摇轮椅上班的职工。从此他风雨无阻,每天坚持八小时埋头工作,同事们关心他、照顾他,但他绝不搞特殊。由于天天长时间坐在轮椅上,他的下身生满褥疮,可他强忍着钻心的疼痛不声张。他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为了熟悉纺织设备和工艺,他经常出现在各车间,细心观察工人师傅的操作,把各道工序的机器性能和工作原理记在笔记本上反复钻研。翻译中每逢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术语,他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丝不苟地研究推敲一词一句的确切含义,每次他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一次,厂方与苏丹国洽谈技术转让项目,为使谈判顺利进行,他连续两天两夜没怎么休息,把《苏丹鼓励投资法》译成中文,又把向外商提供的《关于苏丹兴建缝纫绣花线厂的可行性报告》译成英文。在桌子上写字太吃力,他就干脆趴在床上,用枕头垫着胸部,双肘支撑着进行翻译,字典不离手,热汗不离身。这些资料,就是专业机构也得一个星期才能译出来,而他只用了两天就圆满交卷,令苏丹客人惊羡不已。

  199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又被评为天津十佳残疾青年。他更加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8年中,他为生产科研单位翻译英文科技资料累计40万字,有的成为企业研发新产品的重要依据。他挤时间、抢时间,又令人吃惊地接连闯过了世界语和日语这两道语言难关。

  “有坚强就没有绝路,甘心付出就有希望”

  1994年,因企业经营困难,陈卫暂时下岗,偶尔有点零活,每月只领取生活费。不久,妻子也下了岗,一家人失去了固定的生活来源,使这个刚尝到幸福滋味的三口之家陷入困境。下岗,对于许多健康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难题,更何况陈卫呢?

  过了不久,人们发现,从来没做过买卖的于香艾开始在市场上摆地摊卖起线来。在她的身后,陈卫在轮椅上驮着孩子,车把上还挂着一块牌子,上写:“中小学英语家庭辅导班招生”。过往的行人目光各异,有怀疑,也有嘲讽,更多的则是敬佩这对夫妻的勇气。这个自食其力、自谋出路的残疾人家庭默默为政府分忧的精神,感动了周周围围很多人。在区街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陈卫的英语家庭辅导班办了起来。

  好不容易度过了最难的起步阶段,他在幸福村的平房要拆迁。陈卫一家三口只能暂时蜗居在厂里提供的一处闲置仓库的传达室里,四面透风,环境很不好。他曾几次动摇过,也想向有关部门求援,甚至还想到给市领导打电话诉苦。但是,这些想法都一闪而过。他要挺起脊梁,他坚信,只要甘心付出,希望就会在眼前出现。尽管办学条件不好,但陈卫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补习时方法得当,能调动起学生兴趣。慕名而来的学生们围着炉子坐在炕上听陈卫讲课。

  他的家教班有了影响、有了名气,他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2000年,陈卫通过办学筹集资金,贷款10多万元,投入部分积蓄,加上亲友帮助,购置了一套118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的商品房,专门腾出一间17平方米的居室装修成课堂,还购置了电教设备,暖气、空调也一应俱全。办学条件一天天好起来,办学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为了不负众望,陈卫专心研究教学,认真备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教学最新信息,许多复杂枯燥的英语语法知识,由他归纳总结后讲解出来,深入浅出,使学员理解快、记忆深。至今,经他辅导的学生有数千人次。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得到明显提高。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得到党和政府太多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

  回顾这些年,有三件事是陈卫刻骨铭心的,被他看做是自己奋斗的三个基点。一个是他找到了工作,在岗位上实现了自身价值;一个是市领导同志时时关心、爱护他,不断勉励他,为他指点前进方向;再一个是他遇到了能与他风雨同舟的知心爱人。

  陈卫每每想起和张立昌同志的见面都非常激动,虽然过去多年了,但那些栩栩如生的亲切画面好像就在眼前。他永远忘不了1992年5月13日,当时任常务副市长的张立昌同志得知陈卫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对外交往中做出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时,风尘仆仆地来到陈卫的家,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他亲切慰问。立昌同志赞赏他这种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还勉励他不断超越自己,为社会做新贡献。当了解到陈卫还没有评职称时,张立昌同志详细了解了这方面的情况。原来,当时的天津工业企业尚无科技翻译职称序列,张立昌同志马上把这件事记在本子上,并说:扩大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天津是个迈向国际的大都市,更应该珍惜外语人才。张立昌同志还要求随行的有关负责同志抓紧调研、着手解决。时间不长,陈卫的技术职称问题圆满解决了。至今,陈卫全家都为市领导能为他过问得这么具体而感动。他指着珍藏至今的与张立昌同志的合影照片,动情地对记者说,咱们的领导实实在在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天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真实体现。

  讲起第二次见到张立昌同志,陈卫眼里含满泪花。就在他的职称问题解决两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天,陈卫和妻子去买科技书籍,来到东北角新华书店门前路边时,一辆小轿车停靠到了他们面前。闷着头摇轮椅的陈卫正要往一边挪,张立昌同志已经满面春风地走下车来。原来,轻车简从的张立昌同志正在调研工作,看到陈卫后停下来,亲切地向他打招呼。当得知陈卫常常逛书店时,张立昌同志又一次鼓励他好好干,不断进取。临上车时还回头对他说:“遇到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后来,在市残联开会时,张立昌同志还多次亲切地主动与陈卫握手,俯下身来了解陈卫的身体和工作情况。陈卫每每回忆起这些,都要感慨地说,党和政府与他们残疾人的心贴得特别近。党和政府的关心,成为陈卫拼搏进取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我不能辜负领导的关心和大家的希望。

  陈卫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被许多媒体宣传。1988年,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介绍了陈卫的事迹后,河间县的姑娘于香艾被陈卫的拼搏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先是写来信,然后又来到天津找陈卫,表达了愿与陈卫同舟共济的情怀。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二人于1989年元旦喜结良缘,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一年多后,小女儿出世了,为他们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欢乐。

  直到如今,于香艾都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在别人眼里,她走进这个家,就意味着过多的付出,但在她看来,在陈卫身边,她的生活无比充实。她非常敬佩陈卫的坚强毅力,十分欣赏他的学识,在她的眼里,陈卫身体的残缺与他高大健康的人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她是丈夫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共同的志趣使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愈久弥深,是知识支撑着他们的丰富内心世界和温馨的生活空间。今年3月,陈卫一家被授予天津市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

  “社会给了我生活和事业的舞台,我要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许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陈卫这里来,除了陈卫的辅导效果好,还有一层想法,就是让孩子亲身感受陈老师的人格魅力。家长们的用心果然收到效果,写作文时,陈卫教过的学生几乎都从不同视角刻画过他们的陈老师。在他们眼里,陈老师是他们的榜样和楷模。高中学生杨海清在作文中说,遇到困难时,想想陈老师遭的罪、受的苦,真是没什么克服不了的了。

  作为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陈卫相继担任40余所中小学及社区课堂的校外辅导员,听过他事迹的听众达10万人次。在市区的巡回演讲中,人们由衷地为他击掌。他感染了同龄人的心,贴切地诠释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主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他也感染了年轻一代的心,他和青少年交知心朋友,用自己的收入为学生们购买图书,与他们谈理想,共同思考人生价值和奋斗方向。

  陈卫的家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在河北区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中,区街妇联举办了迎奥运口语培训班。陈卫义务承担了这个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并定期把培训班办在自己家里,居民参加踊跃,社区形成了学外语的风气。

  本应是帮扶对象的陈卫一家,不仅通过奋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还积极投入到社区文明建设中。在河北区妇联组织的“一帮一”扶贫结对子活动中,陈卫家庭与一户单亲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不仅捐赠生活必需品,帮助其渡过难关,还为这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免费辅导外语,进行智力扶贫。

  陈卫办辅导班,把学费压到最低,而且对不少特困学生免费。平时,只要他听说哪个学生家庭困难,就免收学费,至今为多少困难学生进行过免费辅导,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有的贫困学生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拉着陈卫的手,由衷地说,等家里条件好了,一定把学费补上。陈卫的回答是,这是他回报社会的举手之劳。只要把孩子的学习搞上去,就是对他最大的补偿。抗非典期间,于香艾找到社区居委会,主动参加社区服务。区里号召为灾区和贫困地区募捐时,陈卫一家总是积极响应。夫妻俩经常教育孩子,父母曾经也穷过,但是凭双手自立自强之后,要为穷人走出困境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在父母的带动下,上初中的女儿一次次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压岁钱和新书文具、衣服都捐给了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小伙伴。

  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这让人羡慕不已的生活,陈卫并不满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好,他坚守着这个信念:“知识可以改变人生、知识可以创造幸福、知识可以成就未来。”他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影响更多的孩子,用自己的知识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报通讯员袁世军高丽娜王勇则吴子媛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