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至关注:时政新闻为何频频“事后澄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15:34 金羊网-羊城晚报
  这周新闻中,“电价上涨”是假的,“端午节被抢报”是假的,“扩省”是假的……

  没想到,严肃的新闻这周却遭受空前的“黑色幽默”,“电价上涨”是假的、“扩省”是假的、“端午节抢报”是假的……这些重大的时政新闻为何遭遇娱乐新闻时常才有的公信危机?模糊新闻为何大行其道?相关部门应作何反应?

  溯源 热门新闻一扑即灭

  没想到,五一节后最能吸人眼球的三个时政新闻,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从火热追捧到迅即破灭。

  最具讽刺意味的或许要算“电价上涨”这则民生新闻。5月9日,最先刊登该消息的是《中国青年报》,其援引的消息来源是“中新社”,两家全国级的通讯社和报纸刊播的消息,迅即被全国报刊和大小网站转载,随后股市上立即做出反映:电力股几次涨停!然而,到了5月12日,北京一家不太知名的报纸记者到国家发改委证实此事,没想到发改新闻办一句该消息是“以讹传讹”,让正在热涨的电力股,顿时下挫。
“端午节被抢报”也一直是五一之后几天媒体热炒的新闻,并引起端午节老家湖南岳阳上下发誓要保卫端午节,全国网民也群情激奋。然而当本报记者联系上本则消息的始发者某教授时,教授称只是朋友聊天所得;又有媒体求证当事国韩国,该国有关人士称欲申请的是该国江陵的端午祭而非端午节。国人同仇敌忾的激情顿时没了目标。

  “全国增扩50个省”的新闻坊间流传时间最长,当5月13日,据称是该消息的始发者———民政部地名司负责人出面直称该消息是假消息时,上万网民的“扩省”热情遭遇冰封。

  没想到,常在娱乐新闻圈内使用的“出面澄清”,这个星期竟在事关国计民生(电价)与国家大计(扩省)的重要新闻事件上屡屡使用。

  右上图:本报抢先追出“端午节被抢报”真相

  细研 严肃新闻遭遇模糊

  其实细研之下,这三则新闻的生成都比较“模糊”。

  “端午节被抢”新闻最让人质疑的,是从它“模糊线人”开始的,原消息中“东北某大学某教授”不光引起了本报记者的也引起大多网民的疑问:某教授是谁?他怎么能知道?他探得消息的渠道是否可靠?一路追问下去,原消息就现了“原形”。

  “电价上涨”消息来源可谓明确———国家发改委,但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消息却在“时间”“地点”上搞起了模糊———国家发改委在何时何地发布这样重大的政策?原消息语焉不详。

  而“全国扩增50个省”的消息,据《北京青年报》追踪:最先由某家通讯社择自《文汇报》采访民政部地名司负责人有关未来可能要增扩50省的建议,结果该消息在网上传播时,把“将来可能”变成了“明年”,并且有好事者配上学者研究的地图加以佐证,一则学者的建议变成了真实的实施纲要,这则专家学者还在研究的消息就这样在模糊中慢慢生成一则重在的时政要闻。
或许“端午节被抢”这是个很好的新闻线索,“电价上涨”也许是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的政策,“扩省”也真的是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网民们的想法,但把线索模糊所新闻,把想法模湖成事实,于是新闻最根本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如何、为何等就模糊了起来,不真实的新闻就这样以“言之凿凿”的出现在公众面前。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铭泽说,线索可以成为新闻,但要验证、核实,想法可以成为新闻,但要具体的“条件”如何人何时何地为何有这种想法,这些都不能模糊。

  右上图: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其新闻自然颇受关注

  反思 模糊新闻缘何出道

  当记者私下问及一位常爱模糊新闻要素的同仁时,他说当一条具有轰动效应的消息而又来不及证实时,我就选择模糊,因为我太爱新闻了!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单波教授认为,新闻造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急功近利;可能是职业道德问题———用假新闻来制造轰动效应,满足自己的愿望;可能是媒体市场竞争驱使。

  当一则新闻要素残缺时,合理想像常成为模糊新闻的惯用手法。单教授说,作为新闻这是不真实的,“合理想像”在我国新闻史上曾被当作可被接受的事实,这种做法还“遗谬”到今天。

  模糊新闻大行其道,躬身反思的不光是记者,还有我们提供大部分新闻的政府部门,假如我们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大部分新闻将模糊不起来。

  建议 能否建立“辟谣”机制

  有人说,让假新闻“气绝身亡”最好的办法就是揭穿它!有些新闻可以通过媒体的追踪显出真相,但有些时政新闻,只有权威部门出面才能真相大白。

  这次有关“全国增扩50个省”的新闻,也只有权威部门———民政部出面澄清,才能腰斩假新闻。

  那么,我们能否建立一个“辟谣”机制,尤其是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假新闻或模糊新闻一旦出街,相关部门要立即回应,不能让“小道”流传成“大道”,否则不光会影响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同时,对假新闻的制造者(记者及其所属媒体),也应建立自律或处分机制。蔡铭泽教授则认为,在对待假新闻上,我们要将事关国计民生与体育娱乐两类区别开来,后者只要不涉及公众人物隐私,“道听途说”受众也会容忍,付之一笑。

  本报记者 谢孝国 实习生 江微

  (子琦/编制)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