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支教任重道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6日11:10 解放日报 | |||||||||
云南思茅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支教老师王建新一见到记者,一不谈成绩,二不谈艰苦,直接就发急:“两年的支教期限,眼看着今年7月就到期,可自己的愿望似乎远没有实现!”另一位支教老师也对“支教”两字发出困惑:“应付课程还来不及,真正的公开课只上过一次。支教,究竟是支援教学?还是支援上海的先进教育观念?”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支教老师在云南当起了“超级替补”。一位上海医学博士,被安
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静下心来,对边疆教学与城市教学的差异进行课题研究。支教老师张蓉说:“发现学校里不少教师缺乏经验,我真的很想帮助他们,但是应付日常教学都来不及啊!”更多的是资金匮乏造成的无奈。云南的学校认为,能有上海教师免费支教,学校便可暂时不对外招聘新教师,由此省去一笔不小的开支。只在极少数有条件的地区,支教老师基本不担任主课,大半年时间在外上公开课和讲座,吸引更大范围内的学生、特别是当地教师前来听课,将上海教育模式做最大范围的辐射。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体会到两点。第一,云南贫困地区教育程度确实不高,在不少少数民族村寨,大姑娘不会算术。 一位妇女 19岁生孩子,儿子已经11岁,但她左算右算,仍坚称自己“23岁”。而村寨里的中年人则普遍不知自己的生日,只会说:“我是打雷那天生的”、“我生那天,家里撒下玉米种子”之类。第二,云南当地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位支教老师告诉记者:“云南当地一教师到上海挂职一个月,终于学会了电脑的开机、关机;拿一张小学升初中的卷子,考云南一些乡村教师,有些得分也出乎意料的不高!” 如何联动提高当地教师的素质,是上海支教老师迫切想做的贡献。然而,贫困带来的问题是一连串的,这就希望云南和上海在支教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在资金上面有更多的支持。互动才能带来双赢。 (本报云南 5月 15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