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周评:传统,莫待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6日17:3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周玮)向来要被人抢了去的东西,才打心眼里觉得珍贵。近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端午节保卫战”的激愤,也是源于某邻国打算将江陵端午祭申请本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不少国人惊呼,有人“端”了我们的“端午节”。

  真有其事也好,虚惊一场也罢,其实这场争论的背后,更多是源于我们自身对于传统节日的漠视和遗忘。在今天,保护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话题实在有必要继续下去,否则会有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不只被抢走,而且是还给了我们的祖先。

  据有的学者统计,我国各式各样的节日有数千种。而当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大行其道,为更多的国人庆祝时,我们多少忽视了端午、重阳等这些传统节日。而传统习俗与节日,虽然千百年来传递着人们世代共通的民族情感与记忆,经过一代接一代传承,其中许多文化传统和信息正在逐渐流失殆尽。

  五千年文明历史,多民族融合聚居,由此凝结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纷至沓来的同时,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呈衰落之势: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便处境艰难,福建的软木画、竹编等后继乏人;我国获得首个非物质遗产称号的昆曲,有着600多年历史,而今仍未摆脱衰落趋势,更不要说流传范围愈窄的一些地方小戏,如丝竹戏、牛哥戏、毛南戏等,已是难得一见;宋代便有彩版印刷的年画、曾大江南北演出的皮影戏,现在踪迹难觅。

  如今凋敝的传统文化,当初无不是从丰厚的民间土壤中生长出来,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曾经的沃土已不能供给适合的养分。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文化传播手段,或许会使传统文化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覆盖,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所受到的冷落,不能不说与我们短视、浮躁的社会心理有关。如果今天再不珍惜,不及时抢救,千百年来沉积的这些文明成果可能在一朝无影无踪。

  所幸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思考。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火种,有关部门已开始行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于去年初启动。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今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我国政府今年更投入2000万元经费,用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制定工作也已经列入国家立法机关审议计划。

  但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只是收藏成为博物馆艺术,真正的承袭者是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其能够在新的土壤里生存,继续生成我们文化生活的筋骨,才能让传统文化拥有不息的生命。正如专家所言,传统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也应该活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当中。它们原汁原味地出场会令人陶醉,而鲜活地参与现代生活更让人觉得亲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对历史的深深意会,需要对自然珍视虔敬的心灵,而不是一时的冲动,更莫待到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