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寻找我们的家园:从农民工到新市民报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07:03 黑龙江日报 | |||||||||
本报记者 卢军 张晓荭 农民工做着城里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儿。他们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城市门槛。但是,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加之方方面面的关怀还不到位,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民工不把城里当家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城乡接合部的白家堡。一路上,经常看到居民将污水泼到门外,将垃圾扔到了路边甚至门口。狭窄的小路、纵横交错的污水沟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一些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外来人口素质很低,不仅随地吐痰,还乱扔东西,脏话连篇,随处方便,行为很不文明,根本不把这儿当自己的家。 走进位于铁道线附近的几个外来租住户的家,只见院内破烂成堆,院外垃圾成山。交谈中,他们都有一种临时住下来的想法:“我们的家在农村,在自己家我们不会这样,家乡的环境要比这里好得多。” 在哈市工程街一个居民大院里,记者看到大铁门已经破损,院内的雕像也被打碎。大院居民刘大妈说,这些都是外来人口干的,他们都不把这儿当成家一样好好爱护,经常破坏这里的环境。 城市没有接纳我们 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哈市有进城务工人员25万余人,占城市就业人员总数的1/10。记者采访了许多农民工,他们一个共同的苦恼几乎都是无法与城里人交往,只能在狭小的老乡圈子里活动。来哈市已有6年多的小老板李先生说,他在城里虽然已经立足了,但在这个城市里,这么多年来,还缺少知心朋友。 据了解,进城务工农民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和亲人孤身闯荡,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圈子狭窄,很容易滋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工作的频繁变更使他们极难拥有一个稳定的社交圈,每次求职都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陌生的工作,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在一起,极易导致心理障碍。 山东人李某干过装潢、洗车等。他说:“这些年,我最怕的不是苦,是城里人看我们的眼神——离你远远的,总觉得你脏,会偷东西。我在这儿住了好几年了,委主任长啥样都不知道。城里人和社区没有接纳我们,在这里根本就没人重视,怎么会把这儿当成家呢?” 把农民工当成自家人 今年年初,哈市道里区建国街道办事处分别在驻街企业和社区里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工会组织,为他们开设了务工人员夜校和活动室,使工作在21个非公有制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哈市有了合法的工会会员身份。为感谢城里人的关爱,53名农民工自发成立了哈市第一支外来务工人员护绿小分队,管护哈市道里区建国街道办事处12条街路上的1800棵行道树。 日前,哈市出台《关于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实施办法》。严格要求今后哈市凡是新建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单位,都必须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截至目前,哈市已有1.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 黑龙江大学张政文教授指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农民向城镇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的生存现状,较强的流动性、保障成本等客观因素,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完全接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尽快建立、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制度、紧急救济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让进城务工农民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其次,工会党团组织向进城农民延伸势在必行。可考虑设立暂住人口公寓,让大的企业办大的流动公寓,实行社区化管理。进城务工农民是身处城市最低层、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殊群体,做好他们的团结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黑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