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浮出水面的难题(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07:09 华商晨报 | |||||||||||||||||
本报报道回顾 报道题目 《致远号战舰9月重见天日》(5月16日3版) 主要内容 日前,有消息称,东港市政府拟与有关部门联合打捞致远舰,将于9月17日前完成整体打捞。目前,打捞项目已上报国家文物主管单位。 今年4月29日,东港市海角一日游首航式新闻发布会上爆出新闻:“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号战舰将被全面打捞出水。” 东港市副市长顾兆文说:打捞致远号项目已经上报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打捞资金已有眉目。有关部门已对致远号进行了初步勘测,致远号舰体基本完好,具备打捞条件。战舰打捞之时,定会让人们重温百年前英勇、悲壮的一刻。 扑朔迷离的打捞消息 若致远号打捞“成行”,无疑将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沉船打捞项目之一。记者就东港市副市长顾兆文的说法,向辽宁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吴炎亮求证,其称至今仍未听闻有关打捞致远号的消息。 而丹东市文化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说:“听说打捞致远号的事情已经快10年了,每一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不见什么动静。”该局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任鸿魁表示他也没听说过这件事。 东港市文化局副局长于瀛增在听到记者说出“打捞致远号”5个字时,显得非常惊讶,他连连摆手说:“没听说,没听说,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接到任何关于打捞致远号的通知!” 为了查出真相,记者在于瀛增的帮助下,找到了东港市旅游局办公室,该办公室的两位工作人员在听明记者来意后说,确实有打捞沉船这件事,可是一直都是市政府办公室的王福生工作人员在亲手操办,由原来的副市长、现任督导员的一位同志主管,但是该同志目前正在外地养病。 如此重大的打捞沉船事件,为何一些文物主管部门的领导竟不知晓?经过整整1天的周折后,记者终于见到了打捞致远号的主要经管者王福生,据其介绍:“去年9月初,北京的一家电视台与我们联系,说今年是建国55周年、甲午海战110周年,同时还是他们建台的一个周年纪念日,为此该台准备拍摄一部记录片,最终他们选中了打捞致远号这个题材。” 打捞行动的策划者 按照王福生的说法,他们“已经与这家电视台进行了五六次接触,还见过他们台长一两次,电视台表示愿意筹资几千万元打捞致远号,同时我们市政府还可以筹一部分资。” 那么打捞致远号的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呢———“我们已经通过省文化厅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请,现在只有等这个报告批下来,我们才能去请专家就打捞沉船问题进行论证,没有批复,我们做一切事情都是白扯。” “既然您说是通过省文化厅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的报告,那为什么他们说没收到?”记者笑问。 “不知道,也许是他们不想让外界知道吧。”王福生说。 “我们对沉船的位置进行过探摸吗?” “1997年我们进行过探摸,发现整艘战舰已经沉入深达5米的淤泥中,而且就是在低潮时,从淤泥表面到水平面还有12米左右深。” “那有关专家对打捞沉船问题进行过探讨吗?” “没有,我说过,我们还在等批复。” “相关的考察进行过吗?” “当然,我们去武汉看过中山舰的打捞情况,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将引以为戒。” “假如有一天致远号出水了,会建一个博物馆来收藏它吗?” “当然,我们会建设一个博物馆,而且我们现在制定了两套方案,一套是对原来的致远号进行修补,然后直接面世;另一套则是制作一座与它同等大小的模型,然后将残骸与模型同时展出。” “那么这个博物馆会建在哪,大鹿岛还是其他地方?” “这个馆的建设位置至少得由省一级的政府部门来做出决定,我们希望它能建在东港市管辖范围内。” “我们是准备先打捞沉船再建博物馆呢,还是先建再打捞?” “估计是先捞船……” “那在船出水至进入博物馆这样一个空白时间段内,我们准备将它安放在哪里呢?”记者抛出了最后的问题。 “我们有可能先在大鹿岛上建一个船坞,然后再将它送进博物馆。”王福生笑着说。 那么,北京的那家电视台究竟出于何种考虑要投巨资来打捞致远号呢?王福生所说的投资几千万到底是几千万呢?为此,记者拨通了这家电视台一位制片人的电话。这位制片人告诉记者,他们确实想要与东港市联合打捞致远号,并且双方领导已经进行了多次接触。 这位制片人表示,他们所以要搞打捞致远号这个活动,主要是从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方面考虑的,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据悉,整个打捞沉船的主要方案都将由这家电视台提供,他们还将向社会筹资五六千万元,但目前在筹资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让致远号9月17日出水的可能性正在减弱。 致远号的残骸还剩多少?王福生认为:“致远号船内大约有4层,日本侵略者曾拆了两年多时间,拆了一层多点,主要是把甲板和钢材拆走了,船体尚未受到大的破坏。当时日本侵略者还用了两艘吊船将舰船的一个螺旋桨拆走,另外一个因太重没有拆走。根据目前初步勘测结果来看,致远号舰体基本完好,具备打捞条件。”但曾担任过打捞致远舰现场副总指挥的于生春却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他表示,“目前致远号在水下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谁都不好说。” 历史上的两次打捞 大鹿岛村村党委(大鹿岛村行政体制特别,故以党委称之)副书记于生春介绍,历史上致远号曾经进行过两次“打捞”。今年88岁的渔民李桂滨就是少数几位历史亲历人之一。 从1937年至1939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日本人对致远号进行了破坏性的“打捞”。当时23岁、已经是3个孩子父亲的李桂滨被日本人选上了“打捞”船。 “日本人先是派潜水员下水去安雷管,然后等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他们一按按钮,就听‘轰’的一声,连鱼虾带钢铁都震了上来。”李桂滨比画着说道:“当时日本人还把船上的枪、炮、炮弹往岸上运,我亲眼看到,光带轱辘的小钢炮就有好几挺呢!” “当时日本一共来了五六条船,他们各干各的活,有的负责搞爆破、有的搞运输,光我看见的,他们就至少炸走了10多吨钢铁。”李桂滨显得有些激动。 “他们把能拆能卸的东西几乎全拿走了,大鹿岛东边的港口就成了他们的仓库。看着那些‘宝贝’被别人拿走,我们心疼啊。”同样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于永灵老人叹息道。 第二次打捞是在1997年,当时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不仅成立了“国家打捞致远舰办公室”,还委任全国人大常委张序三中将为总指挥,指挥部就设在大鹿岛村。 大鹿岛村的一位村民讲述了当时情景:全村从东到西挂满了各种以“国家”、“打捞”开头的牌子,光宣传车就来了3辆。 此前,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打捞致远舰座谈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召开。全国文联副主席、曾在电影《甲午风云》中扮演邓世昌的李默然在为“打捞致远舰,兴建中国甲午黄海海战纪念馆”的贺词中写道:“打捞致远号战舰的工作,不只是一只沉船的问题,它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致远舰与它的主人———民族英雄邓世昌和广大水兵在抵抗日寇侵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威风,沉海百年,再见天日,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惧外侵,视死如归的伟大民族,愿打捞工作顺利成功!” 当时,对于应如何保存致远号的问题,专家、学者的反应最为激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文艺界委员王为政提案(0814号)应在致远号出水后另造模型而不应该直接对文物进行修补。国家文物局于1998年6月20日做出答复,表示“完全同意”。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李桂滨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沉船方位,并开始了为期122天的探摸工作。“他们用两条船拽着钢绳在海下探摸,有一次有人来告诉我说他们拉到沉船了,可是我过去一看,位置根本不对,等潜水员下去一摸才发现他们只是拉到了一块大礁石。”李桂滨老人回忆说。 事实上,由于致远号已经深沉水底,那次探摸仅获得了一些铁器。就在有关部门准备实行更进一步的打捞行动时,这件盛事却不知为何“没了下文”。 打捞致远号是否有实际意义? 辽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打捞致远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这样一艘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战舰重见天日,让人们重温百年前的那英勇、悲壮的一刻,这无疑是一件极公益的事情,打捞致远舰不仅会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为繁荣辽宁旅游业添上靓丽一笔,也将为史学界研究清末军事、战争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而1997年打捞致远号时任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现任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馆长的张力则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打捞致远号的想法尚不成熟。“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具备挖掘或打捞它的能力,那我们极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打捞难度拷问可行性 打捞已经沉入淤泥之中的致远号绝非易事,著名文物专家徐秉琨认为,这艘战舰在出水后,将很难保持它的恒温恒湿环境,尤其是船上的木制文物最容易发生干裂变形,尽管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将湿木头变成干木头,但这是需要时间的。 徐先生还指出,由于海水的长期侵蚀,船体内部已经浸入了大量的盐分,甚至还会遗留下大量的微生物,因此在其出水后必须立即用净水洗净。“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船表的油漆与木头、铁器的干缩系数不同,因此在它出水时应格外注意。” 张氏帅府博物馆馆长张力表示出相同的忧虑:船体上浸满了盐分,它本身乃至它的化合物对于船体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也许仅在这件文物出水后几天的时间内,它的表面就将受到严重腐蚀,而这不仅是我们的技术做不到,也是时间不允许的。 对此,王福生认为:“将船体表面刷上一层保护剂就可以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徐秉坤反驳说:“使用保护剂可能会在短期内有效,但是谁能保证它长期发挥作用呢?” 另据王福生透露:“时机成熟后,将向全国的水下考古队和打捞公司发出竞标邀请。”对此,一位文物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现在致远号已经陷到淤泥下那么深,无论哪家公司和考古队进行推沙工作,其难度都可想而知,而且以黄海的水文、水下生物而论,想要成功将其打捞出水都绝非易事。 打捞过程中的保卫工作也将成为难题,有专家这样指出。据悉,南方某公司几年前在打捞一艘沉船时,曾要求将其中的一些文物分给自己,并因此发生抢夺事件,从而迟滞了文物的保护时间。对此,王福生表示:“我们已经决定将出水文物全部上交给国家,在其出水时我们请武警进行保护。” 看来,即使打捞计划被批准,打捞难度同样是拷问计划可行性的一个难题。本报记者 何骞 调查·资料 84万两白银购得的巨舰 致远号巡洋舰是一艘钢壳巡洋舰,英国Armstrong厂建造,造价84万5千两白银,1887年完工,于当年11月回国。 该舰全长约为76米,宽约为12米,吃水约为5米,排水量2300吨,穹面装甲2至4英寸厚;4座锅炉75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节。装备3门21厘米Krupp主炮,两门15厘米Armstrong主炮,8门57公厘炮,6门轮转式(Gatling)机炮,4枝18英寸鱼雷发射管。 致远号巡洋舰指挥官为邓世昌。邓世昌字正卿,1849年生于广东番禺,1867年考入福建海政学堂,1871年毕业即入福建水师,1888年调入北洋水师。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激战5小时弹尽受重创后沉没。本报记者 何骞 黄海激战:甲午海战回顾 大鹿岛海域———110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 1894年7月25日黄昏,清朝军队的运兵船在行至牙山时遭日军突袭,数千兵勇葬身大海,甲午战争序幕就此拉开。 9月17日,北洋舰队途经大鹿岛西南海域,与日舰相遇。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遂令北洋舰队成小雁翎阵迎敌,日舰以吉野等四快舰为先锋,千秋田等八舰为本队,梯次进驶。 12时30分,战役打响。激战中定远舰信号旗语楼被击中,丁汝昌负伤倒地,北洋各舰顿失阵脚。广甲舰逃跑中触礁搁浅,扬威、超勇二弱舰被击沉。 千钧一发之际,指挥官邓世昌升起致远帅旗,挥指水师奋力迎战。 致远号先后击中日军比睿、赤城两舰。敌舰气急败坏,奋力包围致远舰。致远多处受伤,弹尽粮绝之际,邓世昌激励全体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近日之事,有死而已。”遂令致远舰向吉野撞去。不幸被日军鱼雷射中,致远号锅炉中弹爆炸,舰体断裂,迅即下沉,邓世昌与全舰200多名官兵同沉黄海。 稍后,经远舰中炮,管带林永升阵亡,全舰200多名官兵同沉海中。 与此同时,日本旗舰吉野弹药库被击中,百余官兵被炸死,该舰负重创被迫遁去。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等四舰亦负伤逃走。 17时40分,战役结束,北洋水师沉没致远、经远等五舰(广甲后被击沉),管带以下死者700多人,日五舰受重伤逃走,舰长以下死者300余人。本报记者 何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