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湖南保卫端午节专题 > 正文

端午节谁属?非物质遗产:挽住民族记忆的背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12:35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黄泓/北京报道

  一个民族,如果自己的文化还处于零散、微弱的状态,就很容易在国际化背景下失去自己,难以形成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也许你登过长城游过故宫,看过黄山松庐山雾,但你是否静听过一出昆曲、一阕古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琴。包括这两种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意大利西西里傀儡戏、格鲁吉亚复调唱法、哥伦比亚的巴兰基亚狂欢节、中非阿卡人的口语传统……已经有46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仅仅是一个有关“端午节谁属”的争论,才将许多中国人的视线转向了这个领域。

  我们真爱自己的文化吗

  不久前,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周和平非常焦虑,他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报纸网站竞相发表评论,表达端午节“旁落”的悲愤失落情绪。在屈原的家乡,人们掀起了一场端午节的保卫战,岳阳市政府就“保卫端午节”召开专门座谈会。会上,岳阳市副市长隋国庆说:“鉴于情况紧急,目前论证和申报端午节的工作将正式列入岳阳市政府工作日程。”

  可是,由官方证实的消息随即传来,韩国希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韩国江陵的端午祭。申遗“上书第一人”——75岁的辽宁大学退休教授乌丙安也已澄清说法,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不存在“抢注”一说,更没有什么保卫战的“耸言”。

  “端午节谁属”的争论似乎只是媒体的炒作而已,可它让国人在一夜之间关注起了自己的另一份家底:传统节日,传统民间工艺,传统说唱艺术……有这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财富。这些年,我们失去的又岂止是端午节?

  中国经济奇迹举世瞩目,可是,江南正月十五的傩戏班子只剩垂暮老人,忙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无暇操办敬神的古事;陕北剪纸老婆婆肚里繁多的花样,也不再吸引女孩子的眼神;和四处延伸的电视线路“作战”的陇东皮影,50年前可以演出100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20个剧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明末《天工开物》提及的55%的工艺项目还存在于民间。但是,专家现在警告,如果不抢救不保护,也许再过10年,至少一半的民间文化遗存就难以看到。

  同样,作为民族认同仪式的节日也在变味、失色。一面是没有鞭炮轰鸣、守着一台晚会的春节,被遗忘的“七夕”、“重阳”;一面是玫瑰、圣诞树缤纷满眼,内涵却模糊盲目的“洋节”。

  “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和“亟需保护的紧迫性”,是进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必须兼备的条件。这难免令人尴尬——在为这些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感到荣耀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它们濒临消亡的险境。

  王智量教授,退休前在华东师大中文系任教,曾作为访问学者去韩国工作。他说,韩国在重要的公共场合,重要的标注用的都是汉字,最著名的报纸《汉城日报》四个字就是用汉字所写的。有的韩国人甚至说,汉文化真正的故乡如今在韩国。

  “简单得很,”王教授说,“要证明我们是否比韩国更热爱汉文化,更重视文化,只要看看我们的节日就行了。在我们的那么多丰富的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商机。中秋节,我们看到的只有一轮又一轮的月饼攻势。而我们的‘文化’呢?同商机相比,只在很小的一个角落哭泣。”

  无形遗产富国

  北京大学未名湖湖心岛上的“思义亭”里,学生社团京昆社每周例行的排练雷打不动,婉转流丽的吟唱在澄明的夜色中萦绕。

  中文系女生刘手中折扇一抖,悠悠唱出昆剧《胖姑学舌》的第一句唱词:“胖姑儿王六儿走得偏急。”她把其中的“得”唱作“歹”,这是600多年前元大都话的发音。

  在这出原汁原味的元杂剧中,所有的曲调唱词念白完全保留了14世纪中叶元代至正年间的面貌。为记住每一个古音,刘花了不少时间,那一字一腔中饱含的优雅古朴让她着迷。

  被称为“百戏之祖”、“江南兰花”的昆曲,2001年5月被列入首批19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3000年历史的古琴艺术在两年后的第二次评选中入选。

  对于“地球村”中自然和文化遗存的认识与保护始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收列754处,中国拥有29处,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居第三位。注目于无形遗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正式启动于2000年4月。以“保存文化特异性永存不灭”为宗旨的该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次,一个国家每次最多入选一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示,“非物质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程序相当严格,由申报国家提出名单,国家领导人签字,联合国安排专家审阅申报书,召开考察会议。即便申报成功,还必须随时接受世界各地专家的检验。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无形文化遗产的富国。《中国博物馆》主编苏东海分析说,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惟一没有中断文化传承的国家,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得益于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和积累;现代化起步晚,客观上对无形文化遗产也起了保护作用。

  人的消失是最大损失

  中央美院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回忆起陕北黄土沟壑中的“剪花娘子”时,满怀感伤。2003年初,他们一行人赴黄河流域拍摄民间剪纸申报非物质遗产的宣传片,在安塞窑洞前,78岁的老人潘常旺用大红纸剪出袅娜的花枝和灵动的喜鹊。

  “我们把她列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第三批剪纸大师候选人,计划请她到北京表演,谁知5天后她就去世了。”乔晓光说。向联合国申报的16位剪纸大师中,一半已相继逝去。

  “人的消失是无形遗产最大的损失。”乔晓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非物质遗产两年申报一次,而中国要完全依赖这个评选来保护民间文化是等不及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生活本身就是遗产,这个遗产针对的是人,而不仅仅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化。

  乔晓光在一本有关民间文化的专著中写道:我们通过古史典籍、精英人物、伟大事件去认识中国,却很少通过一个农民、一个村庄、一个地域普通的生活习俗去认识中国。在我们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遗产中,缺少的是对人民口头文化传统价值的认识,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的认识缺少的正是通过土地认识土地,通过人认识人。

  所幸的是,非物质遗产的申报最近开始升温。集民俗工艺大成的剪纸,有1600年历史的南京云锦,以自然和声为主要特点的侗族大歌,起自晋唐时代的“音乐活化石”南音,代表禅武文化体系精髓的少林功夫,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蕴涵对生命、爱情独特认识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已经或期待跻身中国申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单。有消息说,有关部门正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进行集体申报。

  “世遗”远远不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有这样一个比喻:处在经济腾飞期的中国犹如一辆启动的快车,重心不稳,需要抓住一个把手,找到一个重心——这就是源自民族传统的文化情怀。

  他说,一个民族的思想传统体现为精英文化,而情感、心理特征,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则集中于民间文化。

  对于中国浩繁而殆危的民间文化艺术,每两年一次、每次一项的非物质遗产申报,更多的是一种推动关注的象征意义。

  2003年初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在着手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整理。

  被冯骥才称为“百年大计”的这项工程,已经开列出时间表:对民间艺术和民俗的登记、拍照、录像大约需要5年,然后请专家进行整理。仅文字量至少有20亿到30亿字,计划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民间手艺人名录等,拍摄一批相关的电视专题片,到2012年完成。“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摸清了自己的家底,还中国文化的全貌了。”

  财政部正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预算项目,2003年投入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又投入2000万元。

  2003年底,中国宣布已制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可望于今年出台的法律,将为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中央美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设“文化遗产规划管理”本科专业,着重抢救、集聚、整理、研究民间原生态文化信息。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专业。

  事实上,非物质遗产远非联合国的一张名单所能涵盖。人们口传身授、创造承递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维护着民族文化的持久性,也守护着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底线和情感底线。

  “一个民族,如果自己的文化还处于很零散、很微弱的状态,没有摸清,无法把握,就很容易在国际化背景下失去自己,很难形成真正的民族凝聚力。”冯骥才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5月18日公布的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1、 伯里兹: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洪都拉斯、尼加拉瓜支持)

  2、 贝宁:杰莱德口头遗产与文化形式(尼日利亚、多哥支持)

  3、 玻利维亚:奥鲁罗狂欢节

  4、 中国:昆曲

  5、 象牙海岸:塔克巴那人的横吹喇叭音乐

  6、 多米尼加:维拉·麦拉康果斯圣灵手足之情的文化空间

  7、 厄瓜多尔和秘鲁:萨培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现象

  8、 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复调演唱法

  9、 几内亚:尼亚加索“苏苏—巴拉”的文化空间

  10、 印度:库提亚达姆梵剧

  11、 意大利:西西里傀儡戏

  12、 日本:能剧和狂言

  13、 立陶宛:十字架工艺及其在立陶宛的象征

  14、 摩洛哥:Djamaa el—Fna广场的文化空间

  15、 菲律宾:依夫高人哈德哈德圣歌

  16、 韩国:宗庙皇家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

  17、 俄罗斯:塞梅斯基口头文化及文化空间

  18、 西班牙:埃尔克的神秘剧

  19、 乌兹别克斯坦:博恩逊地区文化空间

  2003年11月27日公布的第二批27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1、 阿塞拜疆:阿塞拜疆木卡姆

  2、 比利时:巴恩什/宾彻狂欢节

  3、 玻利维亚:安第斯山的萨满

  4、 巴西:Wajapi口头和图形表达形式

  5、 中非共和国:中非阿卡人的口语传统

  6、 柬埔寨:柬埔寨皇家芭蕾

  7、 中国:古琴音乐艺术

  8、 哥伦比亚:巴兰基亚狂欢节

  9、 古巴:东方兄弟音乐

  10、 埃及:The Al Sirah al-Hilaliyya史诗

  11、 爱沙尼亚:基努文化空间

  12、 印度:吠陀传统颂歌

  13、 印度尼西亚:皮影偶戏

  14、 牙买加:Moore镇的Maroon遗产

  15、 日本:文乐──人偶净琉璃

  16、 吉尔吉斯斯坦:阿肯弹唱艺术,吉尔吉斯史诗传统艺人

  17、 马达加斯加:扎非曼尼里村的木雕艺术

  18、 墨西哥:献给逝者的土著节日

  19、 蒙古:马头琴传统音乐

  20、 韩国:盘索里史诗说唱

  21、 汤加:拉卡拉卡——汤加歌舞演说

  22、 土耳其:麦达赫说书艺术——公共说书人

  23、 瓦努阿图:瓦努阿图沙画

  24、 越南:雅乐——越南宫廷音乐

  25、 伊拉克:伊拉克麦卡姆音乐

  26、 也门:沙那的歌曲

  27、 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波罗的海歌舞表演

  相关专题:湖南保卫端午节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