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让“热心”变伤害:谈如何尊重残疾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18:02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季颖 潘高峰

  视点导读

  昨天,是我国第14个“全国助残日”。每年这一天,总会有更多的目光投向残疾人,送去关爱与温暖。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关爱残疾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和主流,但有些表现形式和具体细节,却因为不曾细致考虑残疾人的感受,效果适得其反,造成了“热心伤害”。

  本报记者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镜头”,惟愿能给大家在考虑如何尊重残疾人时提供一些借鉴。

  好心照顾并不“体贴”

  镜头一:昨天下午,记者登上921路公交车,发现以前贴在车厢中部的“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专座”已经被另一个名字——“爱心专座”所取代。

  故事:对于921路公交车上“爱心专座”的出现,以及地铁和部分公交车问候语改为“请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让个座”,大多数市民也许并没有觉察到,也没想过这些细微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但对于许多残疾人来说,这种变化让他们心里舒服很多。

  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轻微残疾的胡金娣告诉记者,过去坐公共汽车最怕听到广播里老在嚷嚷“谢谢哪位乘客给老弱病残孕让个座”。有时候她也就乘一两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不吃力。但售票员常常会敏锐地发现她的缺陷,好意地教育别人:“谢谢哪位让个座,人家是残废人。”

  “让座就让座,干嘛非得强调我的毛病?”像前面那样的话,胡金娣已经听到过不知多少次。在医院排队看病,医生见她跛足,就对别的病人说,“让伊排在前头,照顾照顾跷脚。”本来肯定是好意,但那些随口说出的话却让她感到像心头扎了根刺。胡金娣说,碰上这种情况虽然很气,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是出于好意。但从心底来说,她宁愿站着,也不愿像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一样,被贴上标签。

  点评:记者近日多次摸查,发现像921路公交车这样为“老弱病残孕专座”“善解人意”更名的,非常少。在许多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爱心专座”的标示方式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细节显诚意,对公交部门来说,一个标示牌的更换花不了多少工夫,但残障人士感到的体贴却是无法用数字表达的。

  有了承诺就要兑现

  镜头二:今年助残日,双下肢瘫痪的王建军老伯决定不再参加助残日活动,并且关掉电视机、收音机,不想知道又有什么“助残新举措出台”,他说:“做做样子,有啥意思?”

  故事:事情源于去年的助残日,当时王老伯所在的街道举行了规模挺大的助残活动,其中有一项是社区里一家储蓄所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王老伯清楚地记得,那天他作为残疾人代表被推着去储蓄时,几个银行职员和保安争先恐后地把他和同伴抬上台阶。

  然而,一个月后当他真的需要存钱,自己摇着轮椅来到储蓄所门前时,却无人理会。他摇着轮椅来回晃了几次就是上不去,执勤的保安这才过来帮忙。但一个人抬显然不行,储蓄所里又一直没人出来帮忙,最终还是一位路过的青年伸出了援手。

  事后,王老伯告诉自己,可能是储蓄所工作人员的确太忙,或是没有看见他在外面。然而仅仅一个月不到,却有这样一冷一热的前后对比,王老伯心里总有点别扭。

  点评:一些热心承诺,一旦无法兑现也会给心理敏感的残疾人造成很大伤害。两年前,高位截瘫者姚国际得知他家附近将兴建一个残疾人康复中心,这对于每次都要花上3个小时才能到达上海目前唯一一个专业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他,无疑是最好的消息。但让姚国际伤心的是,两年过去了,家附近的康复中心依然只在传说中。

  “与常人相比,我们机会很少,因此格外珍惜承诺带来的机会和希望,一旦这些承诺无法兑现,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小的打击——这比给我们经济、物质帮助更重要!”姚国际说。

  “特别关心”反而尴尬

  镜头三:“身为一名残疾人,我们总希望能尽可能地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大家一样生活,但这真的很难。”33岁的黄祥慨叹道。

  故事:每次去街道领补贴,黄祥总是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生怕碰到熟人,因为经常有人会“热心地”调侃几句:“啊呦,你们残疾人真开心哦,有这个那个的补贴……”

  “我知道他们可能并没有恶意,但每次听到他们这么说,我都想狠狠地回敬一句:我们换好了!”黄祥告诉记者:“现在政府的确对残疾人很关心,每逢助残日、助残周和逢年过节,常常有慰问补贴,但我们不希望有些人曲解了政府的这番好意。”

  2003年10月,上海市残联启动“社区助残”万人就业项目,通过设立社区残疾人助理员岗位,帮助安置年龄大、市场竞争能力弱的残疾人。但是对这个项目,有些人不以为然——“目前就业形势紧张,残疾人就不要再来凑热闹了,国家养着好了。”

  徐汇区天平街道襄永居委会助残员朱宜不愿接受“国家供养”的好意。虽然如今每月实际收入仅比原先“吃补贴”多40元,但朱宜仍坚持每天与居委会干部们一样正常上下班。“工作不仅仅是让我们能够自食其力,更让我们感到自己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得有意义!”

  点评:残疾人不是“废”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有能力有愿望自力更生。照顾残疾人是一种关爱,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赢得社会尊重,更是一种关爱。

  专家访谈

  关爱的内核是平等相待

  “关心帮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关爱的形式和具体的细节,却可能造成受助残疾人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反感。”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孙时进说:“平等相待是最重要的原则,对残疾人是这样,对贫困人群、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也是这样。由于身体的残疾而造成的自卑,往往使残疾人的心灵特别敏感,其实内心里他们非常渴望别人能够忽视他们的残疾,把他们当作普通人。可是,我们有时候的‘热心’,反而是给他们‘贴上标签’,强调了他们的弱点。这种伤害,正常人是不容易察觉到的。所以,一些残疾人不愿在助残日接受帮助,一些贫困生拒绝别人的馈赠。这种心理现象,值得思考。”

  “对待残疾人,不能把他当作病人,而应该当作需要帮助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能需要帮助,残疾人只是需要帮助的形式不同而已。我们看待残疾人的眼神要平等,要学会善解人意。上海一些公共交通设施上把‘老弱病残孕专座’改称‘爱心专座’,就是一个进步。”心理学家王裕如女士这样评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