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快乐的历史观察:从政治经济了解快乐资源(3)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18:49 南风窗

    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的森,是这样看待福利的: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 opportunitiesandactivities)。而这些机会和活动建立在个人能力(capabilitie s)的基础上,因而福利的实现又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拥有房屋、食品、健康等。森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当在衡量福利时加以考虑。他的这一创见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世界著名的福利指标,如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TheUN& apos;sHumanDevelopmentIndex),就是本着这一精神创建的。

    在森之后,2002年诺贝尔经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济学奖授予了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表彰他们“把心理研究的悟性和洞察力与经济科学融合到一起”。他们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幸福和痛苦的体验效用也可测度”,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虽然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人的基本需求是逐渐攀升的,人的欲望和满意度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从仅仅求得生存,到要求美味佳肴、美化生活的元素(如服装、宽敞体面的住所),再到美的、智慧、道德的需要。但是,卡尼曼关于“体验效用”的研究,确切地证明了,体验效用可以被测度,对福利和悲惨的测度能够满足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

    快乐鸿沟是怎样产生的?

    所谓快乐鸿沟(happinessgap),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增长,两者间出现了鸿沟。

    2002年诺奖得主卡尼曼在颁奖仪式的演说中,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即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奚恺元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这一问题做出重要研究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2000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市场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TheLossofHappinessinMarketDemocracies)一书。莱恩首先指出了一个事实,在1972~1994年间,说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在1960~2000年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3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从40%下降到30%。在欧洲国家,幸福指标没有明显下降,但是患忧郁症的人却急剧增加。如果考察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说自己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对工作“非常满意”,对个人或家庭财务状况“相当满意”,对居住地“很满意”的人都在减少。同时,越来越多的欧美人要依赖药物来保持身材、提高“性”趣、帮助睡眠、清醒头脑、逃避无聊和抑制忧郁。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莱恩承认,贫穷不能使人幸福。但通过分析各国的数据,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众多发达国家中,人均购买力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国家;在一国内部,最富的人群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莱恩的解释是,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basicneeds)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太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一发现的公共政策含义是:政府应在分配政策上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因为富裕阶层减少一点收入对他们的幸福不会有什么影响,而贫困阶层收入增加一些会使他们感到幸福了很多。

    金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鸟儿不能没有巢,蜘蛛不能没有网,人不能没有朋友。”莱恩认为,幸福的真正源泉在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谊(companionship)。各国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发现,婚姻关系稳固,家庭关系协调,邻里关系和睦,朋友来往密切,是人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原因。相反,感到不幸福的人往往是经历了离异、分居、丧偶和孤独的人。

    按照经济学的流行说法,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功效”和“福利”的最大化,但莱恩认为,虽然市场经济可以带来不少好处,如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延长寿命、扩展教育、促进自由,但它却不可能带来幸福。

    市场经济是滋生物质主义的土壤。物质主义者的一般想法都是,“那些拥有豪宅、名车的人真让人羡慕”,“如果我有钱买更多我喜欢的东西该多幸福呀”,“看到喜欢的东西却买不起真让人难受”,“上街买东西给我带来很大的快感”。但是,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更难感到幸福。消费主义的无穷无尽的渗透,成千上万种商品海洋里的挑选,会给很多人造成“认知过载”,增加其莫名的焦虑。物质主义者普遍比较自私,有一项调查问,“如果得到一份2万美元的意外之财会如何处置”,结果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与其他人相比,会将3倍的钱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或捐助慈善事业。物质主义者的这种自私倾向使他们缺乏亲情和友情,难以感到幸福。物质主义者追求 “外在目标”,而外在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自己控制,因此很难享受自我满足的乐趣;物质主义者追求“结果满足” 而不是“过程满足”,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不能享受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物质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没有尽头,一点点的快感马上会被对更多东西的企盼淹没。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便产生了恶性循环:物质主义者很难感到幸福,不幸福感或忧郁使他们远离人群,更加孤独;缺乏亲情和友情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