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需要直面不适合人居城市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11:29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肖余恨 16日新华社一则新闻,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联合国公布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约20个城市中,16个在中国。令人注意的是,在报道这么一条国人高度关注的新闻时,新华社却没有将哪十六个城市名单作为重要的新闻要素开列出来,这与其说是一种失误,还不如说是一种技术性的处理。是因为这个数据不准或者不够权威?或者是怕引起所居住城市市民的
依我的经验,新华社的这一报道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依据新闻运作规律,很快便有媒体追踪,将这十六个城市名单披露出来。实际上,名单披露出来与否,并非特别重要,因为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地步了,中央现在提出的求真务实和科学发展观,摒弃简单的GDP崇拜,也就是解决“不适合人居城市”的根本措施之一。但能不能披露出来,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我们直面这一困境的态度问题。 老舍说过,“年轻时我们有牙齿,但没有花生米。等我们年老了有了花生米,却没有了牙齿”,这是一种个人人生的悖论,可能多多少少具有一些普适的警示意义。放大这一说法,一个国家也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在曾经的各地大干快上的经济热潮中,涌现了多少野蛮的、短视的、杀鸡取卵的、透支子孙资源的开发冲动?又出现了多少以损害人的健康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崛进?各地在招商引资的旗号下,又招来了多少垃圾企业?GDP提高了,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却以付出比收益多得多的成本来解决,这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难题。我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口香糖经济”现象,一块口香糖残渣,如果吐在了不适当的地方,处理起来要付出比收益多得多的成本才行。 遗憾的是,我们对前事失误的总结,往往会被新的冲动所抵消。在“适合人居”这一关系到上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上,我们有的城市却并非付出了应有的努力。比如,许多地方竞相将汽车工业当作支柱产业,而许多城市竞相出台配套措施刺激私家车的发展就是一例。在城市容量有限,公共交通资源难以在短期内扩张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种可以看见的灾难。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虽然发达,人均收入较高,但却是“不适合人居”,是不是一个有着花生米却没有牙齿的老人的“窘境”?因此,直面“不适合人居城市”问题,既需要勇气、责任感和道德感,更需要具有相当的眼光和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