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当艺术品来雕琢(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07:22 潇湘晨报 | |||||||||||||
刘鸣泰出席开幕式记者 贺 琛 摄 “如果站在环境美学的高度去考虑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长沙必然会成为世界为之向往,市民为之骄傲的城市。”在昨日的普瑞·国际环境美学论坛上,专家们为长沙的未来勾画出了非常美好的前景。论坛虽然只有短短一个上午,但论坛的重要意义却不是时间能够衡量的。这正如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湖南出版集团董事长刘鸣泰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说的:“在本届论坛上,我们可以共享世界环境美学学术文化的资源,这次论坛在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湖南城市文明与人文环境建设提供的有益参考,也许将超出这个学术会议的本身。”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为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现任国际应用美学学会理事会主席,阿诺德·柏林特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环境美学专家。阿诺德认为,人类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应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美学就是要在这一个整体中去考虑问题,我们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容纳、接受、和谐共处。 阿诺德的观点也被其他专家提及,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的索尼佳·苏维玛教授也着重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高于人的,人只能去感知把握这个世界,从中去寻找美。苏维玛还认为,中国的“阴阳”、“气”等理论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很好的阐释。 将艺术品融入自然 来自美国纽约长岛大学的帕特丽夏·约翰松教授是国际知名景观设计专家。在发言中,她展示了自己的设计实例。她设计的公园紧密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将自然因素融入到了设计理念,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一种自然的景观”。 对此,阿诺德·柏林特认为,城市建设应当作为一个艺术品来雕琢,不能单纯考虑短期的投入产出,某种程度应该请一个艺术家来设计而不是工程师。 来自英国斯塔福特大学的约海娜·哈斯特博士在论坛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脚步的回声》,她强调艺术品应该融入到自然中去,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人们是如何融入自然环境的。 将出版“环境美学丛书” 省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湖南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朱建纲主持论坛。他说,在环境美学问题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的国内,湖南出版集团倡导举行的这次论坛,希望能够为人类面临更美好的环境作出贡献,同时,这一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也有助于提升湖南出版集团的整体形象和素质。 据了解,湖南出版集团还将在近期推出《环境美学译丛》中文版,此次与会的阿诺德·柏林特担任这套《环境美学译丛》的主编,同时也是作者。这套丛书的作者还包括此行前来的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现任国际环境美学学会主席、芬兰约尼苏大学教授、连续五届环境美学国际会议的主持者约·瑟帕玛等。此次唯一一名来自国内的专家陈望衡也将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陈望衡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也是国际应用美学学会理事会副主席。《环境美学译丛》预计将于今年内开始出版。 论坛受到广泛关注 本届论坛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学术活动,却受到了社科院以及旅游、环保、城建规划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关注,这些部门的相关领导专程前来听讲。来自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也兴致勃勃,并与各位主讲嘉宾进行了多个层面的交流。 湖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潘如一认为,以往湖南的景区开发以及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都过于注重功能因素,忽视了艺术审美因素的建设、开发、挖掘。比如在武陵源的黄石寨建一座高楼,把坦克、飞机、大炮拉上天子山的贺龙公园,这从审美学的角度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他认为,专家的观点中贯彻了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要通过人对环境的感受去爱护、保护资源,这对湖南的景区规划、建设及相关设施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 本报记者 张树忠 储文静 刘 霞 实习生 童 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