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将不惜一切代价粉碎“台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08:38 现代快报

  综合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多位北京台湾研究学者专家就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17日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的声明(简称“5·17受权声明”)指出,“台独”分子认为可利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机搞“台独建国”,这是非常危险的“赌徒心理”和玩火行为。大陆方面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立场非常坚定,态度毫不含糊,将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粉碎任何“台独”分裂图谋。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中国记协18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徐博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升亮等学者专家,接受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

  有记者问:岛内“台独”分子提出“2006年制宪、2008年建国”的时间表,大陆方面对此是否有准备?如果台海形势真的发生重大变化,大陆方面会否放弃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

  余克礼回答说,这一“台独”时间表最早是李登辉提出来的。李登辉声称2008年北京将主办奥运会,是“台独建国”的最好时机。在这个问题上,大陆方面的态度很明确。早在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就明确指出:“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他说,“5·17受权声明”再次宣示了这样的立场,那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利益。因此,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粉碎“台独建国”挑战上是决不会含糊的。

  “‘台独’没有奥运假期!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徐博东指出,“5·17受权声明”讲得很清楚,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希望台湾当权者不要把中国人民的强烈意志当儿戏。对台海形势提出了预警

  北京台湾研究学者专家18日接受海峡两岸和港澳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时指出,“5·17受权声明”是一种预警行为。针对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发表这一声明是适时的,是有前瞻性的。

  在回答有关“5·17受权声明”发表的时机及目的的问题时,余克礼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尽管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基本告一段落,陈水扁不顾泛蓝阵营的抗争,将于5月20日就职。因此,大陆方面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对未来4年的两岸关系提出看法,更加清晰、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策,让海峡两岸同胞,让国际社会清楚知道。

  徐博东表示,“5·17受权声明”对台海形势提出了预警。陈水扁是“被美国宠坏的”,岛内“台独”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与美国一些错误做法分不开的。目前,陈水扁还在鼓吹“台独时间表”,这是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美国应在制止“台独”上施加更大的影响力。

  有记者问:“5·17受权声明”中的“悬崖勒马”、“中国人民不怕鬼、不信邪”等措辞是否代表“最后通牒”?余克礼说,“‘5·17受权声明’不是‘最后通牒’。”声明中用了“悬崖勒马”一词,是在讲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那就是:陈水扁已经走到“台独”的边缘,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导致两岸人民都不愿看到的局面出现。因此,有必要对陈水扁提出严正警告。体现对台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徐博东指出,“5·17受权声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政策的灵活性,更加务实与理性。

  徐博东说,“5·17受权声明”显示,大陆方面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上没有改变,在政策、策略上则更加务实和灵活。例如,“声明”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的“七个前景”,不少内容是台湾民众所关心的,也是台湾一些政党曾经提出过的。但与此同时,“声明”强调,只有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关系的光明前景才能实现。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作者:记者 陈键兴 朱华颖 陈斌华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飞人乔丹2004亚洲之旅
台湾“大选”验票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