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陈水扁“5-20就职”专题 > 正文

台海观察:台湾政局陷入空前动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11:15 人民网

  刘红

  5月20日,陈水扁当局将就职。陈水扁声称,“连任”成功是连过“3·19中枪没有死”、“3·20赢得大选”、“七日政变”三关的结果。岛内有舆论指出,这三关隐藏着陈水扁的三个阴谋:“一关”是“台独”的“苦肉计”,“二关”是作票,“三关”是诬蔑泛蓝军。正是因为陈水扁的操弄,把台湾政局推入空前的动荡之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可以预见的是,直至年底“立委”选举结束,台湾政局将一直处于高度动荡期。

  一是政争程度更加激烈。以往选举结束后的朝野之争,大都属于体制内争议,双方由选举战场重新回到公共政策之争。此次动荡的重心是解决“选举后遗症”,是“当选合法与不合法”、“作弊与验票”之争,把选举时间由“3·20”推向无限。把选举战场延伸到高级法院及至整个社会。选举结束以来,扁当局不断制造事端,干扰验票、以“国家机密”为名拒绝向司法部门交出“枪击资料”,追查邱毅和林青霞、成龙等人在选举中的行为。特别是与李登辉不约而同的提出,泛蓝军“3·21和3·27抗争”是“七日政变”。而且,泛绿军还恶狠狠地宣布,在“3·20选举”中“割喉战”已经取得重大结果,准备在年底“立委”选举时继续割下去,“割喉割到断”,直到把国亲阵营的喉咙割断为止。因此,双方交锋的程度会更加激烈。

  二是动荡性质更加严重。“3·20选举”给台湾政局带来很多影响。由于陈水扁靠非法手段胜选,因此把政党政治下的正常的选举活动,转化为围绕选举结果,是维持还是推翻选举结果的斗争。把由得票多寡决定的胜败结果,转化为不仅重新决定谁胜谁赢,而且由胜则败的人还要承担作弊的责任。因此,这一场斗争的性质针锋相对。从施政行为看,对于陈水扁来说,因为把“公投”和“选举”捆绑在一起,把攻击大陆作为选举主轴,提出“台独时间表”,所以“台独”成为施政的主要行为。因为“两颗奇怪的子弹”和“作票”,所以非法手段以后会成为扁当局巩固执政基础的常备手段。选举的不正当性,加上推行“台独”和使用恐怖类的“非法手段”,加剧政局的动荡。

  三是对两岸关系的破坏力极大。关于“选举后遗症”,在蓝绿双方争夺中,泛绿军可以继续热炒“泛蓝军与大陆‘勾结’、配合大陆阻止陈水扁连任”的议题,煽动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制宪”和“公投”则是直接对大陆的挑衅,陈水扁公开宣称就职后按照“台独时间表”推动“四项公投”和“公投制宪”,有可能给两岸关系带来“灾难性的危险”。祖国大陆已经明确指出,第一“公投”和“制宪”都是搞“台独”,第二“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对此,台湾舆论和社会各界都已觉察到,扁当局铤而走险推动“台独时间表”,但要台湾社会的所有成员承担后果,美国也看到了陈水扁“他出面请客,美国人买单;他在台湾挑战,美国人为他打仗”的意图。如果说各方对待两岸统一有不同看法,但都看到了陈水扁施政对两岸关系的破坏力。

  四是具有“两党政治”性质。此波政局动荡是在实力基本相等的情况下进行。关于“两党政治”有“两大要点”,第一是李登辉早在2001年夏就已提出要建立“本土势力”和“外来政治”、“爱台湾”和“卖台湾”的对立的“两党政治”,陈水扁在“3·20选举”过程中采取许多极端措施落实这一设想。选举过后,泛蓝军内部有人无视李登辉和陈水扁宣扬政治对立和“本土化”的“台独”本质,出现了要与“台独”比谁更“本土”的思潮。第二是“两大两中两小”的“六党格局”,经过“3·20选举”的洗礼,从形式到实力变成间接的“两党政治”,双方形成势均力敌的较量,特别是泛蓝军不甘心失去领先地位,泛绿军又要维持陈水扁利用非法手段当选的“胜利”,因此双方更加疯狂。在同时有明确的敌人、战略和战斗目标情况下,“两党政治”带来各自路线、策略、战略上的一致,因此更加激烈。

  相关专题:陈水扁“5-20就职”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