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龙新闻网:论文相互署名与学术“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11:46 千龙新闻网

  作者:晏扬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大量剽窃他人成果,还署上了其导师、师弟等三人的名字。据《中国青年报》5月18日报道,这起著作权案经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剽窃者石志强(现为石油大学教师)承认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赔偿经济损失并公开发表声明道歉。但他马上又面临由此案引起的另一件案子:同为被告的其导师起诉他未经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同意在发表的论文上署名,侵犯了其名誉权。

  一个著作权案,一个名誉权案,两个案件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研究生撰写论文署上导师的名字,下级替上级捉刀代笔,同事、同学发表论文时“相互署名”等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司空见惯,大约可称之为学术界的“潜规则”。虽然并非每个学术研究者都默认、遵循这种“潜规则”,但是“潜规则”的存在损害的却是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危及到整个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这起著作权案的特殊性在于,这篇“相互署名”的学术论文是剽窃之作,而被剽窃者又不依不饶地讨说法。若非如此,这份出自一人之手的学术“成果”,恐怕会由多人相安无事地“共享”了,而那位导师恐怕也不会状告学生侵犯了名誉权。其实细究一下,即使这篇论文并非剽窃之作,另外三个挂名作者既没有参与研究、又没有撰写论文,没有付出劳动却享有成果,这不也相当于剽窃、占有他人成果吗?这和剽窃有何差异呢?其差别也许仅仅在于,这种剽窃是“相互”的,你发表文章挂我的名,我发表文章挂你的名,以“相互署名”的方式相互剽窃,而且是公开剽窃,甘愿被他人剽窃。“相互署名”式的剽窃,同样损伤了科学研究的原动力,玷污学术创造的纯洁性,而且因为它不易被揭露,剽窃者少了几许羞愧胆怯,多了几分心安理得,从而表现得更加肆无忌惮,使得其对学术研究的危害性更为严重。

  论文“相互署名”的好处,就是可以由多人共享同一份成果,在晋级、评职称时,同一份成果可以被不同人重复利用。论文“相互署名”现象,老百姓鄙视之,学术工作者痛恨之,却长盛不衰甚至愈演愈烈,这和目前的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职称)评聘制度不健全、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学术评审将论文数量作为一个“硬杠杠”,学术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现在的职位以及将来的晋升,并决定着他的待遇高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一些学术工作者,无法潜下心来“十年磨一剑”打造学术精品,要么东拼西凑、低水平重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要么弄虚作假,发表论文时相互署名,甚至将自己的同一份成果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由此可见,要根治学术界“相互署名”等不正之风,在着力提高学术工作者道德水平和自我约束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革目前的学术评审和职务评聘机制,从制度层面铲除学术不正之风的滋生土壤。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亚洲之旅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