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16:0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吴复民、张建松、俞丽虹、黄庭钧5月20日报道:资源节约警惕“群体冷漠”一边在研讨“节约能源”的课题,一边能源浪费正悄然发生:室内能见度很好的上午,几盏大吊灯毫无顾忌地打开着;气温当日飚升至摄氏20度,大楼的中央空调却按“老皇历”照常供暖……采撷于四月上海的这一镜头实际上在公众场合屡见不鲜,与“长明灯”、“长流水”一样已让人习以为常。节约资源的大道理或许人人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却少有人把它当作大事。“俭以养德”的古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被弃之脑后,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习惯成自然的“全民浪费”还在不经意间扩展:许多电脑闭置时也常开着;电视机、VCD、空调等家用电器则关机后仍处于待机状态。“都是遥控器惹的祸”,多数家庭从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电器插头拔掉。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测算:取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待机耗电(相当于一台电视机和一台VCD待机),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7.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电脑的待机能耗高达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增加4500千瓦高峰时段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正是这种“群体无意识”造成的对资源浪费的“群体冷漠”,成为节约资源的大害、大敌。我国的资源禀赋并不理想,尽管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的最低值,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而每万元工业生产值却比发达国家多消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而创造的GDP却不到世界总量的4%。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痛下决心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的动力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而诊治对资源浪费的“群体冷漠”,唤起社会公众对资源粗放使用、无端浪费现象的切肤之痛,进而群起攻之,则是重中之重。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的人士,对我国的种种资源浪费现象倒是异常敏感,对见怪不怪的白天开灯、电视待机、宾馆夏季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冬季又调得太高很不理解,责备我们在“奢侈地使用能源”。他们的“敏感”源于本国“从娃娃抓起”、列入相关课程的“地球村”概念和节约资源教育。这些比我们富裕得多的国家,对使用能源和各种自然资源精打细算、锱铢必较,是基于一个共识:地球上许多资源不可再生,再富裕也没有权利浪费。那么,饱受资源匮乏之苦的我国,要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保障能力,更应该把节约和保护资源放在经济工作的优先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并使之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责任行为。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海市在贯彻落实中,不仅出台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大举措,而且提出,资源浪费的漏洞俯首即是,杜绝浪费人人可为,并号召了党政机关带头,“夏季把空调控制在27摄氏度,随手关灯,随手关电脑”等倡议。这些发自细处、不拒举手之劳、不因善小而不为的号召,是对浪费资源的“群体冷漠”现象发起的挑战,其意义决非是应对资源匮乏的一时之急。只有当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人们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大有希望。

  金茂大厦:从“用能大户”到“节能大厦”在许多人眼里,如一根银色的擎天玉柱矗立在黄浦江畔的金茂大厦,是浦东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象征,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幢340多米的超高层建筑,不仅是我国能耗最多的商用建筑,同时也是我国单位面积能耗最低的一幢大楼。金茂大厦每年的能源开支高达4000多万元,每天仅水、电、天然气等三种一次性能源费用就要10多万元。在这幢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站着的金融街”里,每天有1.5万人上班、观光和生活,全封闭的大楼里空气流通和冷暖调节,全靠一台功力高达28000千瓦的空调,相当于在金茂大厦安装9000多台一般家用空调的功力总和。员工和游客在金茂大厦里的上下交通主要靠电梯,仅此一项就耗电不菲。大厦内共有79部电梯,其中两部是从地下一层到88层的观光电梯,一旦其中一部发生故障,另外一部就会以每秒9米的速度行驶到相同高度,中间的安全通道自动打开,乘客可以转移到安全地带。由于楼层太高,水也不能一次到位,必须先从地下三层泵到51层,再从51层泵到92层。为了消防安全,大厦地下、中间和顶部还设置了3层水箱,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兼容,并自动补给,使水箱总是满满的。一旦发生火灾,水箱里的水足够喷淋3个小时。至于大楼内的照明灯具就更多,仅办公区就有3万盏灯。据金茂集团工程技术总监阮镇基介绍,总投资54亿元的金茂大厦,采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先进技术建造,从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节能问题。由金属和钢化玻璃构成的外墙,犹如给大楼穿上了一件“节能衣”,“衣服”上镶嵌的一块块银灰色中空玻璃,反面都镀有一层反射膜,能很好地隔断大楼内外热量的传输。固定玻璃幕墙的铝框也不同寻常,外框架和内框架之间采用了一种先进的高分子材料连接,能阻止铝的导热功能。尽管如此,随着金茂大厦的正常运行,管理人员依然发现能源在整个成本开支中占了很高的比重,为了将高额的能源成本降下来,金茂大厦采用了一系列智能化的节能设备,一年节约电、天然气的金额达124万元。大厦内的白炽灯全部换成了节能灯,餐厅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开启灯光,不再象往日将所有的灯一律打开。公共照明系统由计算机联网控制,用电量也会变成数据,实时传送到中央控制计算机。大厦内的中央空调系统全部采用变频装置,非常“聪明”,能根据客房的热负荷自动调节送风量。在保证满足人们的室温需求标准下,又充分利用室外新风,减轻空调运转的能耗。以往宴会厅的布置,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也开足空调和灯光,现在根据电脑对宴会时间的安排设置,宴会厅的空调只能在宴会开始前的合适时间自动开启。甚至车库的通风系统也是依据一氧化碳的浓度数据自动调节开关,厕所间的排风热能也有回收系统。如今,节能意识不仅深入到金茂大厦每一个单位员工,更纳入了工作的考核。大厦内先进的能源计费系统,能清楚地反映每一个部门每时每刻的能耗是多少,以真实可见的科学数据杜绝人们的能源浪费现象。为了防止大厦内每一个用能设备的零部件老化而耗能,计算机对所有设备和部件都有记录,哪里出现问题,计算机会自动显示。设备和零部件在到期之前就被更换。为全面了解金茂大厦的能源利用水平,金茂集团去年还专门聘请了美国一家权威的能源评估公司实地进行测评,结论是:金茂大厦办公区的能源指标低于美国商用建筑物的平均水平30%,金茂凯悦酒店的能耗也在低值范围内。但阮镇基总监表示,按照大楼出租率、酒店入住率和天气状况设定的“极限目标”,金茂大厦还有14至20%的节能潜力可挖,金茂大厦目前正在朝着节能的极限目标努力。

  节能灯,为何节电不节钱?洪女士在重新装修房屋时,特地用节能灯管换下了原先的白炽灯泡,可还不到半年,七八个节能灯便“重病缠身”、无法照明了。算算节能灯的价格与节省的电费,洪女士不禁感叹:节能灯为何节电不节钱?洪女士的遭遇并非偶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城市“电荒”,尤其是高温季节用电紧张的现象,已经激起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节能意识,市场上各种绿色照明灯具、绿色节能冰箱等产品也层出不穷。然而,由于质量、设计、维护等问题,不少节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让消费者真正感到满意,甚至还会带来不尽的烦恼。以节能灯为例,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几乎年年抽查节能灯,但结果始终令人担忧。2002年,中心对上海市场67个品牌的节能灯进行质量抽查,总体合格率仅为38%。专家算了一笔账:普通40瓦白炽灯的单价为1.5元,同等亮度8瓦优质节能灯的单价为24元,但优质节能灯的寿命是白炽灯的8倍,因此两者实际价差12元;40瓦白炽灯点亮600小时,即使用半年所需电费为14.64元,8瓦节能灯则为2.93元。这也就是说,8瓦节能灯至少使用半年,才能收回比买白炽灯多花的12元,而充斥市场的劣质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短短四五个月。“大家都看中了节能灯市场的商机,结果一哄而上、良莠不齐,反而把产品的整体形象做砸了!”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姚茂兴感慨地说。虽然节能灯行业有一定技术门槛,但庞大的市场容量与可观的产品利润,吸引了大批生产商、经销商进入,目前仅上海地区销售的节能灯品牌就超过70个。一些小企业难以在品牌上与知名企业抗衡,就拼命压低价格,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冲好。价格的恶性竞争,还导致部分大企业不得不生产价格便宜的低档产品,而这些节能灯的品质也随之大大降低。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而普通消费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根本无法辨别优劣。专家表示,节能灯行业的混乱现状,不仅破坏了消费者对节能灯产品的信任感,造成了“节能灯节电不节钱”的不良印象,而且给真正合格的节能灯产品的推广带来障碍。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负责人俞安琪说,目前节能灯的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只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完全可以保证节能灯的使用寿命和节能效果。“关键就在于,千万别让假冒伪劣,把节能产品这本‘好经’念歪了!”

  分布式供能:热电循环何以常常“断链”?每逢盛夏高温,上海电力部门都要打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中的“敌人”,不仅是“电力紧缺”,还包括“电网故障”。由于偌大一个城市几乎所有的用电都需要从统一的电网“高速公路”上输送,使得这些“高速公路”不堪负重,事故频发,高峰时每天多达2200多次。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用电大户,如果自己能安装一种发电设备,将发电系统、供热系统和制冷系统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电力不够的时候从大电网上“下载”,电力富余的时候可以“上送”到大电网,岂不是既能缓解当前的“电力短缺”,又能给大电网减轻“交通压力”?这种新颖的供能方式在国外被称之为“分布式供能”,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大电网供电”和“集中式城市热网供热”而言的一种新型终端能源供应方式,其核心就是由终端能源用户独立地输出电、热、冷能,自产自销,独立运营。采用这种供能方式,可以比传统的集中供能方式节约一次性能源30%左右,不仅具有良好的环保效应、高效的能源利用率,还具有丰厚的投资回报、机动灵活的运营机制,因此被认为是代表21世纪能源利用技术和管理发展方向的一种供能模式。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政府都竞相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励支持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分布式供能”已占到发达国家能源供应总量的25%以上。美国分布式能源供应站已达到近6000座,仅大学校园就有200多处采用了分布式能源供应站。英国在过去的20年中,已安装了1000多个小型成套分布式供能系统设备,遍布英国的各大饭店、休闲中心、医院、大学、机场、公共建筑、写字楼和购物商场。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首相的唐宁街10号官邸,都采用了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1998年,我国政府把以“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为核心的热电联产联供,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能源项目。为了推广这种先进的供能方式,上海先后有4家单位进行了试点,但结果却并不理想:早在1995年,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就投资1500万元建造了全国首个“分布式功能系统”,从美国进口了一台燃气轮机,并设计了余热锅炉、油锅炉、溴化锂制冷机组等辅助系统,专门为医院大楼提供电、冷、热。按照投资预算,如果机组每年运行5840小时,则全年可节约120万元的燃料费用,4-5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但实际运行与理论上的计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医院的最高用电负荷只占机组发电能力的一半,而富余的电力又不能上网,大量的余电、蒸汽也被白白地浪费掉,使用费用居高不下,医院只好停机不用,重新用上大电网的电。吸取这一发电能力“供大于需”的教训,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在进行“分布式供能系统”设计时,决定“以热定电”,确保全年最低供电量。如果超过基本供电量,不足的电能可向公共电网购买;而一旦自身用能不足,富余的电力由于同样不能上网,剩余的能源浪费风险将完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因而这项试点进展缓慢,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浦东国际机场2000年也正式投入使用了一个“分布式供能”项目,系统的核心是一台4000千瓦燃气轮机,只有当这台燃气轮机满负荷工作时,其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得到体现。但由于与分布式功能机组并网的“航飞站”仅在夏季需要较大负荷的电量,平时电量负荷相对不足,因此经济效益一直没有体现,最后只好委托闵行电厂进行管理。上海闵行区的一家民营休闲中心也安装了一套“分布式供能”设备,由一个专业能源公司负责投资和经营,自2002年底运行以来,无论投资方还是能源用户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该系统的并网问题未获得批准,目前只能采用自发自用和电网供电隔离的封闭系统运作模式。当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将系统暂时切断,恢复电网供电,但必须受到一定额度的限制。与闵行区中心医院“分布式供能”项目一样,该系统的装置也设在地下室,由于各种能量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对安全与消防都带来了不小的隐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叶守礼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对以上四个运行并不理想的“分布式供能”试点项目进行了调研分析后认为,发展“分布式供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仅靠单个企业或部门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实施的。据了解,上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推广“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战略目标及规划性意见,各个项目实施单位基本上还处于“散兵游勇”式的自发探索状态,缺乏具体的目标规划指导。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实施必须依赖于燃气供应、电网连接、备用电保障、消防安全等各项内容,目前这些配套项目尚缺乏明晰的系统标准,一些政府部门通常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凡是成功的分布式供能项目,都具有开放式系统的特点,即允许分布式系统利用上网、并网措施,实现系统内能源的供需平衡,但我国电力部门目前对上网和并网技术的审核,还缺乏明确的规范。此外,对于建设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用户,还存在名目众多的不合理收费现象,如管线的接入费、减压装置费、电力接入费、备用电容量费、电量费等各类收费,这些都缺乏规范的标准和透明度。技术上的不完善则是阻碍分布式供能系统推广的主要缘由。我国目前还难以实现分布式供能系统成套设备自主生产,关键设备和控制系统尚需进口,对整套系统缺乏评估体系和标准,这些因素导致某些项目出现热电负荷计算失误,在消防、电力、燃气等配套设施的设计中,也屡屡发生技术、管理上的矛盾冲突,以致延误项目进度,造成投资效益低下,并使这项循环利用能源的“循环链”难以正常“循环”。

  合同能源管理“花儿何时开”?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一直想把生产车间里的“循环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但考虑到投资太大,多年来犹豫不决,未能实施。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领导人得知上海有一家专业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在市经委的领导下,正在推广一种名为“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上海新亚药业的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成为上海第一个“合同能源管理”的示范项目。上海新亚药业公司与上海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签定了三年合同,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投资240万元对新亚药业进行节能项目改造,改造后节约下来的能源费用20%归新亚药业,80%归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三年期满后,节能设备全归新亚药业。一年来的运行结果令双方都感到满意:新亚药业的节能项目年节约电费82.09万元,节水6万吨,费用13.2万元,由于合同期为三年,新亚减少维修费用共30万元,上海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不到两年就可以收回投资。而从新亚药业方面看,效益就更为明显:项目实施后可享受国家的节能退税76.4万元,在不增加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增加近200万元的固定资产,三年来可享受节电、节水费用近90万元。事实上,这种对“浪费的能源”进行投资的公司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被称为“合同能源管理(EMC)”,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后,“合同能源管理”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经过30多年的运行,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十分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据加拿大专业EMC协会保守估计,加拿大的节能服务产业市场潜力约有200亿加元,一些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营业额每年可递增60%。但在我国,这种新型的节能模式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许多人都不了解。为了在上海大力推行这一先进的节能模式,经过两年的筹备,2002年10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合同能源管理委员会”,政府出面大力宣传指导。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的来说还走得步履蹒跚。首先,是社会上缺乏权威的能源节约评估机构,合同双方常常对节约了多少能源争执不休。对于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来说,一个节能项目的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项目风险的分析与管理,因此,对浪费的能源前期分析诊断十分重要。对于上海新亚药业的项目,上海市经委曾经专门邀请多名外国节能专家为其诊断、测试,上海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也多次聘请国内专家进行跟踪测试。该公司总经理叶文彪认为,不能只相信客户提供的数据,事实上检测下来常常有很大的出入,因此需要掌握最精确的第一手资料。最难的还是与客户方面的管理人员建立“共同的节能理念”。对于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来说,总希望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节能收益。但对方有些管理人员也许就不这么想,从而引起双方矛盾,使长期的节能管理难以为继。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机制不同,中国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还常常为客户的信用而担心。由于该机制项目款额还贷期一般为3至5年,执行期比较长,双方履约单靠“诚信”很困难。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如果遇到不守法的客户,巨额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而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如何在合同期内保证项目设备正常运行,以保证客户的生产正常进行,也将有很大难度。因为,这些改造项目大多是分包给另外的工程队,这些工程队的素质、质量和诚信,都将直接关系到合同能否正常履行。由于我国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实力不强,企业运行过程中常常需要预先投资,因此发展也受到一定局限。尽管在今后三年内,上海市经委初步打算利用1000万元贴息来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搞2亿元的贴息贷款项目,按50%自筹,则可安排4亿元额度的节能示范项目,但对于市场需求来说,毕竟还是“杯水车薪”。

  “冰蓄冷”冷遇折射冷漠的节能观在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韩云海对记者感慨地说,在上海推广“冰蓄冷”真的很累,往往是费尽口舌之后,得到的还是一张冷面孔。“要不是电力部门在支持我们推广,都不敢想象如何敲开上海的市场。”他有些感激地说。韩云海是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方面的负责人,杭州华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从事蓄能技术运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他所说的“冰蓄冷”,就是一种通过蓄能空调来节约能源的新技术,又称“冰蓄冷空调”。据上海电力公司有关专家介绍,“冰蓄冷空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夜间电网谷荷时段开启制冷主机,将建筑物空调所需要的冷量,全部或部分制备好,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当白天用电高峰时,可融冰降温,实现用电的“移峰填谷”,这样白天就可以少开或基本不开耗电量大的中央空调。“冰蓄冷空调特别适合写字楼、宾馆、办公楼等大型用电单位,甚至包括高档的住宅小区使用,节电效果十分明显。”这位专家说,比如像浦东国际机场、即将建设的世博会场馆、金茂大厦等,蓄能空调技术应该是当前比较理想的节能选择。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实上海目前缺电力不缺电量,去年用电缺口达200万千瓦,最大峰谷差622.8万千瓦。也就是说,上海总体上并不缺电,缺的恰恰是用电平衡——高峰时段电力十分紧缺,到了夜间用电低谷时电力又过剩了。如果把夜间过剩的电“挪”到白天来用,岂不又节电又省钱?但问题在于,电能是不能储存的,而通过发电厂“白天多发电,夜间少发电”的调控又最不经济。“蓄能空调技术,其实就是找到了一种媒质,将不能储存的电能通过这种媒质储存起来。用冰做媒质,就是冰蓄冷;用水做媒质,就是电蓄热。在国外,这种蓄能技术运用十分普遍。”韩云海说。但是,在上海,乃至国内不少地方,这种节电新技术目前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冷遇的背后,其实恰恰是冷漠的节能观。“节电节能说起来都头头是道,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谁能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节能专业人士说。据这位长期从事节能监察的人士反映,节能方面最可怕的就是一种“群体冷漠症”。“在自己家里用电肯定都会省着点,但一到单位,似乎都没有节电的习惯。一些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往往在节能的具体行动上打‘太极拳’,使得一些节能新技术推广起来十分困难。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什么办法?”对这位人士的分析和感喟,韩云海真是心有戚戚,引为知音了。他说,“冰蓄冷”之所以常遭冷遇,主要在于,相对普通的中央空调,冰蓄冷空调目前还没有成本优势,投资稍微高一些。“成本控制是显性的,至于是不是节能,节多少能,一般决策者是很难考虑到的。”韩云海说,冰蓄冷空调最大的优点,就是平衡电网峰谷差,减缓电厂和输变电设施建设,从而在宏观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于用户,冰蓄冷空调一方面能减少制冷主机容量,从而减少空调系统电力工程费和供配电设施费;另一方面也能利用电网峰谷时段电费差价,降低空调运行费用。“但是,总体来讲,冰蓄冷空调为用户节省的钱是隐性的,只有时间长了才见出好处来。可是有谁会在节约能源上想得那么远呢?”一位节能市场人士还对记者说:“在上海,我们还遇到一种更令人寒心的现象:不少写字楼和高档宾馆都热衷于使用进口空调。不管好坏,也不管是不是节能,只要是进口的,投资再大也再所不惜。让他上‘冰蓄冷’,一看不是进口的,立马比‘冰蓄冷’还冷!”“什么时候‘节约能源,匹夫有责’了,‘冰蓄冷’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冷遇了!”她说。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