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博物院“复活”沉寂数千年的华夏古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4日09:48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5月24日电(记者程红根)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0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来自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独具风格的华夏古乐表演,令与会中外宾朋赞不绝口。身着战国风格广袖深衣的古乐演员们,利用中原古老音乐文物复制品配器,把音乐考古学家创编的一批精妙的华夏古曲,生动地展示于世人的面前。

  这支华夏古乐艺术团2004年4月组建。据河南博物院有关专家介绍,古乐艺术团使用的
是经过复制的中原上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近20件乐器,如王孙诰编钟、虎座凤鼓、舞阳骨笛、漆绘绵瑟、灰陶埙、石排箫等,基本保存了传统音乐中“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八音”,即八种质地乐器的奇特配置。

  经过一批知名音乐史学家对中原古代乐曲的研究、创编、配器,目前这支年轻的华夏古乐艺术团可进行日常表演的古乐曲有近20首,其中有高鸿祥编配的《小雅·鹿鸣》、《幽兰》、《古风操》,方可杰编配的《小雅·鹤鸣》、《卫风·淇澳》、《神化引》,以及著名的《关雎》、《楚歌》、《屈原问渡》、《梅花三弄》等。地处中原的河南自古为礼乐之邦,音乐历史发展得天独厚。在史书中,不乏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葛天氏之乐、大禹治水之歌的《大夏》之乐,商人“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卫之声”,更是作为一代新音乐的代表,使听者“乐此不倦”。在中原大地上,生动热烈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几千年连续无间。

  河南近几年来出土的音乐文物,以其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世人瞩目。上古时代的乐器占河南出土音乐实物的90%以上。舞阳贾湖出土的距今9000年的贾湖骨笛,5000年前的陶鼓与陶埙,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特磬,3000年前夏王宫的铜铃,安阳殷墟的编铙、鱼形磬;西周应国和虢国的编钟,两周时期各类钟磬鼓瑟、管箫琴笙等,这些乐器不仅形制独特,且音域和音准很多接近现代音乐。精美的制作与和谐的音律,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高超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演出前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