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债“围城”现象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10:33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期限7年的记账式四期国债昨日招标发行,最终确定的票面利率为4.89%。投资者发现,这比前两年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足足涨了一倍,“要搁前两年,这个利率水平想都不敢想”!

  国债招标利率上升有其深刻的市场背景。去年以来,国债市场一路下跌,进入今年4月以后,市场因“利空不断”而进入了暴跌。国债市场从4月12日最高点97.17点,下跌到4月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29日最低点91.17点,整整下跌了6.17%。就在债券市场这一多年难见的持续大幅下跌的过程中,有机构投资者割肉抛售,有机构投资者却大举买进。国债市场“围城”现象所引起的国债价值研判正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违规机构夺路而逃

  在央行收紧银根以及市场纷传央行可能加息的影响下,国债市场理应出现下跌,但业内人士指出,违规国债回购清查对市场的影响其实更直接,大批的资金开始撤出,这成为引发债市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很多券商和庄家卷入了国债回购狂潮。机构挪用托管席位上的客户国债进行回购融资,再将钱投入股市,这部分流入股市的资金量很大,而其操作的可怕之处在于资金的放大效应。现券—回购—现券—回购,这个循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最厉害的可以放大10倍,甚至20倍。

  清查国债回购,起因是富友证券挪用客户国债问题的暴露。此后,新华证券、云南证券、佳木斯证券、珠海证券的猝死都与违规国债回购密切相关。根据业内人士推测,在国债回购市场中,违规国债回购资金累计达1000亿元。

  “国债回购的清查使得很多庄家的资金链断了,使得国债被不计成本地抛售”,一家证券公司的高层表示。

  外资机构逆势狂买

  与国内部分机构投资者的竞相抛售相反,国债市场的一泻千里却引发了外资机构的购买狂潮。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对冲的双重呵护下,被国内机构割肉抛售的国债正成为了外资大口吞食的对象。

  虽然管理层不断声明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许多外国投行包括部分外资金融机构依然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趋势,一些外资银行自去年以来大量收购中国国债,希望借此博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巨额利润。据调查,2003年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购买的人民币国债总额达211亿美元(约17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全年增长了11.6倍。这种势头在今年还在延续,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今年1月份就购买了21亿美元(约174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国债。

  其他外资银行也不甘示弱。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一下子就购买了中国国债73.1亿美元(约604亿元人民币)。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购买了28亿美元(约231亿元人民币)。

  外资机构的这种投机行为是不为管理层鼓励的。有关人士表示,“证监会明确表示希望QFII多购买股票,不要押注人民币升值或是投资国债等品种。”

  国债投资价值需独立判断

  受清查券商违规国债回购问题影响,许多国债品种成了“跳水明星”,百元面值打了七折、八折卖。而因外资大举介入,暴跌之中成交量不断放大,又使不明真相的众多投资者对债市望而却步。市场人士认为,个人投资者不能被市场的表象所迷惑,需独立分析判断国债投资价值。

  国债市场在暴跌之后,收益率急速攀升,其中剩余期限接近5年期的国债内在收益率上升到4.55%—4.66%的水平,国债的投资价值日益显现,投资风险大大降低。有证券公司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央行和银监会又采取了银根收缩政策,严格控制贷款增速过快和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预期经济降温效应会逐步显现,消费物价指数有望回落,提高存款利率的可能性也有所减少。目前存续期在5年左右的中短期国债收益率,与新近公布的4月消费价格指数(CPI)3.8%相比,实际利率依然为正,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其内在价值将使暴跌后的国债逐渐成为“负利率”时代百姓理财的首选品种。见习记者 秦宵喊 记者 樊荣

  (编辑 小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利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日本首相小泉二度访朝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超 奥运男排落选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