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渔政西江建人工鱼巢喜获成功(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15:2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给鱼儿筑爱巢建产床 本报肇庆讯 肇庆市渔政人员用芦苇、水浮莲等为西江“成年鱼儿”建爱巢,为准鱼爸爸、准鱼妈妈们设“产床”。日前,渔政人员宣布,建立人工鱼巢的试验已喜获成功,据估算,总共不到一千平方米的人工鱼巢,鱼亲体产卵达2000多万粒。据悉,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 记者日前随渔政人员的快艇来到肇庆城区西江桂林沙江段,这里水流较缓,距岸边约10米处的河面上整齐地放置着许多芦苇,四周用插入河底的竹竿固定。渔政人员说,这便是他们今年2月下旬投放的人工鱼巢,每个鱼巢长60米、宽2.5米,今年是首次试验,共设置了6个。芦苇可以半浮在江面,适宜鱼儿产卵,卵子可以粘附在芦苇上。同时,他们还投放了一些水浮莲作为鱼儿的“产床”。 “刚投放人工鱼巢的第二天,便见到鱼巢中的河水变浊,有数百尾个体肥大的鲤鱼在芦苇中嬉戏,它们摇晃着尾巴,四处寻觅着自己的‘爱侣’,‘恋爱结婚’后,亲体便产下精子和卵子,受精卵着附在芦苇或水浮莲根部,开始孵化过程。”肇庆渔政支队林建志队长向记者娓娓道出建立人工鱼巢的经过:因受西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天然气候影响,在每年的三至五月,鲤、鲫、鲂、赤眼等大量粘性卵鱼类,一般都会自发地游到两岸的沙滩、礁石或水草旁自然产卵,让受精卵粘附在这些物体上面,但是,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变迁,水草繁茂的湿地日渐减少,鱼适宜繁殖的环境也随着减少了,没有“爱巢”,没有“产床”,鱼儿没有“恋爱”场地,产下的精卵难以结合,即便有受精卵也难以孵化成长,从而导致西江鱼资源减少。 林队长说,从目前试验看,人工鱼巢对帮助鱼类自然产卵效果明显。据统计,在人工鱼巢产卵中,数目最多一次有130多万粒,最少的一次也有80多万粒。估计到现时为止,该试验区内已产出的鱼卵数目超过二千多万粒。林队长算了一笔账,按最保守5%的成活率计算,则有100万尾鱼成活,一年之后,鱼成长了,按半斤计,则有50万斤产量,按每斤2元计算,则有100万元产值,而人工鱼巢投入还不到10万元。另外,鱼儿繁殖多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更是难以估算。 左上图:渔政人员查看芦苇上粘附卵状况。右上图:粘附在芦苇上的卵。 李维宁 高翔 孔祥坚 摄影报道 (侯颖/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