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专家拷问“经营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16:31 《小康》杂志

  编者按:最近三五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态势,地方政府纷纷推出“经营城市”战略,其基本的手 段则可归结为“经营土地”。有识之士在分析当前经济过热根源时,直指“快速城市化”是造成此轮过热的基本原因。此说一 出,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关注。

  《小康》记者日内就此求教于国内一些知名学者,以下就是他们发表的意见。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

  城市是一个地方经济最重要的载体,除了农业和贸易,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要占到经济总量的80%以上。现在, 地方政府(官员)为达成发展经济的目标,更多采用了“以地生财”的手段。因为土地作为城市里最重要的国有资源,是政府 最容易获得的,而且可以快速地将它转换为财政收入。以致现在的所谓“经营城市”,事实上就成了“经营土地”。

  土地是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城市的土地价值很高。如果搞了一个开发区,只是引来仓储等一些项目,虽然占用了大 片土地,却得不到很大的收益。而且,开发区的经济有80%事实上并没有直接流入当地。“卖地生财”,看起来是“短平快 ”,实际上不一定经济。

  应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改革、体制改革还没有触及到土地制度。虽说土地是国家所有,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 没有严格地界定清楚,造成了地方政府利用土地“为所欲为”。这样一来,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土地得不到保护。

  现在一块地动辄批出去数十年,地方政府把土地批完了,发展经济却没有思路了,没有动力了。所以我主张,“经营 城市”不要过分去提。

  针对中央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 营管理办法》以及下派督察组等,张军表示,越是稀缺的资源,行政的做法越是没有效,要用市场的方法来配置资源。市场配 置资源,要求产权界定清晰,可以流动。而现在,土地国家所有,地方政府任意占用土地,市场法则被破坏了。政府应该更多 地采用市场的办法,对城市土地的产权要来一个界定。不是说一定要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可以对产权进行分类,对 不同类型的土地实施不同产权制度,并使产权流通起来。这样,城市土地的价值及其潜在的价值,它的级差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

  吴敬琏(本刊总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想一想:下一届政府怎么办?

  现行的土地制度促成了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宏大抱负。“卖地生财”成泛滥之势,原因就在有关的制度很不健全 。这不仅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是这样,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也如此,地都用得差不多了。

  土地是老百姓生存之源,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却随随便便就把地给卖了,而且把70年的地租一次性都给收了, 这样很危险。官员本该是替大家管财的,现在他为了所谓的政绩,却不听老板(指百姓)的。到底什么是政绩?谁来确定政绩 ?

  目前宏观经济过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卖地生财”造成的。这是“政绩”驱动,是一种短期行为。

  我看,土地的拍卖批租不能搞私相授受,也不能50年、70年(土地租金)都给收了。这一届政府卖地来装点门面 ,下一届政府怎么办?现在很多人意见最大的主要就是这两点。

  蔡未名(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特供信息》首席主持):

  城市化:“马拉松”还是“百米赛”

  人们总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此轮经济扩张,上游产品价格大涨,却没有及时传导给下游。现在看来,这是由此轮经济 扩张的真正发动者——“快速城市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城市快速扩张,各地大兴土木,但其所用的主要是基建产品,即钢筋、水泥等,这些“上游产品”并没有经过多少中 下游的传递就直接被砸入了地下或矗立在地上,成为缺乏商业性的基础设施,或者成为具有商业性的住宅、办公楼等产品。我 们曾指出,单就商品房领域而言,其实早就算是“通货膨胀”甚至“严重通货膨胀”了。只是我们没有把房地产列入社会消费 物价指数的计算之内,所以,房地产价格暴涨,而其他消费领域则涨价甚微。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政府推动的“快 速城市化”。

  “城市化”当然不是一件坏事,非经过城市化,中国就难以实现现代化: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大部分 人务工经商做服务,而小部分人种田产粮。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在世界上比较落后,13亿人口中有8、9亿是农业人口,加快 城市化进程当然是应该的。问题在于,这种“加快”要“快”到什么程度?老话说,过犹不及。百米比赛,速度当然是越快越 好;然而跑“马拉松”就未必如此了,运动员必须要讲究合理地分配整个赛程中的体力,如果发力过早、过猛,就会造成“透 支”,使“极点”过早到来而输掉比赛,甚至有可能跑不完全程就倒下了。道理很简单:运动员的体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我们可以拿这个道理来比喻经济发展、比喻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它的城市化、现代化,当然是一场“马拉松”而 不是“百米赛跑”,而一个国家的资源承受能力相当于一个运动员的体力,也必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讲究合理的“体力分配” ,发力过猛、速度过快,也会造成“透支”。更何况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一个结构问题,某方面“冒进”,其他方面跟不上,就 会造成“失衡”。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化也好,现代化也好,其发展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应该讲究合理的“体力分配 ”(即资源的使用),应该讲究结构的均衡。否则,就像缺乏经验、只知道猛打猛冲的马拉松运动员一样,欲速而不达,也许 开始速度很快,但最后却坚持不下去。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现代化,应该是在坚持法治和市场经济的前提下“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 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这样实现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具有“后发优势”(技术模仿),由于落后而 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速度可以快一些也应该会快一些。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也因为具有“后发劣势” (由于技术模仿带来的部分效率提高而不注重制度学习),行政力量过于强大,一方面固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在 某一时期或某个方面促使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法治的制约,造成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侵犯,如不 辅之以坚决的社会政治改革,则将产生“体力透支”和“结构失衡”等问题,很难“善始善终”地跑完整个“马拉松”。

  总之一句话,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确有“过速”的表现,其根源正在于因种种原因,政府把加快实现城市化当成了一场 “百米比赛”而不是“马拉松”。

  仲大军(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经营城市”产生于官员需要

  当前我国兴起了一个新的口号:“经营城市”。我认为这个口号值得斟酌。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产生于政府官员需 要的口号,是一个政府的概念,而非市场的概念。

  官员理财,理的是财政之财,而不是城市之财。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要有所划分,哪些领域是政府“经营”的范围,哪 些领域是市场经营的范围,各地政府官员要搞清楚。要防止一些城市借“经营城市”的理念过多地参与经济活动,政府要尽可 能多地退出经济活动,政府财政应当主要来源于工商业和所得税税收,而不是来自于土地。

  本刊记者李远夫报道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