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城市”背后的呻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16:31 《小康》杂志 | ||||||||
枣庄、邛崃和义乌,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到落后偏远地区,伴随城市化进程,土地问题都在逐步凸现。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地方政府好像突然发现了“卖地”这个生财的不二法门。 其实,从80年代开始,包括北海、海口等地方在内的城市化浪潮中,政府就在通过支
时隔10多年,“经营城市”重新发热,而土地让“高烧”持续不退。 在枣庄,资源性城市转型的阵痛,使土地顺理成章成了“止疼片”。在内地,邛崃在财政左支右绌情况下,大胆的把 城市经营交给民企。在义乌,政府在土地上已经做足文章,所幸周边地区强劲的产业基础,吸纳了失地农民,一幅现代城市的 图景正拉开帷幕。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现行土地收益分配架构下,农民仅得5%-10%,村一级得25%-30%,各级政府得6 0%-70%。从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00万亩,近7成是政府用行政方式征占土地。如果 每亩地使用价格为10万元,那么全国农民最少丧失了2万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认为,政府权力借公共利益之名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一方面耕地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手中囤积的土地越来越多,耕地管制趋于失效。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土地资源紧缺国家,土地的利用与管理至关重要。城市需要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土地 ,然而,政府只能是城市和土地的管理者而不应是“经营者”,更不应成为城市和土地经营的得利者。 政府需要把目光从GDP上稍稍挪开,更多的瞄准——城市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平衡、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市民与农民 的平衡,诸如此类涉及政府固有职能的宏观问题。 本刊记者赵奕/文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