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租”出200多人 山东“人才租赁”难叫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08:39 胶东在线 | |||||||||
大众日报济南5月25日讯(记 者 吴允波 通讯员 施 光 元 文 报道) 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济南市国税局“12366”税务咨询中心有关负责同志说:“两年前,我们从人才中介机构‘租’来了5名年轻的税务咨询员。她们业务精通、工作认真、服务规范,令我们用人单位很满意。” 据了解,自2002年7月开始,省城人才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推出了“人才租赁”服务。
省城一家人才中介机构的负责同志介绍,省城“人才租赁”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这一新型用人模式还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据悉,“人才租赁”每月需要交纳60多元的管理费,比代管档案的“人事代理”每月20元的管理费高一些,这使得一些精打细算的企业认为“租赁”人才费用太高,转而选择其他费用低的“人才消费”方式。同时,由于“人才租赁”在国内刚刚起步,许多单位还没有“租”人用的意识。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人才租赁”涉及到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人才三方面,被“租赁”的人员既要服从中介公司的管理,又要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用人单位、人才中心与被聘用人员的这种“三角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管理上的不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往往将“租赁人才”视为外人,因而很少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另外,作为新兴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机制也还不够完善。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还是普遍看好这一行业。他们认为,随着市场化用人机制的推进,以及社会对“人才租赁”认识的加深,“人才租赁”业会像汽车租赁业、房地产租赁业一样,成为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兴行业之一。 “人才租赁”又叫“人才派遣”,指人才中介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合同,将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推荐到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只管用人”,不负责档案、职称等问题。这种“租赁型”的人才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以服务于某一个项目,项目完成人才就收回。由于机动性强,“人才租赁”在许多地方一出现就受到欢迎。譬如在青岛,“人才租赁”量已达8000多人,仅海尔集团每年就从外面“租赁”3000多名各类人才。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