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搏击奉献在雪域高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7:43 天津日报

  ———天津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工作纪实李艳辉杨晓慧李静王春颖张腾姚文生

  本市援藏干部深入牧区了解百姓生活及生产情况本报记者姚文生摄

  天津赴藏新闻采访团李艳辉杨晓慧李静王春颖张腾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我们一直被一种精神感动着,这种精神,就是被誉为“老西藏精神”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我们一直被一种状态感染着,这种状态,就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一往无前。

  我们一直被一种使命感召着,这种使命,就是为了西藏的稳定发展,天津热血男儿把火热的一腔情怀无私地洒向雪域高原。

  32名天津干部,三年前踏上援藏的征程,对口支援昌都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全都实实在在地浸入了昌都的土地。

  西藏昌都,昂曲那曲两河交界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广场崛起于澜沧江的起点,这就是天津市委、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援建的昌都澜沧江天津广场项目。该工程于2001年11月奠基开工,2002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成为昌都及西藏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一个亮点,昌都各族人民群众在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集会,每年的昌都康巴文化艺术节都在这个广场上举行,澜沧江天津广场由此也成为天津在昌都的精品工程、形象工程。

  体现藏东同胞与海河儿女深情厚谊、豪迈气概的澜沧江天津广场的大型标志性雕塑《雪域鲲鹏》,一只神鹰展翅奋飞。在昌都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天津的第三批援藏干部就像是展翅翱翔在藏东高原的雄鹰。肩负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1000万人民的重托,从2001年6月8日进藏那天起,32名天津援藏干部就把昌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发扬“老西藏”精神,与藏东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建设美丽的新昌都、新西藏,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把自己的心与昌都牢牢地拴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勤劳勇敢的三江人民。

  昌都地委、行署领导对天津援藏干部有这样的评价:天津干部吃苦、敬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作风品质都非常出色。通过他们勤恳的工作,把先进地区的理念、意识不断传授给昌都的干部,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对昌都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援藏干部对昌都的情况越来越熟悉,对艰苦工作的适应越来越快,对当地工作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

  援藏干部视昌都人民为亲人,以建设昌都、发展昌都、繁荣昌都、稳定昌都、造福昌都人民为己任,被天津实施“三步走”战略的豪情激励着,积极投身昌都各项建设事业,模范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与昌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批32名天津援藏干部,对口支援昌都地区地直部门和昌都县、江达县和丁青县。初到昌都,大家在领队刘明森的组织与带领下,努力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了解西藏和昌都的历史与现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制定了第三批援藏干部在昌都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就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力争在干部援藏上创造新业绩,在智力援藏上再上新水平,在资金项目援藏上取得新突破,在维护西藏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上做出新贡献。

  在地区领导机关所在地的昌都县,县委书记郭海洪,县委副书记沈利民,县委常委、副县长宫汝洲,副县长郭长宽,县农牧局副局长赵忠跃5位援藏干部,按照县委的决定积极加大旧城改造和城市管理工作力度,实施农牧民奔小康工程,取得了突出成效。面对昌庆街复杂艰难的搬迁工作,他们借鉴内地经验,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和补偿办法,实行干部分片包干,深入群众家中做工作,排除了巨大的干扰和误解。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内地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建设。经过努力,一片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居民新区矗立在澜沧江畔,造福了百姓,美化了昌都。2003年初,他们建议县委作出为民办十二件实事的承诺,并主动承担和落实县委分解的任务,当年全部兑现。今年又提出为民办十件实事,目前也已全部落实。在援藏干部带领下,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昌都县财政收入连续两年突破1000万元。

  县委书记赵华山,县委副书记李向东,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凤华,副县长黄彪,县城建局长黄建华5位同志在江达县工作。2001年到任时,江达县经济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财政赤字600多万元,草场纠纷等治安刑事案件频发。天津市规划部门帮助江达新一届班子制定了该县的建设发展规划,天津援藏干部跑遍了自治区有关部门,请来主管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凭艰辛努力,2003年争取到3亿多元的基本建设资金,相当于2001年的7.5倍。由援藏干部千辛万苦争取到的由国家投资近7000万元的独曲河水电站项目,将于今年6月交付使用,这是江达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通过援藏干部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去年,江达县不仅消除了历年的财政赤字513万元,还实现财政收入400万元,财政存款达3000多万元,为江达今后的发展积聚了力量。目前,江达县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由原来不足地区平均数上升到前三名,正以逐年翻一番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丁青县是2002年新增对口支援县,当地干部群众对援藏工作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县委书记刘俊生,县委副书记沙明骏,县委常委、副县长石佩刚,副县长李玉秋,县交通局副局长杨宝清5名天津干部2002年7月进驻丁青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走完了海拔在四五千米的全部乡镇,制定出该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规划及分步实施的举措。丁青的省界、县界较多,草场纠纷由来已久,每年县乡两级工作组解决草场纠纷特别是解决与青海省交界的草场纠纷任务十分繁重,但效果并不持久。2003年是青海省杂多县建政50周年,利用这个机会,刘俊生带队组成丁青县党政代表团参加杂多县的庆祝活动,借机协商解决两县资源纠纷的新途径。最后,两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丁青县与杂多县建立友好关系的备忘录》,又与杂多、谦囊县领导商定在今后3县的重大节日互派代表团参加,共同建立一个解决边界资源纠纷的长效机制。此举对解决和预防减少边界资源纠纷,维护本县边远各乡社会稳定和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被群众赞誉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援藏干部廉洁自律,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尽心竭力,下基层,到乡镇,全面调查了解昌都地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关心群众疾苦,认真履行职责,体现了天津援藏干部的严谨作风和高尚风格,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好评。

  在昌都地直部门和单位工作的援藏干部,各展其长,他们通过收集和运用先进管理知识经验,结合昌都实际,建章立制,编制资料,加强本部门本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推进管理工作上水平。3年来,他们经常深入县乡村帮助指导工作,大多数同志在藏期间跑遍了全地区11个县及大部分乡镇村,付出了巨大艰辛。

  在第三批援藏干部中,刘明森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昌都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又是天津援藏干部的领队。作为地区领导,他勤政为民,始终把精力用在为基层办实事上,每当遇到急难险要的任务,都带头冲在最前面。作为援藏干部的“当家人”,在他组织协调下,天津援藏干部心齐气顺,团结融洽,凝聚力强,维护了天津援藏干部的整体形象。

  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徐景华组织领导了行署办机构改革,建立了科务会、科长会、秘书长会、月度重点任务书和奖评等制度,推进了行署办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地委组织部干部刘乃翔先后在两个科室任职,在从未接触过这些工作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专业技术干部人才库,先后组织了全国质量专业、经济专业、卫生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晋升业务、外语考试,历经一个月完成了6个县法院换届前的考察工作。

  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志东进藏后出现脑内囊肿,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治疗他就重返工作岗位,足迹遍及70多个乡镇,完成调研报告20多篇,涉及农牧区宣传思想工作、新闻报道、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地区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焦大鹏是昌都地区惟一的一级注册结构师,他主持制定的砖混、框架结构详图和建筑抗裂标准,填补了昌都城建的空白。

  在技术监督局任所长的刘存本结合内地经验制定了企业质量标准,与同事一起查处了两个制假窝点价值160多万元的伪劣商品,被评为全国执法打假先进个人。

  地矿局干部王幼军按国土资源部要求,建立采矿权信息管理系统,使原来的手工操作改变为微机操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将昌都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数字化,为昌都矿业发展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地区统计局副局长毛洪汇集40多年的资料,制定了地区统计年鉴和统计考评制度,并结合自己计算机专业特长,规划了昌都地区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使昌都地区11个县的计算机联网,实现了统计数据的实时交换。

  地区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戴树棠不仅负责了数亿元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投资预算审核工作,还坚持原则,核减不合理取费,并引介天津会计师事务所帮助进行造价咨询,3年审核项目380多项,审计资金6亿多元,为国家节约资金6000多万元。

  地区电视台新闻部主任陈国望将有关技术人员请到昌都,对地区有线电视网进行了全面改造,解决了电视画面多年不清晰的顽症。他制作的宣传昌都旅游资源的专题片《茶马古道》获得西藏自治区新闻二等奖,为宣传昌都,提高昌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本人也被提拔为昌都电视台台长。

  地区经贸委副主任杜俊侠负责地区援藏项目的管理工作,他主动协调各方,确保8个项目于国庆节前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地区审计局干部黄东伟先后进行了30多个单位的主审工作,审计金额29793万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资金2080万元,审计纠正1984万元,审计处理处罚96万元,从未出现审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地区计委干部何云翔完善了项目动态管理,建立了项目档案,规范了文书档案,对科里所负责的420多个项目,按照项目的建设规模、依据的文件、进展情况逐项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完善。

  地区中级法院副院长田学新制定了《审理案件流程实施方案(试行)》、《执行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涉及审判运行机制改革的制度规定,并经全院集体反复研究、讨论,得到普遍赞许。

  地区科技局王鸿刚、地区城建局干部赵学军、地区工程造价站副站长郜业强等充分发挥在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专长,工作勤奋,扎实认真,大胆负责,严格管理,其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受到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止境。在困难与考验面前,天津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恪守“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信念,以忘我的精神奉献在岗位,坚守在西藏。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辖11个县,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8%。全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山高谷深,峰峦耸立,昼夜温差较大,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自然环境和条件异常艰苦,客观上形成了工作、生活上的诸多困难。

  来到昌都,很多内地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但在32名天津援藏干部这里,不管是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是生活条件的艰苦,亦或是道路交通的艰险,所有困难都不在话下,他们默默承受,没有人为此而耽误一天工作。3年来,天津援藏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西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事业中,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各种考验。当地干部群众也连连称赞:“天津的援藏干部为人朴实,是最能吃苦的人。”

  5月1日,在昌都采访的第一天,援藏干部中的全体党员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座谈交流时,没有一个人流露出对困难的畏惧,没有一个人对援藏的选择感到后悔,更没有一个人为自己的今后作打算,大家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十分高昂,令人感动。在昌都地区工作的天津援藏干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件动人的故事,每个人都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昌都县副县长郭长宽的母亲被烧成重伤,组织安排他回津料理,他到家只作了短暂停留就很快返回昌都;宫汝洲副县长有一次扁桃腺发炎,一连十几天不退烧,他就让大夫天天到他办公室为他输液,边治疗边工作。

  为平息青泥洞乡觉拥村和索日村农牧民多年的草场纠纷,江达县委书记赵华山和副书记李向东连夜赶赴现场,面对上百人刀棍相见的群殴场面,他们临危不惧,搭帐篷吃住在现场,经过3天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两村长达8年的械斗纠纷得以平息,使敌视多年的两村干部群众化干戈为玉帛。

  丁青县交通局副局长杨宝清一到任,就肩负起色木公路副指挥长重任。这条公路全长142公里,海拔全在4000米以上,从县城到工地要穿越几十公里的高山雪岭。为了节省时间,便于指挥,杨宝清就把行李搬到工地,与民工一起吃住,一年下来,他的体重减了十五六公斤。这条公路工期两年,意味着他要在高海拔的荒山野岭里奋战到援藏期满,但他无怨无悔。

  入藏时最年轻的郜业强只有27岁,还没有结婚。在藏期间他的爷爷病故,他在家中只呆了几天,就赶回了昌都。李玉秋副县长在丁青期间出了车祸,撞伤了脊椎,没等完全康复,也投入了工作。

  丁青的“三塔”(木塔乡、布塔乡、嘎塔乡)地区,有名的山高路险,不通公路,只能骑马通行。这些当地干部都几十年不曾去过的地方,新来的天津援藏干部却都去过了。他们走在坎坷陡峭的山路上,吃着自带的干粮,喝着不知是否干净的溪水,住在寒冷简陋的农牧民帐篷里,早把个人安危和艰辛置之度外。提起这些,丁青县退休干部、原县政协主席永格情不自禁地对记者说:“感谢天津为我们派来了这么好的干部,如果干部不好,就是援助再多的资金也不行。”

  援藏干部的事迹,多得写也写不完,但他们不断跟记者重复的一句话却是:没有家乡人民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圆满地完成援藏任务。援藏,我们在前方,但是,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一人援藏,全单位援藏;一人援藏,全市援藏。市委市政府、全市各单位和全市人民的支持才是我们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我们援藏期间,各单位出人力、出资金、出物资,让我们顺心、安心、放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援藏事业,相比而言,我们做出一点成绩,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目前,全体援藏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成为单位部门的业务尖子或在部门主持全面工作,成为昌都地区举足轻重的不可缺少的干部力量。三年来,天津市第三批援藏干部中有11名同志由非领导职务走上领导岗位,5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员,25名同志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公务员,4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进藏前的4名非党同志,由于表现突出,积极进步,全都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按照计划,本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将于今年6月结束任务返回天津。这之前,记者偶然看到了几位援藏干部业余时间写下的感怀,在此摘录几段,就作为这篇采访纪实的结尾吧。

  “是雄鹰,就要到高原去炼就你钢铁的翅膀;是男儿,就要到雪域去创造你人生的辉煌!”

  “西藏是梦,当我靠近你的时候,纳木措给我的是胸怀,唐古拉山给我的是精神!”

  “三年援藏,考验了我,也锻炼了我。忘不掉西藏的经历,割不断雪域的真情!”

  多么好的干部,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可贵的品质!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湖南嘉禾沈阳拆迁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