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制结构上“动手术” 东轻展开立体攻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7:56 黑龙江日报 | |||||||||
田庆刚 本报记者 王玮记者手记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多年来难以破题。然而它又绕不开也躲不过。对于东北的老企业来说,仅仅靠上项目已经无法将其拯救。这一次改造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把改制和改造结合起来,不完成改制,改造项目也不允许进行。
东轻只有通过改制才能筹集到可供上项目的资金,也只有通过改制,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脱胎换骨和彻底复兴。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东轻以一种罕见的魄力和眼光,重新进行战略布局———招商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在所有制结构上“动手术”,在产权制度上进行“移植”,对东轻人来说是心理的一次重新调整和定位。副总经理苏堪祥的姿态令人感动———当国企老总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时,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企业改制的决心。 不久前,记者迈进了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厂门。无论在机关大楼,还是在轰鸣的车间,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29亿元的大项目必须上,没有退路。东轻决心已定,坚决走顶替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之路。”副总经理苏堪祥的语气不容置疑。随后,他做了一个漂亮的注解:“要做到这一点,体制必须先行。” “新项目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环境更好,关键是它将使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生变化。”一个普通工人的认识丝毫不比老总逊色。 前苏联上世纪40年代从德国人手中缴来的战利品———热轧机仍在“服役”。对于东轻来说,技改则意味着新生。 走进热轧分厂,热气扑面而来。庞大的热轧机正在紧张作业。机器上悬挂着古色古香的欧式表盘,清晰的俄文字母表明着它“舶来品”的身份。机器轰鸣着正在将一块厚厚的铝板轧成薄片。随行的宣传部高科长介绍,这就是“国宝级”的设备。从1952年建厂时开始服役,现在仍在运行。目前,我国只有两台这样的机器设备,就连外国专家看了也惊叹于它的超负荷运行。 热轧机昏暗的操作室里,操作手宋彰杰正在指挥作业。这个1981年进厂的老工人,当操作手就有10年了。“这台老机器真能干,啥合金都能轧。现在企业活多,效益好一些。听说要上新项目,这是个大好事。厂里的设备太老了。” 尽管时针刚刚指向下午3时,操作室里却已如同黄昏了。空气夹杂着合金的味道热乎乎地扑在人的脸上。一台小风扇不停地转着。 “夏天这里有多少度啊?”记者喊着问。“也就40多度。”宋师傅答得轻松。“新项目上了之后,你们的工作环境会好一些的。”“那倒不重要。关键是企业的产量上去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会增加。”这个普通的产业工人已经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事实上,东轻的主要生产设备从建厂至今没有进行过重大技术改造,企业设备新度系数只有27.7%。严重老化的设备与市场需求形成了一座“断桥”,大量的产品订单无法完成。企业年产量始终在5万吨左右徘徊。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轻仍承担着60%%以上的国家重点国防军工用铝镁合金材料的研制、生产任务。“神舟”五号飞船上的铝合金即出自东轻人之手。对于东轻来说,人才、技术、市场这些潜在的优势都还在。它只需要一个突破口,将这些多年积蓄的力量尽情地释放出来。 这个突破口,就是29亿元的技改项目。 项目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但却是企业振兴的落脚点。如今,东轻上下绷紧了一根神经———千方百计让项目落地。 去年岁尾,首批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揭开面纱。东轻的中厚板及12万吨铝板热轧生产线项目成为佼佼者,总投资29亿元,一期投资5.23亿元。当时,记者与专门负责项目申报的副总经理周江进行了长谈。 几个月过去了,当记者再次与周江面对面时,发现他清瘦了许多,略显疲劳。当询问是否很忙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直就这样。”知情人透露,公司的老总们几乎没有休息日。 尽管被纳入了首批国债项目,但从东轻人的脸上却看不到稍许沾沾自喜。相反,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从立项审批到真正达产问效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目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经结束。3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完善具体的工艺方案。周江说,这个项目的技术要求相当高,从厂房设计、能源供应到设备造型方方面面都需要“精雕细刻”。他们既要走出去,学习国际上先进企业的经验,又要与设备制造厂商进行技术交流,工作细致而繁琐。 总算快有结果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至少换了30多个版本的技术方案,现在落到了一张大图上。尽管没有最后敲定,但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以往做项目往往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沿着可行性评估、初步设计、技术论证、准备采购依次进行。这次则不同。为了赢得时间,东轻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几方面的工作同步推进。比如说,环保评价是国家实施项目的重要一环。目前,东轻关于这个项目的环保测评已经结束,正在等待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准。 东轻在自己的网页上以4种语言对外发布了企业的改造项目。企业对资本的渴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 东轻面临的现实处境是:自身研发能力很强,但生产能力落后。目前,东轻的资产总额20多亿元,销售收入11亿元。一个万人大厂的老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多年来,东轻没欠过职工的一分钱工资,没有一个员工下岗,没欠银行贷款利息,但企业也十几年没有进行技术改造。积蓄的力量已被消耗殆尽,东轻自身很难提档升级。 仅仅靠国家是不行的,他们将发展的目光锁定在招商引资上。以自身的优势吸引战略投资者,把加工做深做细,东轻很可能成为行业领头羊。他们的思路十分清晰: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方面解决眼下大项目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实现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双超50亿元,实现企业的跨跃式发展。 东轻在自己的网页上以4种语言对外发布了企业的改造项目,希望得到各路资本的垂青。各种不同身份、不同肤色的人士纷纷成为东轻的“座上宾”。投资者看好了东轻这块巨大的存量资产———技术、人才优势,希望通过资本运作将其盘活,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尽管目前不便公开正在谈判的合作企业的名称,但据透露,正在洽谈的投资方既有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也有国内的民营资本,国有大企业也并非不在考虑之列。副总经理苏堪祥说,目前来往密切的投资方就有五六家,有的已经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谈判已经进入了深入阶段,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 对于引进投资者是否会对东轻控股这样的疑问,苏堪祥称,目前还无法断定。但企业领导层决心已定:只要把资金引进来,项目搞上去,不当董事长、总经理也行。只要东轻真正发展了,这同样是一种光荣。 东轻的辅业中,能够带来效益的经营性资产并不多。主辅分离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苏堪祥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他说,企业不会将辅业作为包袱甩出去。明晰产权关系,加快辅业资源市场化,辅业同样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透露,东轻主辅分离的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制订中。它涉及到供热、供水、运输、设备维修等方方面面。东轻开始“用自己的刀猛削自己的把儿”。 就东轻而言,此次改造绝非穿上一件简单的“项目”外衣,而是体制、机制的一次彻底变革。由此可以断定,经过系统整合的东轻,将迎来企业发展的春天。(黑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