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全球化寻求新的理解——《帝国》两作者作客本报并与沪上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8:12 东方网-文汇报
  记者季桂保报道

  本报讯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帝国》一书,曾在全球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昨天下午,《帝国》两位作者——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和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作客本报,不厌其详地向中国同行解说他们的“帝国”概念,同时倾听中国同行提供的“中国经验”,以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假说。

  面对全球化进程,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充满沮丧、疑虑和敌意。在两种极端的立场之间,《帝国》一书既严厉批评了全球化进程所具有的破坏性方面,同时把全球化看作是新时代的曙光,从而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理解可能性。在昨天由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与本报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上,奈格里和哈特反复表明,他们所说的“帝国”概念完全不同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帝国主义”;“帝国”并不试图去建立权力的领土中心,而是一种没有边界、具有差异化包容性的新全球秩序,能够把整个全球版图整合起来。两位作者特别提到,诸如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组织为他们的“帝国”概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为这样的组织改变了国家和治理的传统观念,以协商和谈判代替了国家指令和行政命令,为“大众”带来了开放性的空间。

  座谈会上,沪上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理想化的“帝国”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遭遇困境之际,“帝国”学说如何作出解说?对此,哈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美国总统布什看了《帝国》一书后,不认同他们提出的“帝国”概念,表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能证明他们的概念是错误的。“而现在,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恰恰证明我们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要想像以往那样建立起帝国主义权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哈特不无自豪地说。

  虽然早已声名远扬,但奈格里和哈特还是首次来到中国。在文新大厦46楼观光厅,两位学者对上海的城市面貌赞叹不已,认为“中国经验”可以为全球化进程提供更多的资源。

  座谈会结束后,本报党委书记吴谷平会见了奈格里和哈特一行。

  《帝国》作者奈格里(右)和哈特昨作客本报。本报记者周学忠摄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湖南嘉禾沈阳拆迁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