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破坏生态的“扶贫”最终只能返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9日13:37 新京报 | |||||||||
作者:于平 备受瞩目的全球扶贫大会日前在上海结束,从这次大会传来的信息表明,经过20年来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成果很大,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不过,由于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地区,所以今后的扶贫将进入“攻坚”阶段。
的确,要想让一些生活在“穷山恶水”中的人摆脱物质的匮乏,摆脱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这的确是政府一项艰难的工作。不过,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有些“穷山恶水”并非天然如此,而是人为造成。 最新一期的《新民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位于昔日黄河源头上的玛多县,由于其优越的生态条件,曾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明珠。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县人均收入高达520元,是当时的全国首富县。而今天,这个县已经成了青海省重点扶助县,由于过度畜牧、滥采矿产等原因,该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片草原成为了沙漠,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如今这个县正被迫进行生态移民。 曾经的全国首富县由于不重视环境生态的保护,最终沦为了贫困县,这个悲剧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在扶贫开发中,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绝不能因为眼前的物质利益,而让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我们要警惕有的地方官员打着扶贫开发的名义,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寻求GDP的增长,为自己营造暂时的政绩。 这样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前段时间的“怒江水电开发之争”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 怒江是我国仅存的原始生态河流之一,但当地政府和水电部门在缺乏足够的环境评价的情况下,决定在这条江上建造13级水电站,这在国内环保界引起了巨大震动,不少专家纷纷反对。但是当地有的官员把“扶贫”当成挡箭牌,表示“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我认为保护也是空谈。” 可这些官员却忽视了,由于长期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本来已经十分脆弱了,如果再这样大规模建大坝,搞水电开发的话,怒江能承受得了吗?水电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能维持多久?当地人民是否能从开发中真正得到永久的实惠?如果引发生态灾难,谁能对此负责呢?所幸,因为有关方面的慎重态度,怒江13级电站最终被否定。 我国实行的是开发式扶贫的策略,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好政策,而且尽管一直强调在扶贫开发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但生态环境保护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所以有些好大喜功的官员误解了这个政策,认为只要是扶贫,就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在做开发项目时,把环境保护丢在一边。 对于这样的现象,有关方面应该及早建立一个防范和惩戒的制度。 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增收脱贫,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的,离开了生态保护的开发与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扶贫开发应该将生态环境视为一切开发都碰不得的“生命线”,只有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扶贫事业才能取得长远、稳固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