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给世界一间减贫课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9日15:10 新民周刊 | |||||||||
撰稿/杨艳萍(记者)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接受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究竟有多少?2004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提交给正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这个数字是4173亿人民币,以当前的汇率计算,项目总金额接近10000亿人民币。
早在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仅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将贫困人口从4.9亿减少到2000年的2亿人。 世行提供的数据认为,如此大规模地快速减少贫困人口,在人类历史上堪称是前所未有的奇迹。这其中,就包含了国际金融组织向中国许多关键领域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援助。20年来,中国已成为国际金融组织最大项目贷款受援国之一。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在于它帮中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孤立状况,从一个闭关自守的社会,顺利实现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并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与社会。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几乎所有低收入国家中,中国获得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最低,人均贷款额最低,但是中国的宏观发展绩效指标非常高,所实施的项目成功比例高,因此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中国的发展绩效是最好的。”对于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世界银行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为其他试图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届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就是一个全球性的学习课堂。对于如何减少贫困人口,中国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也借助上海这个平台,让世界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胡鞍钢说,在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接受了近20年国际援助之后,现在也到了中国向世界输出自己的经验的时候了。 为举行本次大会,世界银行在全球选择了100个减贫案例,有9个来自中国,其中就包括上海的案例,上海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减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模式。 在扶贫减困的工作中,除了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在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利用发达地区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已成为一条极具推广价值的扶贫新模式。 上海在对口云南的帮困活动中,以横向的形式累计向云南提供了4.2亿人民币的资金援助,并展开了6个方向的扶贫活动。这些活动为当地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接受扶贫的3个地区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3倍,人均收入提高了近10倍。对此上海全球减贫宣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广东、浙江也在采用对口援助的方式进行对贫困地区的多方扶助。 “这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援助方式。”胡鞍钢说,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受益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同样到了帮助和服务于全国的新阶段。同时上海在帮助贫困地区的方式上还有多种途径,比如浦东“上海展望计划”,就是由上海市政府出资,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培养人才。 最近中组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在浦东开办了“浦东干部学院”,就是利用上海的人力资源和改革经验,对中西部的干部、企业家、技术和教育人才进行培训。“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落后地区进行帮助,将使上海成为帮助国内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基地。” 胡鞍钢说,中国目前取得的成绩和总结出的经验,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中国已开始逐步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即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包括金融、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培训。 温家宝总理在本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要增加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胡鞍钢说:“我想这应该是中国对人类的回报。”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