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经典案例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9日15:13 新民周刊 | |||||||||
撰稿/杨艳萍(记者) 孟树臣参与执行世界银行在中国的改水改厕工程已有15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疾控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改水改厕工程室的主任,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百姓饮水和修建厕所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一周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世界银行在世界范围选择了100个成功的扶贫案例提交大会,中国被选中的9个项目中,就包括由孟树臣执笔的关于“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扩大对农村贫困人口服务”的报告,这份报告作为5月28日平行会议宣讲的案例之一,与来自全球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分享来自中国的经验。 “世行所有在中国的扶贫贷款项目中,中国农村的改水改厕工程,是执行得最好的项目之一。”就在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召开之前,孟树臣刚去非洲参加了一个关于地区性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的研讨会,这个会议是为非洲各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在政府决策上提供技术性支持。会上所介绍的“中国经验”反响巨大,不少发展中国家将中国的做法称之为“真经”。 根据全国爱卫办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农村改善饮水条件的累计受益人口已经达到8.68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47亿的91.6%;农村厕所粪便无害化处理率,2002年达到了52.63%。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居民,实现了“喝卫生水,用卫生厕所,居住卫生环境”这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中国农村的改水改厕工程,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参与资金、物质和技术支持的外国机构,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孟树臣告诉记者,这一项目之所以受到多方的好评,原因有两个,一是百姓有强烈的需求,二是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像白酒一样干净的水 饮用水在孟树臣的记忆中,与大多数靠自来水生活的城市居民一定有很大的差异。有时它是泥浆似的稠黄,有时它是海藻色的浓绿,有时它还是散发出异味的棕红。这些颜色看起来千奇百怪的存集在泥洼或沟窖中的水,曾经是,甚至迄今仍是中国偏远的贫困地区居民的饮用水。 让孟树臣不能忘记的一次喝水的经历,是在内蒙古的一个牧区。如果不加上大把的砖茶,当地的水喝在嘴里你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滋味,用砖茶煮过之后,孟树臣喝了一口,浓烈的苦涩竟然在嘴里停留了半天的时间。10多年后的今天孟树臣旧话重提,仍旧忍不住皱着眉咧了咧嘴。 “我曾经看到过新华社记者在西部农村拍到的一幅照片,画面上是一位父亲在为马上要去上学的几个孩子洗脸。这个脸是怎么洗得呢?先让孩子站成一排,父亲将一口水含在嘴里,然后喷在孩子们的脸上。在中国极度缺水的乡村,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 即使到了最近几年,孟树臣到甘肃考察当地饮水状况时,仍会发生这样的事。一位老农从来没有看到过清澈的水。他看到考察人员随身带来的矿泉水就好奇地问:你们这些领导走到哪里还随身带着白酒啊?当他听说这是用来喝的水,竟然怀疑别人是在跟他开玩笑:喝的水哪有这么清的?直到自己亲口尝了一下,才长叹一声说:啥时候我也能喝到像白酒一样干净的水啊。 农民群众因饮水卫生条件差、取水困难、使用脏陋厕所和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导致多种介水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很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水致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卫生部部长肖东楼在案例介绍会上指出,上述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解决饮水问题,是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生存问题,中国政府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孟树臣告诉记者从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的受益人口任务目标,列入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1996年起,农村环境卫生改厕受益户数任务目标,也被列入了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中。 推进中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问题。根据全国爱卫办的统计资料,1981年到2002年末,中国农村供水累计总投资705.75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社会对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供水与环境卫生改厕的援助,也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1985年至今,中国已连续执行了4期世行贷款项目。第一期项目只有农村供水内容,后三期增加了环境卫生改厕和健康教育内容。4期项目的总投资为68628.60万美元,其中世行贷款就达33060万美元,项目涉及到18个省自治区,供水受益人口达2437.71万人。 在项目所需资金的组成中,世行提供的贷款基本占50%,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25%,受益农户的筹资(包括投劳)占25%左右。世界银行的贷款,在地方一般由省级财政层层转贷,谁用贷款谁还款。贷款主要通过收取税费还贷。 四处透光的厕所 在中国北方农村,老百姓有句骂人的俗话叫“吃家饭拉野屎”,是说在自家吃的东西不拉到自家的田里当肥料,却拉到了别处,意思是指“吃里爬外”。这话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部分贫困地区环境卫生方面的真实情况。即使在今天,部分偏远贫困山区的居民仍没有厕所可以使用,从而形成了“拉野屎”的生活习惯。 孟树臣考察过的一些地区,即使有厕所,卫生状况也极其恶劣。他在安徽一个乡村曾见过这样的厕所:四面透光的茅草棚,里面放着一口大缸,缸上架着两根圆木,村里人就蹲在圆木上如厕。“就那两根木头,我上去一准掉进缸里,可当地的老太太用起来却驾轻就熟,农民们还给这种上厕所的方式起了个特别形象的名字,叫‘观音合手’,在我看来根本没法走近的地方,蹲在里面可不是要用双手捂住鼻子。”孟树臣苦笑着说。 1996年改厕问题被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后,到2002年末,中国农村环境卫生改厕总投资已达202.11亿元人民币;世行的4期项目投资中,也先后建设了卫生公厕、校厕和户厕6.45万座。对于农村卫生改厕项目,政府在资金方面是鼓励农户投资建设,财政补贴的比例与改水相比相对较少,全国平均为14%左右,补贴的方式以实物补贴为主。 同时国家也为修建农村卫生厕所设立了技术标准:有墙、有顶,厕坑和贮粪池不渗漏,贮粪池密闭,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厕所的所有权,政府也作出明确规定:农村卫生户厕、校厕和公厕的建设投资不论来自何方,资产所有权分别归农户、学校和村集体所有。 喝水也是要花钱的 关系到自身基本生存环境,改水改厕工程在中国贫困地区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相关项目得以顺利推行。 孟树臣曾到湖北恩师市的一个山区村落进行考察,一户人家3口人,70多岁的母亲,还有两个年近40娶不到媳妇的儿子,房子四面透风,屋里只有一张木板床,还有一堆破棉絮。平日吃水要跑十多里地。 屋前有一个猪圈,在猪圈的一角用树棍扎了一个小篱笆,把猪粪挡在外面。猪粪中渗出的水流到篱笆中的容器中,再用来喂猪。就是这样一个家徒四壁的人家,听说政府动员大家修水窖,老太太说就是借钱也要修,这样缺水的日子没法过。 孟树臣深有感触地说,农村改水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存问题,还解决了很大一块劳动力的问题。农民说引水到家就好比是给家里送来了一个特别孝顺的儿子,用水的时候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一定要出一个强劳力到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去背水。腾出的劳力外出务工,家里的生活就会发生明显的改观。 “农民对改善饮水条件的需求非常迫切。听说我们要办这样的工程,引我们上家去的时候先不进家门,而是先钻进菜窖给我们拿水果。在甘肃一个村,工程完成后我们去回访,全村人跑出村子来迎接。有个农民很有意思,一把抓住世行一个项目经理的手就不放,对着那个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不住口地说:感谢共产党。” 贫困地区修好了水站,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收交税费又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经过20年来的摸索,中国在税费问题上也总结出了重要的经验。 “我们首先要提高农民缴纳税费的意识。要他们理解,平时抽烟要花钱,喝酒要花钱,现在喝水也是要花钱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广泛传播饮用卫生水的重要意义和水也是商品的概念,这样农民接受起来也不是太难。” 由于项目执行地区多为国家、省重点扶贫的贫困县,对供水水费标准的制定,依据制水成本、偿还贷款需要和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各地执行的水费标准,基本能满足工程运行和偿还贷款的需要,同时也保护了用水农户的利益。 当今的中国,还有近8千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条件没有任何改善;饮用改良井水和窖蓄雨水的1.23亿人,仅仅初步改善了饮水条件,水质亟待提高;还有近1.27亿农户待建卫生厕所。主要需求地区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 扶贫投入有了回收,贷款可以及时得到偿还,也就为国际社会资金援助计划增强了信心。孟树臣透露,世行目前针对中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已主动提出了新的贷款计划,用于第五期投资。具体合作谈判已纳入中方的议事日程。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接受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究竟有多少?2004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提交给正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这个数字是4173亿人民币,以当前的汇率计算,项目总金额接近10000亿人民币。 [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