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隔代教育”多属无奈之举 七成北京孩子的两难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30日10:14 新华网

  近日,为配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展开,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作了一项有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调查中,相关专家还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换言之,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祖辈用丰富的经验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抚育他们的第三代,使得第三代能够在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里长大。

  然而,伴随着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祖辈们在关爱抚育第三代的过程中也渐渐地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涛表示:“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事实证明,隔代教育对于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从整体上看,其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的。”

  北京隔代教育家庭占到七成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社区里设有通州区最大的一个幼儿园,每天早上八点和下午四点是幼儿园里最热闹的时候。绑着儿童座的自行车、搭着凉棚的三轮车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车上必然有一个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座位。

  5月26日下午4点,千龙网记者来到幼儿园门口,在庞大的护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家长队伍中,记者发现,接送孩子的以老年人居多。偶尔在人群中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上前打听才知道多半是保姆。

  家住“幸福艺居”的郭可心和郭可义是一对孪生姐弟,接送他们的三轮车是爷爷特制的。一个大凉棚把后面的车兜遮得十分严实,冬天挡风夏天挡雨挡太阳,车兜里并排放着两张小椅子,椅子上面分别绑着颜色不同的两个小棉垫。凉棚边上挂着小水壶、放零食的小袋子。从两年前上小班到现在上大班,这辆车接送了他们姐弟俩两年时间。

  接送这姐弟俩上学的人就是他们的爷爷。郭大爷告诉记者,平时两个小家伙就住在他家里,儿子和媳妇工作太忙,只有周六和周日才把他们接回自己家。“我每天负责接送他们两个上下学,孩子们的奶奶在家里负责给他们洗衣服做饭。这两个孩子从生下来到现在,我们已经带了四年半了。”正在记者聊着时,幼儿园放学了,可心和可义从里面一路小跑着出来,郭大爷把两个孩子抱上车,踩着车回家了……落日的余辉把祖孙三人和一辆三轮车的背景拉得很长,也很温馨。

  据郭大爷说,在这个幼儿园里,像他们家这种情况很多,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工作太忙,或者精力有限,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孩子,带孩子们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上。玉桥幼儿园里有大约70%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

  记者常常从这家幼儿园的门口经过,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早上,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准时把孩子们送到幼儿园,下午,他们会提前十分钟甚至更早地就来到幼儿园门口接孩子们回家。他们背上是孩子们的书包,手里拿着是孩子们的水壶和零食,天冷时,他们的手上会多出一件备用的衣服,天热时,一定会带一把遮阳的伞……

  “隔代教育”多半属于无奈之举

  采访过程中,千龙网记者了解到,出现如此庞大的隔代教育人群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家长所希望的。把孩子交给父母去抚养和教育,对于很多年轻夫妻来说是无奈之举。就拿郭可心和郭可义姐弟两人的父母来说,工作压力大、时间紧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他们夫妻两个根本没有精力照顾这对双胞胎姐弟,只得求助于爷爷奶奶。

  王晓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她的儿子今年已经六岁了。这么多年她一直脱产上学,孩子只能由母亲来带。从儿子出生前一个月,王晓的母亲就从老家过来,一直到现在,六年多时间,母亲几乎承担了她所有的照顾儿子的责任,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把屎把尿,孩子大了一点,又负责接送孩子上幼儿园。

  “这些年,在孩子身上我确实很省心,母亲帮了我很大的忙。”王晓这样告诉记者,“其实让母亲带孩子我是没办法的,一是不忍心看母亲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天天操劳,二是母亲极有可能会过分地溺爱孩子,因此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得不担心。但是这些又确实没有办法……”

  我国之所以有这么普遍的隔代教育的现象,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据千龙网记者了解,在西方国家,一个孩子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到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之前,每个年龄段都有专门的机构来照顾孩子。

  西方国家对于0到3岁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这个年龄段的育儿机构工作是十分严谨的,他们的育儿人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必须有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这些专业的育儿人员可以从生活到学习以及孩子们心理上给孩子们全方位的照顾。有了这样的保障,西方国家的幼儿们在出生之后,父母就可以完全放心地投入工作中了。

  时间和精力是中国的年轻父母们在抚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前提下,尽管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绝大多数的年轻父母们还是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从而使隔代教育的现象在中国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隔代教育”现象令人喜忧掺半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多次专门召开研讨会,就中国现有的“隔代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教授黄海波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特有的优势,他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欢喜,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事实证明,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它孩子。

  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虽然祖辈可以给你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隔代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辛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告诉记者,按照常规来看,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

  “事实上,祖辈过度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此外,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辛教授表示,他们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辛教授说。

  父辈和祖辈共同努力扬长避短

  教育界的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荷的加重,儿童隔代教育有增长的趋势,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由于父母在对子女教育中角色不到位和祖辈隔代教育中的局限性,目前隔代教育的质量不尽人意,急需加强对父母教育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然而目前的现状又表明,中国家庭完全脱离隔代教育这种现状还不大可能。这样,就需要年轻的父母和祖辈们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扬其中的优势。

  专家建议,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尽量为孩子多想一些。父辈与祖辈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莱”。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

  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而父母则更重视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韧等优良个性品质。这时候,父辈与祖辈就应当共同努力,让孩子尽量适应两种教育方式。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祖辈就不要嫌孩子碍手碍脚,也不要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而父母就要适时地鼓励一下孩子。这样,孩子的劳动热情才不会被无形之中打击。(宋晓俐)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