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宏观趋紧与浙江的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1:27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徐友龙

  中国抑制投资过快三渠道对经济过热开刀

  "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投资过快增长;市场内流通的货币投放速度加快,可能诱发金融风险;市场的物价继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三个突出问题,是有关人
士透露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4月初的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的 重点归纳。话音刚落,国家便陆续采取了诸多严厉的调控措施,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宏观形势随后发生了重要转 折。

  2004年5月开始,各省市区陆续成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有关部门对以2004年 来所有的新开工项目和钢铁、电解铝、水泥三行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政绩工程为重点的在建、拟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 行一次全面清理、审核。根据部署,浙江省5月11日开始对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按计划6月底结束。这 是4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4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得出的"必须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后,全国声势最浩大 的一次全面清理。

  与之平行的,是央行自去年6月来一直坚持主见地频发抑制信号、并作出预调和信贷限制。从2003年9月至20 04年4月,通过三次调整,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5%,部分金融机构,要求执行8%的准备金 率。

  "实际上,2003年6月初的央行121号文件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魏加 宁接受观察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份文件(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体现的是央行对 当时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即房地产业开始出现投资过热苗头,警告要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不要过度投资。但遗憾的是,中央 银行的信号作用最后被各种不同的声音所湮没,而没有马上被银行界、投资者和地方政府所接收。"

  之后的一段时间,魏加宁评价说,中国的宏观经济引发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议。而在今年5月以前, 投资者和各商业银行照样我行我素地热情高涨,直接促使央行再次出台紧缩政策,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包括加强 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等等。据了解,在经历"5·1"前三天的"停贷"风波之后,各商业银行目前 已恢复正常放贷。但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均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过热投资行业和工业园区等政绩工程实施严厉的银 根收紧政策。

  而配合中央政府清理整顿和央行紧缩政策的,是有关职能机构管理的趋紧:国土部门重点针对开发区的"进一步深化 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围绕着《关于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清理整顿工作的紧急 通知》而进行的系列环保限制;还有掌握审批大权的经贸委则对盲目投资、投资过快、落后生产线占较大比例行业最大限度地 抬高"门槛"等等。这一切明摆着,中国政府要下定决心对2003年以来出现的经济过热苗头进行抑制性的宏观调控,向部 分投资过热的行业全面开刀。

  调控政策三原因兼顾

  近一年来围绕着经济的大讨论中,对于以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为典型代表的部分行业过热的原因,经济学 界分别做出了三种不同角度的分析判断:

  一种观点以经济学家吴敬琏等为代表,认为此次过热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过热,即在一些行业表现出来的过热是因为各 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占主导地位引发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财政利益的考虑,出台的一些政策刺激和诱导了 一些行业的过多投资和过快发展。国家商务部金柏松研究员告诉观察记者,据他了解的目前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主导、诱发 经济领域投资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台高筑,简直到了可以关门的地步了。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这次过热是一个逐步过热的过程,是周期性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史晋川教授 在接受观察记者采访时认为,分析此次经济过热,应该关注我国经济的背景。第一要跟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史教授指出,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个分水岭,就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消费需求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此之前的1997年-2002年的5年时间里,是人均GDP从800美元左右向1000美元靠近的阶段,这个时候 中国市场总需求的释放方向是不明确的、释放速度是缓慢的,所以政府一直强调扩大内需;而到了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 从2002开始,总需求的释放对象开始明确,而且释放速度加快,尤其以住宅、汽车为重点的消费品需求大增,就自然引发 了以房地产业、钢铁、水泥、电力为代表的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过热的源头主要是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引起的。中国社科院 金融研究中心易宪容研究员指出,关键因素就是住房开发及城市化建设。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不仅带动了城市化建设,也带动 了相关产业或行业(目前过热行业基本上都与住房开发与城市化建设有关)。对此,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副主任朱家良 深表赞同,他的分析是:"房地产业快速增长需要钢铁、水泥行业的支撑,加上这两个行业对能源的损耗要求非常大,进一步 导致了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表现在工业领域就是钢铁、水泥、电解铝三行业的快速增长。"

  回过头来看当前中国抑制经济过热的相关对策,如清理开发区和其他政绩工程、清理新开工项目、控制部分行业的过 度投资和控制信贷规模等等都兼顾了以上三个造成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重复建设严重的原因。朱家良研究员告诉记者:"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领会造成这一轮经济升温的原因,对于其准确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过热而非全面过热

  而对于中国的经济过热到达了怎样的程度,是全面过热、还是局部过热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获得的来自学术界、 理论界的意见也趋向于统一:即我国当前的经济过热并不是全面的、整体性的,而是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为重点的, 分行业、分领域的过热。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认为,对于当前总需求的扩张是否会引起整体、全面的过热,我们是应该持极为 谨慎的态度,而不该随意扩大。

  金柏松研究员向观察记者分析时指出:"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一方面应该看到只是部分行业过热,而非整体过热;另 一方面也要保持动态眼光,防止局部过热向整体逐步过热。"他说:"宏观上评价经济是否过热,关键性的指标是消费者的物 价上涨指数曲线。而据统计,我国消费者物价从2003年底止跌转升,至今年3月同比上升3%,如从拐点算起则物价上涨 幅度已经有4-5个百分点。按照时间长度和物价上升幅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推算,再考虑到五·一黄金周是消费旺季,需求还 会大量增加,预计5月、6月将保持上升势头,可能升至5%。就下半年形式而言,此前人民银行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金融紧 缩措施,但如果各部门、地方和企业仍然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估计九月前后消费者物价可能升至8%以上。希望我国政府采 取宏观调控措施,最终能在物价上涨在8%以内控制成功,以实现软着陆。"

  "按照我国今年一季度收入增长12-13%的水平来衡量,物价上升5%,我认为对消费影响轻微(过热的表现) ;上升8%,影响较大(过热达到较高程度);如果达到10%,则令人不堪忍受。而目前尚未达到全面过热的程度。"

  另一方面,史晋川教授指出:"传统宏观调控中的主要手段,并没有在此次调控中得以全面地体现出来。"

  从货币手段来看,尽管中央银行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普遍猜测的中国货币当局在5月后会加息的传闻并未成真 ,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表情轻松、但若有所指地回答媒体:"还要过一段才看得出当前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具体会 起到什么效果。"尽管央行出台新的信贷政策,从总量上严格控制过热行业的信贷规模扩张,限制银行向过热行业继续发放建 设贷款,但是对于不在过热行业范围内的信贷并没有明确限制。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进行宏观调控上,还没有使出货币政策 的常用工具,并不想在总量上全面抑制经济发展势头。

  史晋川据此认为,目前中央系列政策的背后思想,强调的应该不是总量上的压缩,并不是想搞总的"一刀切";而是 宏观经济的微调,即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因素和微观基础进行调整。得以印证这个观点的最典型表现,是目前中国正在对关键性 的生产要素进行控制,通过这个要素的控制来抑制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的全面过热,比如对土地要素开始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使 用制度,就是实例。

  金柏松等专家对当前宏观调控的思路表示赞赏,但对于具体手段,普遍认为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注意。魏加宁 提醒说,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出手调控时,要约束好自己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在具体政策上、舆论上防止尽管指导思想上不想搞 "一刀切"、但在执行时却被"一刀切"的情况发生。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以及史晋川教授同时提醒,大量行政审批性手 段的使用,要防止削减改革的力度,甚至出现计划经济制度的"复归"。

  浙江经济如何科学发展

  浙江:局部过热总体健康

  这一轮经济升温中,浙江经济备受关注。在中国的宏观经济被定位为"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背景下 ,一季度,浙江和东部的山东、江苏、上海、广东五省市的投资规模占到了全国投资总规模的将近一半,列在投资增长过快的 "部分地区"之行;而浙江的部分行业也存在着增长过于迅猛的情况,一季度,浙江省黑色金属业投资同比增长6倍,是制造 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以水泥为主的非金属业增长1.3倍。浙江省发改革委副主任刘亭在接受观察记者采访时指出:"浙江 省的经济运行态势与当前我国的情况基本相符,下一步应该把着力点放到如何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上 来。"

  而局部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在浙江省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比如加剧了生产要素供应的紧张。记者了 解到,在电力方面,2004年将是浙江省近年来供电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据 浙江省经贸委的测算,该省工业企业因为自备发电全年将增加成本26亿元左右。另据了解,民营企业较大工业项目的银行贷 款一般占总投资的40%-60%,而信贷资金大量投向过热行业,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另外还推动了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势头(其中水泥价格在一季度略有小幅回落),并进一步造成下游企业 亏损面扩大。据了解,1-2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从去年同期的19.6%扩大到23.2%,亏损总额达 15.3亿元,40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亏损增幅超过40%。

  当然,纵观浙江经济的全局,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学者们认为,总体上仍然是健康发展的势头。刘亭副主任认为总体正 常的理由,包括了当前正处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应期;正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期;正处于产业结构的 变动期;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另外一季度,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国低了1.1个百分点 。

  持同样的"总体健康"观点的,是朱家良研究员,其分析的原因包括:第一,从资金来源来看,浙江经济以民营经济 为投资主体,支撑投资增长的基础比较扎实,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一季度浙江全省非国有的投资占到了67.7%,且 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也分别增长了1.7倍和1倍。第二,部分投资用在了技改投入上,而不是用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浙 江1-2月份累计的技改项目投资额达98.78亿元,同比增加了37.7%,技改投入的增加,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 点。第三,由于目前投资增长带有恢复性质,浙江投资增长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较强,预计今年的增幅将在30%以上,但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发挥和建材等原料涨价等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速度有所回落趋势。如衢州市部分拟建水泥项目已放 慢项目实施计划;绍兴市由于其主要产品--纺织品、服装、机电等出口退税平均由原来的17%下调到13%,外贸出口企 业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影响,该市今年1-2月乡镇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的增幅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将影响到企业在该领域 的投资。

  变发展型的强势政府为服务型的有效政府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变发展型的强势政府为服务型的有效政府。"是史晋川教授在接受观察记者采访时提出的一 个观点。

  尽管经济学家们关于这次"经济过热是政府主导的过热"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但接受采访的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 都对当前存在的政府部门大搞投资以及盲目建设政绩项目等提出了批评。魏加宁指出:"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这种违背科学发 展观的发展思路,对于我国去年开始出现的'过热'趋势难咎其职能,值得深思。"

  "此次的宏观调控、清理项目,我看关键是清理各级政府的思想,改变只追求一时的区域经济总量和一时的GDP增 长的发展思路。"刘亭副主任评价说,"这一轮投资增长中,一些地方没有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出现了很多政 府职能上的错位。"

  魏加宁告诉观察记者,目前政府部门的投资比例在60%左右。据报道,我国1/5的城市正在上演着形象工程,出 现如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指责的,有一个城市总人口只有5万,但是建起来的市民广场却能够同时站6万人。2003 年开始研究中日地方政府负债问题的金柏松研究员告诉记者:"地方财政寅吃卯粮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 "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非常混乱,按照目前的体制,连基本的财产和负债表都没有",因此,尽管目前对过热现象谈的很多, 但是有关部门对政府投资比例和民营企业投资的比例仍然拿不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而且各个部门的信息也没有对接,海关的信 息和税务部门没有共享。

  除此之外,即使当前发展充分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也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对投资实施 减税,免费提供土地等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违反规划用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越权批地、擅自下放 土地审批权等现象突出。魏加宁教授认为这些行为实际刺激和诱发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热情,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府主导的 投资。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下,导致了投资结构的失衡和投资效益的低下。

  经济学家还担忧,各地盲目地上项目,当生产过剩来临时,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而政府与经济建 设捆绑得过紧,且没有准确数据的情形,给经济界评价经济运行状态和中央政府有效使用财政手段宏观调控经济带来了极大的 被动。刘亭说:"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这次投资调控仍要采取相当严厉的行政措施。"

  魏加宁研究员最后建议,对于过热的治理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加强约束政府的权力,当然首先是规范政府自己这只看 得见的手,各地还应该建立人大、政协对地方政府上马大项目的一套约束机制,这样尽管在上项目时可能困难一点,但不会发 生项目开工了又被喊停的被动局面;他还建议,地方政府应该鼓励中立的研究机构对地方经济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对一些项 目不仅要在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还要再进行事后的评价,使得政府在今后对待同一类型的项目时能更加理性和谨慎。如此才 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全国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浙江省显然已经认识到,并开始有所作为。5月13日,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 善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浙江省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还存在"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问题,浙江要从2004年起探索建 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吕祖善还强调,要通过人大、 政协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浙江经济的应对之策

  对策一:领会精神、贯彻政策

  对于这一轮国家宏观调控的把握,浙江省发改委认为:"首先要遏制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于国家明确的和我省出现的 局部过热行业要进行有效的清理;但也不是要停止发展,对于群众的投资热情还是要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

  应该避免下列两种情况:一是任其发展,最终酿成大祸,再现1993年经济过热的局面;二是简单地盲目刹车,也 可能会使经济骤然降温,错过利用世界经济复苏、产业结构转移这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上水平、上台阶的绝佳机会。因此,在执 行宏观政策时,刘亭认为:不踩"急刹车",但要踩"点刹车";不要搞"一刀切",但肯定要对过热行业"切一刀"。在领 会这个精神的条件下,浙江省明确规定,今后不再新建日产4000吨以下的水泥项目,从去年至今,共有9项已立项或在建 的水泥建设项目被叫停。另外,到目前为止,通过整顿,浙江全省的开发区(园区)从原有的758个减少到134个,县级 及以下开发区(园区)已全部撤销。

  对策二:优化结构、有保有压

  浙江经济的软肋在哪里?有人不无担忧地说: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扩张投资、低水平扩张的有增无减,高消耗、高污 染、低产出、低效益、粗放式经营的模式没有根本上改变;煤、电、油、土地等自然性物质资源的稀缺等都是浙江进一步发展 的瓶颈。因此,学者们认为要借国家宏观调控之机,"扶正祛邪"、优化结构,做到有保有压,提高浙江投资的效益和水平。 哪些领域要保呢?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适度超前、重点突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保;二是体现"五个统筹"发展观的项目要 保;三是续建项目要保;四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待开发地区的制造业项目要保,但对于比较发达地区,更多地要引导他们推进 技术升级,发挥出"寸土寸金"的资源利用效益。对于浙江省要压的项目,总结如下:一是中央明令"叫停"的过热行业一定 要压;二是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项目要压,包括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三是过量占用土地的项目要压;四是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 也要压;五是新开工的项目要压。

  对策三:扶持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

  由于宏观偏紧,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难以普遍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 是以高昂的环境、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合理、真正符合中央五个统筹的精神、投资 方向正确、成长性好的,仍然需要得到支持。5月13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和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运用科学的"成长型中 小企业评价方法"--GEP评估法,从我省中小企业中选定一批最佳成长型企业作为"成长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由中国 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为之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和其它金融服务。而中小企业局则将通过浙江省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 佼佼者以贴息扶持。"成长计划"还包括了中小企业经营素质培训计划和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计划,企业将在这两方面得到政府 和银行的指导与服务。浙江省内一家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老总欣慰地说:"看来,尽管银根收紧,但是有好的项目,还是不用担 心贷不到款。"

  对策四: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去一直注重以GDP为核心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并相当程度上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在这种 "物本主义"的引导下,使得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略,人们对住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环境保护以及 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专家们的批评集中在:我们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不到位;"义务"教育还不"义务 ";住宅问题没有做到"居者有其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提供不足;"三农"问题久拖不决,城市比如浙江省会城市杭州 的户籍管理问题仍然十分保守。这些使得我们中国8亿农民只能蜗居在农村,专家建议应该"反弹琵琶"、城市的发展必须要 带动农村的发展,不能再将目光只对准少数人的城市。

  实际上,中央已经在宏观上作出一些安排,比如,3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国债投资计划编制会上,要求的主 要投向,首先就是注重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分别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建设;支持老工 业基地改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等,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路。浙江省目前正积极推进的"八八战 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被普遍认为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关键是如何细化和落实 。

  对策五: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针对这一轮宏观调控中大量行政手段的使用,经济学家们对此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刘亭指出:"其实这也是无奈之 举,而当前比较有效、稳定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建立,国家也只能暂时将热点行业的审批收归中央、直接通过这种微观手段来 控制。政府部门要提高公共管理水平,需要在制度上作有效的安排。"金柏松建议:"地方政府要多做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各 级地方政府一方面使用财政、税收、土地等各种可用的政策手段,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却造成政府隐性负债、透支,且连 明显负债也没有确切数字,无法让人作出客观判断,所以改变当前各类经济数字分类不细令人无法准确判断的情形。"国务院 最近一次的常务会议确立了推进投资管理改革,以新的机制来加强投资的决策机制和调控机制。浙江省则推进"民间投资登记 备案工作",以希望通过此项工作实现对民间投资项目许可内容的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 的投资项目数据库,是为有益的探索。

  对策六:节约资源

  刘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国家之所以对部分行业控制投资增长,关键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以非常高昂的环境、 资源为代价,而按照这种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可能会"生病"的。据美国能源部4月发表的《国际能源展望》显示,未来2 0年全球能源消费将迅速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将因为经济快速增长而迅猛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长远稳定 发展,必须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一些行业要尽可能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浙江省发改委也已明确提出,要加快 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项目,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行为,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 投资。

  "大兼并时代"来临

  企业如何在宏观趋紧的情况下获得发展,著名企业家邱继宝常在各种场合为我们讲一个鲜活的例子:1997年开始 的金融危机,当时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货币比贬值,而人民币十分坚挺,当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为产品积压而犯愁的时候,邱继 宝独具慧眼地看到这是引进高新技术、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的难得机遇。于是他举债斥巨资从美国、韩国、台湾地区引进百套 最先进的自动化加工设备。不仅提升了产品档次,也成为其成功进入美国、日本市场的通行证。

  据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及信贷政策逐渐收紧、国家严格控制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通过投融资体系改革控制政府主 导型的重复建设、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清理整顿开发区、出口退税政策调低等宏观趋紧措施,其影响已经在浙江显现。浙 江该企业如何应对的问题,已经摆在浙江企业家的案头:

  第一,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建设项目已经被严格控制或放缓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对这些行业的贷款收归省行,这些行业将会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困难。史晋川教授认为,房地产业作为首当 其冲的行业,其开发和资金回笼能力将受到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存储的土地可能会面临流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 地方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在国有商业银行银根收紧的背景下,如去年年底银行信贷收紧后,杭州市部分原本作为商业银行重点扶持的中 小企业也没有顺利得到资金支持,他们最后只能通过企业职工自筹的形式解决。尽管浙江民营企业的民间融资能力强和民间金 融发达,整体上不会有太大冲击,但对于微型企业占90%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说,一些成长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和 创新能力落后的企业很难再获得外部的资金支持,可能会面临被迫洗牌的威胁。

  第三,由于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生产要素供应紧张,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 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大缩小。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财统处的资料显示,萧山区工业企业全年钢材用量达到200万吨,目前钢 材平均价格上涨1500元/吨左右,即使有一半的价格被产品价格抵消,也需要企业增加成本15亿元。金华市日普电动车 公司计划今年产量同比增长300%,按照日前的原材料价格,生产成本要增加500多万元,利润同比下降35%。这种局 面对于大部分原本以价格"优势"取胜的浙江企业来说,盈利空间进一步大缩水,最终将导致部分企业自动退出竞争。

  第四,由于土地、环保、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制度趋严,部分污染严重、生产能力、工艺及 产品落后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金柏松研究员指出,一部分企业会由于经不起紧缩银根的挑战而败北,竞争力强的企业就能获得一个难得的扩张机会 ,在客观上将进一步促成浙江企业"大兼并时代"的到来。所以,对于处在"二次飞跃"临界点上的浙江企业来说,宏观趋紧 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经济学家们认为,浙江不应该将此次宏观调控看作是短期的措施,而应该和科学的发展观联系在一起,主动调整浙江 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实现更加稳定、健康、可 持续的发展。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