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主教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2:54 南风窗

  爱,超越国界与阶层

  丁光训简历:

  1915年9月生,上海市人,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文学硕士 ,并先后获得世界上7个国家的9所大学颁授的荣誉神学博士学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爱孩子从这里开始
命运我把握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1997年起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从1 989年至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发起成立爱德基金会,并亲任董事长至今。2004年3月当选为中国宗教界 和平委员会主席。

  本刊记者 郭宇宽

  爱就包含宽容和理性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丁老您好,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的基督教有很多的派别,可您在基督教三自( 即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中一直提倡超越派性的宗教,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丁光训(以下简称“丁”):每一个国家的教会办得好的其实都是自治、自养、自传的。而基督教进入中国初期,由 于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传教,常常带有优越感,所以把西方不同的派别带了进来,如果各种派别再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那是 不合适的。在我的家庭里,我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她和我父亲属于不同的教派,可是相互间非常尊重,从来没有争吵。 这给我的教育是一定要尊重人们的差异,包括不同信仰之间。我从小上的不是教会学校,所以没有这种经历,但我确实见到过 有的教会学校老师带学生到庙里去参观,看见别人拜佛烧香磕头,就跟小朋友们讲:“你们记住,这些都是迷信。”我们要提 醒自己,光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懂得尊重差异是多么偏颇。

  《南》:您提到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可我们也看到各种宗教和非宗教的信仰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都要强调信自 己教派的好处,比如可以得到保佑或者“上天堂”,否则就“下地狱”,甚至攻击其他派别。

  丁:我想这是一种落后的信仰观,当耶稣提出爱的诫命时,他不仅在给人际和睦相处提出一条道德准则,他也在告诉 人们爱是上帝本身的性格,属于宇宙的造化。确实长期以来我们有些教会人员往往会把教义曲解成了一种畸形的上帝观:即上 帝的最高属性不是他的仁厚,而是他的权能、他令人生畏的统治,这种观念是落后和功利主义的,现在正在被逐渐淘汰。

  《南》:人们也许会不自觉地把和自己持有不同观念的“异教徒”视为异己,要么将他同化要么将他排斥,而且有些 情况下似乎越是虔诚的信徒这种倾向越为强烈,这个矛盾如何处理?

  丁:我们信耶稣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关爱而不是相互排斥和敌视,我想这对其他人的其他信仰也是一样的, 信与不信之间不能算是矛盾,只能说是差异,差异不仅应该被宽容而且应该被尊重,大家都可以做有益的事情哪怕来自不同的 信念来源。我记得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赞美大自然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悦人心目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 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芬芳。那么,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说这句话 的人不是神学家而恰恰是马克思。

  《南》: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谈到宗教就和鸦片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认为宗教是毒害人民的东西,麻醉人民 的革命意志,您如何看这种观点?

  丁:历史上宗教确实产生过负面的效果,比如中世纪。那时可以说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醉人民的反抗意志。但如 果今天还这么说,我就要问,在我们这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里,宗教维护了哪个统治阶级的统治,又麻醉了谁的反抗意 志呢?

  有人不愿意全面深入地理解宗教,似乎“鸦片”二字就穷了宗教的究竟,这不是一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么?要说麻 痹人,岂止宗教呢?政治也能让人着魔入迷。曾有人提倡“凡事左三分”,“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就是例子。而 那个年代从领袖的言论里摘出一两句话就可以指挥人打到这里去,打到那里去,这种政治造成的迷狂和非理性岂不是比历史上 宗教的麻醉更加厉害么?

  我想不管持何种信仰,理性和宽容都应该是我们全社会共同尊重的价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其实也有很多人道主义 的思想资源,所以我们可以在很多问题上和各类人道主义者联合起来,反对一切反人性、贬低人的尊严、阻碍人类解放的偶像 崇拜。

  “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

  《南》:您提到了那场浩劫,我想象您这样的宗教界人士在其中恐怕也遭受了不少迫害。

  丁:我个人在“文革”中基本上算不上受到多少迫害,当然我和大多数经过那个时代的普通中国人一样,也没能过平 安的日子。我想“文革”给中国人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亲眼见到了最丑恶的动机和行为能够用最悦耳动听的政治语言来包装 。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一些人在革命的口号下制造恐怖,让无知的人被迷惑,给多少善良无辜的人带来伤害,中国的敌人想 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他们这些把爱国挂在嘴上的人却做了出来。

  我们中国人在历史上其实是一直比较宽容的,讲究中庸而不爱走极端,这是非常好的传统。可“文革”中不仅与天斗 ,与地斗,还要与人斗其乐无穷,对同胞发出什么“踩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之类的诅咒。他们觉得爱就是唱反调,就 是破坏斗争,就是不分敌我。那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是听不进爱的福音的。

  《南》:在那种几乎看不见希望的恐怖环境下,您和其他教友们如何维持信心并坚持下来?

  丁:在动荡中,我们的福音被有些人视为“毒草”,我们一些教友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在严峻的压力下宁愿被孤立也 不愿诬陷别人,他们坚信只有爱才能唤醒很多冷冻的内心。

  回顾往事,我们要感谢上帝,让我们在软弱无力中有机会和中国人民一起受苦,一起经历“文革”这样的惨剧。这已 经成为了我们是中国人民一部分的一个标志和记号。像《哥林多后书》里说的:“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 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和人民一起受苦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依靠国外任何势力的庇护,这样的基督教 才是中国的,我们的无权才赢得了我们被聆听的权利。

  推广爱的事业

  《南》:我们印象中基督教的传播往往和开办医院、育婴堂等慈善事业结合在一起,在很多宣传中,这些都被当作帝 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您在80年代联合一批爱国知名人士创办了今天的爱德基金会,作为宗教界人士,您经过“文革” 期间长时期的沉寂后又投身慈善事业服务社会,恐怕在当时也会受到不少误解吧?

  丁:在我们创办初期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关心,但受到的质疑确实也不少,这种质疑每每来自党内个别受左的思想 影响的人。比如那时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开展了一个项目,就是邀请一些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来中国若干大学任教 ,主要是教英文,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人就说:“我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文,还要外国人来教?”接下来还有人 说我们胆大包天,你们把外国人请来教书,怎么保证他不在课堂上讲圣经,对中国学生传教?其实我们请这批教师,都讲得很 清楚,他们不是来传教。至于他们讲话的时候,有时引用一两句圣经那是很正常的,就好像中国人讲话会引用孔子、孟子,这 怎么是传教呢?但当时有的人根本不听我们解释。

  《南》:也许是因为我们过去有些人受 “左”的思想影响还曾经把民间和国外社会团体开展的慈善事业当作“收买 人心”的举动,所以才这么警惕。

  丁:真正爱的精神包括宽容别人,为什么不可以让各种人用自己的方式显示出爱呢?对于所有的真善美我们都应当有 开放的心态,应当欣赏。别人在做好事的时候,就算和自己信仰不一样,也决不该说,因为你的信仰和我们不一样,你所做的 事就是别有用心,就没有价值。

  我们爱德基金会是由基督徒发起的,但我们办的并不是宗教活动而是社会事业,有很多不同信仰的人都参与了进来。 我们基督徒也绝不认为因为自己的努力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就有权要求别人也这样,比如雷锋、比如白求恩,他们不信基督, 他们有另一种信仰,但同样表现出博大的爱,不相信上帝的人也可以做出让上帝喜悦的事情。

  《南》:还有另一种倾向,就是可能有人认为我们中国人自古就穷得有志气,你们在国外募集资金帮助中国的穷人, 是寻求外国人的施舍,有损中国人的尊严。

  丁:为什么要用“施舍”这样让人不愉快的词语呢?好像那些资助是居高临下的,像是给马路上伸手的人丢两块面包 。其实,我们的工作是给处境较好的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会献出爱来帮助那些处于不幸境遇的人,通过帮助弱势群体 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受助者生活的丰盛就是助人者精神的丰盛。

  我们的慈善工作是有严格和科学的管理的。过去谈到“做好事”就是口袋里装一把硬币,看到一个要饭的,就给他一 个硬币,这也许叫施舍。今天这种做好事的方法已经显得落后了。慈善对我们来说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一项严肃的事业,我 们既要关心社会,也要研究社会,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人们把节省下来的钱送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就 必须负责任地让这些钱发挥最好效益,一分钱都不能乱花。

  《南》: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爱德基金会经受住了考验,发展也蒸蒸日上,您认为这种由基督徒发起的民间团体在 服务社会方面有什么优点?

  丁: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宗教信徒办的慈善事业,宗教也许有某种力量,可以让人很自发地乐意做一些事情,不拿一分 钱报酬也努力去做好,甚至比拿工资的人做得还要好。比如有一项“祖母计划”就是爱德发明的,原先一些福利院的孩子虽然 生活有保障,但是往往缺乏关爱,我们组织了一批五六十岁退休以后有空闲时间和精力,也懂一些儿童护理和教育知识的妇女 ,其中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抽出一定的时间,义务到福利院照顾孩子,有的主要是抱抱他们,让他们得到关爱,效果非常 好,这些孩子白天有“祖母”抱抱,据说晚上睡眠也会更加安静的。

  《南》:爱德发展到今天,回顾当初创办的时候,目标有没有调整和变化?您对爱德未来有什么期望?

  丁:这些年来我们的合作伙伴多了,服务社会的领域和方式也增加了,但我们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目标没有变。如果说有什么期望,那就是中国的发展事业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起主导作用,目前我们的善 款大量来自海外,虽然一些外国友人一直很无私地帮助我们,和我们分享资源,但长远来说我们不能总是指望外国。我并不认 为中国人就缺乏爱心,只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且国内同胞对我们的工作还不够了解,我相信以后爱德能够得到国内 同胞更多的支持,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郑洁无缘2004法网8强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