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的产业迷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3:13 南风窗

  沈爱华(上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所谓的“三二一”,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 业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那样提高到70%以上。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爱孩子从这里开始
命运我把握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个战略让上海走了很长一段的弯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将产业重心重新回归到第二产业 。那么,上海能够避免再次迷失吗?

  总部经济的杂音

  近年来,上海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大批的求职者。上海极力打造的总部经济,更是让不少求职者将上海作为“打工 天堂”,希望在这个十里洋场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然而,2004年一季度,据上海市劳动保障局统计,上海全市仲裁部门共受理了4211件劳动争议,平均每天受 理70余件,比2003年同期增长11.4%,比1999年同期增长272%。其中,85%的案件是劳动者全部或部分 胜诉。劳动者的胜诉率如此之高,说明上海用人单位违法违约行为的大量存在,上海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暴露无遗。

  从某种角度上说,总部经济就是高级写字楼经济。在上海扶摇直上的劳动争议中,高级写字楼却是主要的发源地。主 管部门在对南京西路上的写字楼检查发现,南京西路三成单位存在用人违规现象。上海市静安区劳保局检查人员说,南京西路 很多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不缴或者少缴纳社会保险费、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现象经常发生。

  在上海市2003年下半年进行的劳动合同条例专项大检查中,执法部门共检查3464户用人单位,涉及从业人员 34.98万人。最终,查实存在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用人单位1104户,占被检查用人单位总数的31.8%,而200 2年这一比例尚为25%左右。用人单位被责令补签劳动合同、补办录用手续6584人,追发3953名员工被拖欠的35 2.1万元工资,追缴社会保险费1156.6万元。

  由于违法违规用人行为的大量存在,使得上海经理人的“痛苦指数最高”。在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经 理人工作压力所做的痛苦指数调查显示,上海经理人的痛苦指数明显高于另外三地。其痛苦主要集中在预定工作目标过高、公 司发展不明朗、人才流失严重以及付出与收入比例失调上。约32%的上海经理人感觉工作超负荷,而企业缺乏诚信,被63 %的上海经理人列为痛苦的第一原因。

  如此大面积的违法用工,背后必然有其系统性因素。“总部”之所以敢于肆意妄为,又似乎离不开政府部门监管和规 范的失职。那么,难道是有人默许或者纵容这种违法用工吗?

  在北京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看来,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总部经济最大的贡献是税收供应效应。事实上,在 上海创造出来的每100元GDP中,就有5元直接来自这些“总部”;在上海实现的每100元GDP增量中,这些“总部 ”的直接贡献更是高达10元。目前,这些“总部”对上海各区财政收入的贡献也相当高。在浦东新区、静安区等8个区的财 政收入中,平均有15.8%来自“总部”。

  为了做大总部经济,上海吸引落户的并非仅是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总部,还有一支阵容惊人庞大的“杂牌军”。 据了解,上海自1998年出台了对内开放的“二十四条”后,各地企业的进沪热潮一波接着一波。1999年,外地新进沪 企业数量为6012家,几乎等于1997年之前20年的总和。2000年,进沪企业是上年的约1.5倍;2001年, 扩大到2.5倍;2002年,更是达到了3倍。众多“杂牌军”在沪开设的总部,正是违法用工的频发地带。

  而一些总部徒有虚名,甚至有挂着亚太地区总部牌子的写字楼,实际行使的只是上海办事处的职能。

  回归第二产业

  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但光鲜形象显然代表不了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世界知名人力资源公司Wi lliamMercer在其一份资讯报告认定的生活质量最高的世界十大城市中,欧洲有苏黎世、维也纳等8个。上海则排 名第134,比香港的名次落后近一倍。最大的拖累因素,当数是上海快速爬上全国第一的房价了。

  上海房价的突然飙升,与期望中的金融产业未能一柱擎天不无关系。

  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说,1997年,香港房地产价格是上海的20倍,现在则是3倍。然而,香港 的人均财富却不止10倍于上海。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之所以变得与当地人口的收入水平无关,主要原因是投机资本流入驱动所 致。

  上海市政府高价卖地,与本该为GDP出大力的金融产业却在上海越跑越慢关系密切。

  根据上海市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金融业2003年对上海市GDP的直接贡献比率为10.1%。具体地说,在上 海2003年全年实现的6251亿元GDP中,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为629亿元。2003年,上海GDP增幅为11. 8%,而金融保险业的增幅却仅有7.6%。而今年以来,上海的人寿保险竟出现了负增长。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的描述,“2005年金融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8%,预计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在原定目标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上海在今年初公布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行动纲要》。其中,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中长期目标发生了变化。

  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即从现在起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基本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 框架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并向世界级金融中心迈进。显然,与原来相比,时间表被大大延长了 。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认为,虽然上海经济要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但目前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 不是来自第三产业。10年多来,虽然上海在金融和贸易服务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上海的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并未显著下降。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杨建文说,当前,上海经济的支撑点主要有两块:汽车 和房地产,但这两个产业都已进入了风险期。上海需要有一个新产业,它是最能够替代这两个产业或其中的一个产业。这两年 ,上海市高层一直在寻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综合经济研究》主编沈建新认为,过早地实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战略,就像早产的婴儿,将会在上海产生难 以预料的后果。在上海未来的10年中,第二产业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上海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的发展轨道,最早需在2010年后才会开始。

  在一次全上海工业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市长韩正明确表示,上海要花大力气建成一个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 市。上海正在将装备工业作为自己经济的新“发动机”。而装备工业,无疑是在标准的第二产业范畴内的。

  如何平衡区域经济

  2004年4月29日,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与计划委员会主任朱民在苏州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 对国际航空运输的需求迫切,但苏州现阶段会尽量利用周边现有的航空资源,特别是上海的资源。5年内,苏州不会建设机场 。

  朱民代表苏州市政府的这种公开表态,无疑让上海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但紧邻苏州的无锡尚未做同样内容的表态,就 还不能让上海真正地放下心来。事实上,扩建后的无锡硕放机场已经在4月底正式复航。而决定另外上马一个国际机场的方案 已经上报。苏州就机场问题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估计是受到了强力干预。因为在今年2月下旬新出炉的《苏州市2004年 重点前期项目计划》中,苏州机场项目还被列在第一位。

  苏州、无锡上马机场的念头,始自2002年底。2002年10月28日,上海决定将虹桥国际机场所有国际与港 澳地区航班全部转移到远离苏州和无锡的浦东机场。而正是这个决定,扯动了苏州、无锡启动机场的神经。因为转移之后,众 多通过上海空港周转货物的苏州、无锡企业,都遭遇了生产原料不能及时到位的难题。

  苏州工业园区的台资企业虹光精密因为零件没有及时到位而停产过,而停工一天的人员工资损失就达25万元。苏州 不少企业还付出了拖延工期的高额罚金。表面上看,上海将虹桥国际机场所有国际与港澳地区航班全部转移到浦东机场是一种 创新,便于推行集约化的管理。但恰在当时,苏州对外资的诱惑力正首次超过上海,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资企业还因上海的商务 成本过高而向苏州、无锡搬迁。因此,上海此举被认为是卡住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苏州、无锡的进出口血管。

  显然,机场事件是牵涉到区域经济联动的重大走样案例。该事件通过和平解决方式的暂告段落,应该算是上海学习处 理平衡区域经济的开始。但在重新向第二产业回归后,上海要切实避免将来继续与江浙两省发生类似的纷争,并非一个简单的 问题。

  其实上海决意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的抱负并没有改弦更张。因此服务自然而然还是上海经济发 展的主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荣林指出,上海行业通吃的想法,是出于自己GDP的考虑,6个支柱产业都不放,就 导致无法向周边地区扩散。目前,上海应该加大服务业的比重,这样才有集聚。如果只盯住GDP,是无法实现上海区域中心 地位的。

  去年上海推出了“173计划”,即上海为了适应制造业的承接转移,把降低成本试点园区的规划用地面积从67平 方公里扩大到173平方公里,并对园区内的重点新增企业进一步加大税务支持力度。

  “173计划”甫一推出,就在江浙两省引起了强烈震荡。“‘173计划’明显是上海强化外资进入。上海希望通 过坚守制造业地位,以此来确保两位数的增长。”苏州官员的表态很具有代表性。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教授说,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排 除竞争,但竞争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然而,现在竞争的主体就是政府。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郑洁无缘2004法网8强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