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蒙古族村落里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5:04 新华网 | |||||||||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1日电(记者柴海亮、齐湘辉、辛蒙行)儿童节前夕,8岁的哈斯从校长手中接过300元助学金,然后,腼腆地向大家行了个少先队队礼,就快步跑回她所在班级的队列中。阳光下,她身着的蓝色蒙古袍鲜艳耀眼。 尽管她家在今年3月下旬发生的地震中受灾,但哈斯却不用为今后的学费发愁。学校减免了她的学费,再加上每年的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哈斯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小学生活。
向特困生颁发助学金,是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杰仁苏木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一项内容。校长斯琴巴特尔骄傲的说:“在我们苏木(蒙语意为乡)里,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 中国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机关在少数民族牧区和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要设立以寄宿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中学,保障学生完成义务教育。 这所寄宿式小学,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共有121名学生,全部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孩子。虽然地处偏僻,但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孩子们一样,草原上的小学生们以隆重喜庆的方式欢度着自己的节日。蓝天白云下,辽阔的草原已经泛青,不远处,羊群缓缓而过,牧羊犬好奇的四处张望。所有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20多名教师都来到学校前的草场上,村民们则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摩托车、吉普车停了一排又一排。庆祝活动连续举行了两天。节目充满了民族风情,除了向优秀学生和捐资助学的牧民颁奖、向特困生颁发助学金外,还有摔跤比赛、赛马、民族歌舞晚会等等。其中,赛马活动家长也可参与,大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儿童节的欢乐中来。 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项目,锡林郭勒是“摔跤之乡”。6岁的辛巴拉梳着两条长辫子,一身蓝白相间的蒙古族摔跤服,在摔跤场上最惹人注目。按照蒙古族风俗,男孩子要到13岁才能够剪发,当他出场时,记者还以为这是位小姑娘。 年龄虽小、个头也不高,辛巴拉却过关斩将,连连扳倒比他大几岁的孩子,虽然最后一关功亏一篑,只得了亚军。但在场的人们都预测他将成为一名出众的摔跤手。辛巴拉的父亲高兴地说,“不仅我自己教他摔跤,学校也教得很好,我的孩子长大了会有出息!” 蒙古族小学主要用蒙古语授课,学生要学习数学、语文等文化课,还要学习摔跤、蒙古象棋、民族歌舞、蒙古文书法这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年学校举行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都集中展示着他们平时学习的成果。民族歌舞晚会正是这样的一次展示。蒙古族能歌善舞,在传统氛围的熏陶之下,蒙古族儿童从小就在这方面展露才华。舞蹈《顶碗》、合唱《蒙古草原》、马头琴合奏、蒙古相声,等等,孩子们以天真烂漫的姿态,展示着蒙古人世世代代沿袭着的生活。 当低徊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12岁的宝银乌力吉穿着金色与红色相间的蒙古袍,模仿着骑手马上的矫健英姿,伴随着节奏的律动,用手中的乐器击打出清脆的马蹄声。虽然舞动的臂膀十分稚嫩,但足以令观众们回想起纵马驰骋在草原上的共同感受。 外来的生活方式通过电视、电脑也进入了草原。学生们同样将迪斯科和模特表演,演绎得惟妙惟肖,引来赞叹和笑声。 40岁的张品卿是当地牧民,他的两个儿子正在读大学,他因为捐资助学受到学校的表彰。他对记者说:“受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一年有近10万元收入,生活富裕,就要把钱用在我们蒙古牧民的教育事业上,这也是政府特别鼓励的。” 有20多年教龄的斯琴巴特尔校长说:“在草原上,有许多和杰仁苏木一样的小学,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在不断改善和提高,蒙古族牧民的孩子就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