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贵屿及周边的“加减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11:28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何海宁 贵屿曾被许多国际环保组织当成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在这个小镇上,电子垃圾拆解业过去是支柱产业。难以计数的灰色人群,从事着这项灰色的工作。
聚集在贵屿的外地打工者到底有多少,没有官方的统计数字。贵屿派出所去年底曾进行一次摸查,结果是3000多人。该所所长私下里说:“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份《汕头贵屿电子垃圾拆解业的人类学调查报告》估计,外地打工者人数不少于10万人。 当地普遍的说法是有三四万人。 据官方的统计数字,在2002年7月1日国家禁止废旧电器进口前,全镇近300家村镇企业,约3/4从事废旧电器回收加工行业,还有近3000农户从事间歇性、作坊式的经营。每年回收23万吨废旧塑料和电器。 近年来,贵屿镇政府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治理,规范电子垃圾拆解业的发展,避免拆解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 一份2004年4月10日的《贵屿镇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报告》显示,2002年7月1日以后,目前全镇从事废旧电器拆解回收行业的有80户,间歇性经营户600户,从业4800人,年回收量1.2万吨,还不到原来的20%,占整个废旧回收行业的10%,并逐步呈下降的趋势(塑料回收行业不在统计之列)。 虽然不少村民称“寨里面七八成人家都在做”,但是对于政府的努力还是津津乐道。近年来政府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4500人次,挖掘机、推土机350台次,拆除违章搭建物4500多间,面积12万平方米。 不过,黄銮文书记坦言目前的整治是治标不治本,要防止“二次污染”的出现,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升级目前的拆解技术。 在贵屿进行大力整顿的同时,记者却发现,贵屿现象正在辐射周边城镇,贵屿政府对此鞭长莫及。一边是贵屿痛定思痛,在努力做“减法”,一边是周边地区重蹈覆辙在试图做“加法”。 贵屿镇北林村紧挨着普宁市龙门村。在其交界处,由于两边都不愿意修路,留下一段宽不过4米的崎岖不平的土路。 西边是龙门村,东边属于北林村。 一条土路连接着两个村庄,像巨大的哑铃横亘在田野上。寒酸的土路繁忙得有些不堪重负:载重5吨的大卡车不时“呼呼”地扬尘驶过,更多的是载满电路板的三轮板车,后面紧跟着一辆本地老板开着的摩托车。中间路段空气清新自然,一旦走近两个村庄,一股炙烤塑料的浓烈气味顿时扑鼻而来。 北林村是贵屿的“烧板”重地,龙门村一点也不逊色于前者。 走近龙门,主道两旁的竹棚密密麻麻紧挨着,清一色是“烧板”家庭作坊。与北林村不同的是,这里很少有4层的新楼房,基本上是“竹棚夹土坯”三进式的结构。 在龙门,随处可见一袋袋的电子元件或者电路板被垒成小山。 当地人介绍说,普宁市这边遭受电子垃圾的侵袭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情况,“熟人一个传一个,谁也没有办法阻断。” 北林、龙门旧称北门、南门,属于同一个宗族。在数百年前南门人口剧增,便有一部分人迁徙到了现在的北林,两者的宗族关系一直延续下来,李姓是两个村庄的大姓。在北林老厝尚存有一个寨门,上书“接龙门”。 行政划分无法分隔看不见的宗族关系,现在龙门已经步北林村后尘。 贵屿辐射的地方不只龙门,普宁市麒麟镇姚厝围村也是一片片从事“烧板”的竹棚。电子垃圾强烈刺激下的梦与痛,或许还有被更多村镇复制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