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国企人才一流动就是“流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15:19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岳建国 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以致让学习它的老外们望而生畏。这项令我们长期沾沾自喜的文明成果,只不过是我们的祖先忌讳太多和思维方式过于微妙、复杂的一种反映,它虽然有利于表达细腻的情感,但也给本应平等的事物打上不平等的标签提供了方便。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吧:6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在反映人才流动时使用了这样的标题:《国资
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跳槽”和“流失”是有细微的分别的。前者所指的主体是跳槽者,而后者的主体却是企业;前者表达的意思以人才流动为主,而后者却让人产生痛惜甚至隐约对跳槽者的不满之情。当然,读者阅读新闻时不可能做这样的分析,但我坚信,这个信息一定会让读者“国企至上”的潜意识又一次得到了加强。 我们都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了,为何还要有意无意地用厚此薄彼的眼光看待企业呢? 无论私企国企,他们的职工跳槽都是“人才流动”;私企需要人才流动,机制不活的国企其实更需要人才流动,如果他们的人才一个不“流失”,国企高层就会更加缺乏改革的危机感,更不尊重人才!何况,国企的人才即使“流失”到私企,也还是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有啥可惋惜的? 无论是从私企的现状、贡献或是前途上看,也没理由将他们视为二等企业。不少国企是在享受着贷款、掌控国家资源和市场垄断等政策优惠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理所当然应该比私企干得更好,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在整体上他们一直是在走下坡路,不得不从“改制”上找出路;而私企却是在当年的政策夹缝中挣扎过来的,以自己的活力、不断壮大的实力坚强地证明自己的存在并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国家的支持。目前,部分省的私营经济规模已经达到全省半壁江山的程度!在此情况下,我们有啥理由和资格把国企看得高出私企一等? 不错,国企和私企在财产所有权上性质不同,但产权的公有化并不能保证效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国企、私企,二者为社会创出的贡献没有任何的不同之处:私企安排的工人也都是中国人,而且是最需要得到工作的民工甚至是国企的下岗工人;私企缴纳的税款都是全国统一发行的人民币;私企生产的产品同样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样能够出口国外;某些私企的管理水平或服务水平,远远高于某些国有企业…… 说白了,我们用不同含义和感情色彩的词汇来表达“跳槽”现象,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沾个国字就优越”的“国本位”意识在作怪(这种“国本位”意识在某些领域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极端,如以国家名义帮助开发商进行强制拆迁等)。这种意识不符合法制精神,也是市场经济的绊脚石,必须用宪法中“人民权利高于一切”的“民本位”意识加以取代。 本文阅读人数:57 编辑: 孙玮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