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故宫首次维修内装饰引发拯救传统工艺绝技呼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04:40 新闻晨报

  在古建筑中,装修最豪华的是清代,清代装修最豪华的是乾隆时期,而乾隆时期装修最豪华的就是故宫东北角的倦勤斋了。

  倦勤斋所有的门扇均为紫檀木雕刻而成;图案里填的都是竹丝(将竹子劈成头发般粗细),称之为“竹丝镶嵌”;图案中间还嵌着数百块玉石……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爱孩子从这里开始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意乱情迷不妨颠鸾倒凤

  但现在倦勤斋谢绝参观,门窗上还糊满了纸,隔断了人们的视线。原因是,一项由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捐资注入的“倦勤斋修复工程”于近日启动。

  当年建造倦勤斋时,乾隆网罗了全国顶级的名匠和建筑材料,而如今轮到故宫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了。为了尽可能地恢复原貌,至少达到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准,他们需要在全国遍寻工艺和材料,尽管有些东西可能已经失传。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在日前接受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之前因为经费、技术力量的局限,一直是对整个结构的抢救和外饰的修复。倦勤斋保护工程的意义在于,它将制订出一个古建内装饰工程的规范标准,这将是今后故宫大面积室内维修的一个样板。

  美方出资金 中方出方案

  由于修复涉及到很多技术性强的工作,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承担着这次“寻访工艺”的重任。6月4日,这是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故宫的最后一天。曹静楼已经作陪了好几天:“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谈话,美方问得很细致。”

  曹静楼接受记者采访的两小时,是他好不容易挤出的晚餐时间。“美方认为只要对故宫保护有好处,世界上各种技术都可以采用,不分国籍。”在这次“美方出资金、中方出方案”的合作中,曹静楼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用中国的传统工艺、用中国的材料,如果中国传统的东西失传了,才考虑用其它替代品,而且替代品和原来的材料不能相抵触,因为这是中国的文物。

  其实,在全国各地寻访工艺和老艺人的工作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5月18日的“倦勤斋保护工程启动”新闻发布会上第一次对外公布。曹静楼向记者透露,那次寻访一共派了4个调查组,每组2-4人,基本上都是故宫文保科技部的专家。他们的线索仅来自清内务府的活记档和有关部门提供的零星历史文献,然后就到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进行调查。

  “不过有些工艺还是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曹静楼说,根据现在各地有关部门主动提供的线索,他们正在酝酿第二次寻访,最好能够配合工程的进度。

  “揭画”为重现室内别有洞天

  整个倦勤斋的保护修复工程预定在2008年完工,目前已经完成的是“揭画”工序,这也是工程全面展开的第一步。所谓“揭画”,就是将倦勤斋内的通景画全部揭下,拿去修复和保护。通景画是倦勤斋的一绝,也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整个斋内有70余张画,顶棚处有12张,约有170平方米。

  66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聂崇正老先生,对倦勤斋的通景画作过专门研究。他认为,与清朝装饰宫殿常用的“贴落”画(不直接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画绢上,既可贴上,又能落下的大幅“壁画”)不同,倦勤斋内天顶画和壁画的景物是连成一体的,不但如此,画幅与室内的环境及装饰亦相联接,等于是在室内又制造了另一个新的空间。

  倦勤斋西四间室内北墙上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在月亮门外的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幅前可产生穿越月亮门走入花园的感觉。

  最富神趣的是顶棚(即天顶)上的画。整个顶棚被画成了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了藤萝,并盛开着蓝紫色的花朵。藤萝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见线条的痕迹。站在屋内某一点(也只有这一点)抬头向顶棚望去,藤萝架上的一朵花,正好就悬在你的头顶上,逐渐向四周望去,花朵慢慢变成倾斜状,最远处的花朵几乎是平躺着的样子。但是当你站在这个点上向戏台(戏台搭建在屋内,被称为“殿中阁”)方向看去,那些藤萝架上的花朵看上去又是朵朵下垂。

  鉴于天顶画的透视画法多见于欧洲,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也多处记载,有些殿、斋内的藤萝架天顶画为“供奉内廷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制”,但是倦勤斋的藤萝画材料和手法都源自中国,所以专家推测:倦勤斋内通景画的大部分,是出自郎世宁的徒弟、中国宫廷画家王幼学等人之手。

  尽管通景画还保持着立体感,但已经到了画绢酥脆断裂、颜色脱落的程度。对这幅绝作的“抢救”是这次倦勤斋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据曹静楼透露,通景画的修复占整个倦勤斋工程的将近一半,经费也差不多占整个工程的一半,在捐资注入的约1800万元中,书画保护工作的预算为800万元。

  安徽桑皮纸“复古”有望

  经化验,通景画当时用的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即从韩国传入中国后改用的桑皮纸,用纯桑树皮制成。而现在是否还有这种纸张和工艺,这成了曹静楼他们寻找的第一个任务。2002年,在安徽一家小纸厂(晨报记者将于近日实地探访),4位寻访的专家找到这种传统工艺,当地有这种桑皮,而且操作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

  “之所以选定那个纸厂,是因为它曾给国家博物馆做过修书用的纸,还做过捆钱用的纸,纸张拉力比较强。”曹静楼回忆当时合作的经过,“我们要求先进行试验,如果成功就由这个纸厂定点生产,纸厂说保证能成功。目前从前期送来的100多箱样品来看,基本令人满意,外形和颜色已经很相近,只是纤维短、拉力还不足。古代制作工艺比较落后,纤维没法弄短,拉力反而强。另外,经鉴定,这批纸样中掺了25%的木浆,而乾隆的高丽纸是纯的桑皮纸。木浆经过光合作用会产生酸,会产生腐蚀作用,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当然这应该不属于技术难题。”

  “变竹黄似丝绸”尚未破解

  倦勤斋群墙上的山水图案外表贴有竹黄(一种竹刻工艺),显然是南方的工艺。乾隆几下江南,力图将南方的工艺融入今后闲居的倦勤斋当中。根据清朝内务府的活记档,当时乾隆在此召集了很多南方的工匠,并大量征用南方的材料和工艺。由于时间久远,竹子中的水分都被吸收了,如今贴着的竹黄因为干燥过度发生卷曲。北方并不产竹子,所以在经过史料研究后,2002年,寻访专家组直接去了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竹产区、竹器厂、竹器雕刻厂。

  但是这似乎不像找桑皮纸那样容易。“可以说,如何将竹黄变软的工艺,我们在第一次调查中始终没有找到。”曹静楼坦率地告诉记者,直至今天,他们在四川某地找到的现代竹黄工艺仍然不符合要求,“那种竹黄比纸板还厚,而乾隆时期的竹黄很薄,像丝绸一样,能服帖地‘熨’在不规则雕刻的表面。”

  如何把竹黄变软的工艺,目前曹静楼他们只从林业部技术人员提供的文献中找到一小段:要用水高温煮。他们照此试验后发现,高温煮后的竹黄能变软一些,但连馄饨皮那样的柔软度都达不到,至于其中还需要什么样的工艺就不清楚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停止努力和四处打听。最近,他们听说江浙某地(晨报记者亦将在近日实地探访)有一位80多岁的老艺人自称“深谙此道”,只有等专家下一次去寻访时才能知道答案。

  曹静楼说,内装饰修复涉及很多行业,如纺织、木雕、玉雕、造纸、绘画等,十分繁杂,因此专家们还要寻访很多地方。

  对话人物

  曹静楼: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

  对话背景

   故宫维修工程:从去年底开始,故宫开始了对整体建筑群的修复工程,此次整修计划拟分3个阶段,到2020年完成。

  这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对故宫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而作为此次大修的试点工程之一,倦勤斋的修复经验今后将被用于其他古迹的保护之中。

  合作

  晨报:这次倦勤斋的修复,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投了210万美元,听说他们在古建保护上也很有一套,我们是不是得考虑美方的意见?

  曹静楼:中国的文物应尽量用中国的材质和工艺来修复。这毕竟不是推倒重来,工程分为修复和复制。比如门扇上的双面绣。有的已经酥脆了,加以保护得用传统方法修复;绝大多数已经风蚀脆化了,一碰就破,这得移到博物馆里加以封存保护;有的已经全都没了,但倦勤斋还得让人参观,这就要用现代的方法,重新制作新的替代品。另外门扇上镶嵌的玉石也丢失了约140块,也得重新找人做。

  寻找

  晨报:根据全面调查,倦勤斋究竟有哪些地方损坏了?很严重吗?

  曹静楼:损坏程度不一。比如墙壁破了、酥脆了、结构变形了、镶嵌脱落了、竹黄卷曲了、玉石缺损了等等,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因素和其它化学因素都导致现在倦勤斋残破不堪的面貌。

  晨报:外界传言,故宫维修在全国遍寻传统工艺和艺人,线索主要来源于清朝内务府的历史档案资料。

  曹静楼:内务府的活记档对倦勤斋的建造有记载,但内容并不多,只是对乾隆花园(包括倦勤斋在内)的工程花费多少两白银、多少玉石等数据做了统计,具体某样器物所用材料和工艺,并无详尽叙述。

  晨报:那么寻找工艺和艺人,标准从何而来?

  曹静楼:首先会对倦勤斋内文物的成分和工艺进行鉴定,然后查阅历史文献,找到材料的原产地和工艺可能的出处。同时,社会各界和地方有关部门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比如戏台台角下面有一圈是用斑竹装饰的。林业部向我们提供了斑竹的详细产地,就在湖南一小块地方。毛主席诗词曾写道:“斑竹一枝千滴泪”。后来我们了解到,斑竹确实相当名贵,属于保护植物,还不能随便砍。湖南有关方面说,如果故宫要用,得打报告请示中央,后来我也不敢用了,索性考虑用替代品然后画上斑纹算了。

  浙江东阳是有名的黄杨木雕刻的基地。现在有很多当地人毛遂自荐,但是我们还得看具体作品,能不能达到乾隆时期的水平。这样的老师傅可能有,但是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既要有艺术头脑,又要工作非常细致。

  难题

  晨报:你之前告诉我,这种寻找很艰难,而且已经有暂时失败的例子了。

  曹静楼:现在看来,现代化的生产至少对古建筑的修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它摈弃和淘汰的传统工艺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找就是那些原始的生产工序、老艺人和作坊,再下去有更多的工艺都要失传了。

  晨报:即便找到这些尚留存于世的传统工艺和老艺人,如果替故宫做修复工作,报酬如何计算?

  曹静楼:一般的大厂都是机械化运作,你要的少,他没办法投产,但我们修复所用的需求量确实不大,就像当初我们去找画画用的绢,大型的绢厂说,一开机就得十万米,可我要这么多干嘛,搁在那儿能画多少年啊。

  另外捆古书画的绦带,也叫八宝带,过去有绦带厂,现在没了,因为没有利润。我们每捆一卷书画也就需要1尺半,总共要10卷(1卷10米)就足够了。可让纺织厂开工,他们一织就得几万卷。而且价格也从最早几毛钱1米,涨到了现在八九元1米。没办法,我们只能用文保科技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采购的存货。

  因为修复所用物品很特殊,所以我们也特别想扶持那些传统工艺的作坊,但靠一个故宫博物院肯定养不活他们,所以这次和美国基金会合作,我们就得借此机会找到这些濒临失传的工艺。这是修复倦勤斋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希望能够恢复这些传统工艺。目前,我们正考虑在这些地方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

  晨报特派记者 顾嘉健北京摄影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