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14:19 扬子晚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明天将隆重举行。这一举世瞩目的庆祝活动,引来了全球众多媒体的关注。

  10年前的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订《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两个月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意乱情迷不妨颠鸾倒凤

  10年“寒窗”,当年荒芜的70平方公里田野,如今已是“现代工业”与“理想家园”完美结合的“新天堂”。

  1在金鸡湖畔,记者见到了

  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他是苏州工业园创办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它是当今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两国合作项目,是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经典篇章。”陈焕友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区。

  陈焕友的回忆,是从1992年开始的。这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经验,这一重要谈话,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很大反响。此时的新加坡,已是在全球经济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亚洲“四小龙”,但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很想到同是华人文化的中国适宜的地方搞开发,既发展经济,又能为他们的优秀人才和行之有效的“软件”发挥用武之地。同时回报邓小平同志的期望,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机遇来自“各有所需”,缘分缘于共同心愿的“一拍即合”。1992年9月下旬,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副总理王鼎昌应邀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与中央领导人会谈后,提出要到江苏的无锡、苏州看看。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加坡从一个落后国家成为“四小龙”的经验,并借鉴到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中来,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陈焕友前往无锡硕放机场迎接李光耀。此后的两天,他们在车上、太湖的游船上,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们谈得很投机。”陈焕友笑着对记者说。

  合作的种子就此播下。1993年春天,陈焕友正式向李光耀、王鼎昌先生发出了访问邀请。5月11日,双方在苏州竹辉饭店进行了会谈。此次会谈,为新方把苏州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建设工业园区的首选之地打下了基础。陈焕友说,中新合作的工业园落户苏州,确立中新合作模式,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和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王鼎昌、吴作栋、李显龙等全力推动下作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1994年5月12日,举世瞩目的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启动典礼在风景秀丽的金鸡湖畔隆重举行。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省长的陈焕友,在为金色舞狮点睛时万分激动。随着中新双方来宾为园区第一批建筑9万平方米的高科技标准厂房和与之配套的1200套住宅奠基,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210年,弹指而过。但10年

  的日日夜夜,已深深地烙进了建设者和老园区人的心里。

  现任苏州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的潘云官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见证人。1993年,时年43岁的潘云官开始参与园区的规划,是江苏上报国务院的这一项目建议书的起草者之一。“当时,这块土地是典型的农村,金鸡湖边,满眼都是芦苇、水草,直到1998年,交通还不方便。”潘云官回忆说。但这片荒芜土地的年年巨变,紧紧地抓住了无数建设者的心。作为外乡人的他,如今已举家迁至苏州工业园区。他的办公室,也正对着金鸡湖。繁忙的工作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常会不由自主地远眺一下金鸡湖。那样的时刻,往事便会缓缓浮现。

  潘云官告诉记者,园区开工建设当年,便引起了全球著名企业的关注,第一批便有13个企业进园区,合同引进外资12亿美元。1998年,园区开始走向成熟。5月30日,第一个邻里中心开张,他是剪彩者之一。这一新加坡经验与园区实际结合的新生事物,从开张的那一天起,便吸引了国内著名媒体的注意,相关的报道不断。“洋苏州”的美誉,也开始不胫而走。

  陈水根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启动后第一批搬迁的农民。搬迁前,他除了做农活外还到金鸡湖边挖茭白、水芹,挑到葑门叫卖。如今,早已是城里人的他,行走在高楼栉比、美景如画的园区时,常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仅仅十年,变化怎么会就这么大呢?与陈水根一样的农民,当年有不少人对搬迁心生不安,但后来,家家户户住进了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且人人有了像样的工作。

  在园区采访,记者常会感叹于企业管理的先进。全球著名的企业,在进驻园区的同时,也将现代化带了进来。有一个称谓,足以佐证企业的先进,那便是“灰领”工人。中国传统的工厂,一线工人手上、衣服上免不了要沾上机油。但记者走进园区的企业,看到的车间工人几乎全是全身上下异常洁净。原来,那里多是电脑控制操作,生产出现异常情况时,电脑会自动警示,并显示相应位置。检修,也弄不脏手,机器的零部件里,一种像“卡”一样的东西取代了螺丝帽,拔下它非常容易,且上面没有机油。

  这样的灰领工人,着实让传统企业的工人羡慕。但即便如此,园区竟然会出现“灰领”紧张的现象。如今园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其中大型跨国公司300多家,用工巨大,本地的工人早已满足不了需求。为加快培养“灰领”,园区正在尝试一种新的人才引进模式———邀请外省市中职类学校的老师,先到园区跨国公司做学生,学到东西后再返回学校,教给学生。今年5月25日,园区还举办了首届全国中职类“校企合作洽谈会”,来自全国16个省、83个学校的中职类学校校长,与15家跨国大企业的代表,进行面对面人才交流洽谈。

  有人说,苏州工业园区,是十年点石成金;也有人说,园区十年“寒窗”,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分别是开发之初1994年的32倍和117倍。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珉说,苏州工业园区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相当于再造一个新苏州。省长梁保华在担任苏州市委书记期间,曾在苏州新苏国际大酒店会见了美国艾默生电气有限公司主席及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耐特一行。会谈中,他说,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髶苏州工业园区,有太多的东西值得

  解读。

  10年间,各种各样的经验,从新加坡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苏州工业园。今天,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和居住的人,说起这些经验时,用得最多的词是“新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潘云官对记者说,新加坡经验在园区有一个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并带来了“观念的碰撞”。

  潘云官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园区地势低洼,根据规划,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有大量的高品质的工业区,还有重要的商业区、居住区等,对水患可谓一点也含糊不得。新加坡的经验是,将土地整体抬高,方可保证园区从容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水。而苏州则有人认为,这一做法略显“笨拙”,筑堤堰更经济实用。园区首期开发的土地有8平方公里,讨论时,新加坡方面坚持将土地整体抬高95厘米。最终,经验赢得了信任,为此,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地坪填高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水位0.5米以上,用去土方800万立方米。1999年,苏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园区周边有大量的乡镇被淹了,但园区没有一处工厂、居民区出现水患。

  记者在苏州工业园区采访时,很多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他们对新加坡经验的疑惑。当掘土机在园区轰响时,苏州人普遍认为,那里开始盖楼了。但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们看到的却始终是地下作业,各种各样的管线,在地下深埋,且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全是这般作业。接下来,他们看到的是铺路、绿化,这与城市的传统开发建设似乎大相径庭。苏州人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理解了。此后,无论工厂建在哪,居民楼盖到哪,道路开膛破肚的现象都没有出现过。传统的市区,商铺林立。但园区的楼一天天多起来,街市却没有店铺。没有店铺,老百姓日常生活怎么办?新加坡式的邻里中心出现了,一幢楼里,大到超市、菜场,小至邮局、冲扩店、修鞋铺,都应有尽有。园区的居民小区,楼盖得漂亮,但让苏州人不理解的是,为何居民楼一楼多是留空的?把它弄成房子,不是可以多住人?但住进小区的人很快发现,这些留空的地方,雨天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天上在下雨,可孩子们仍可在留空的一楼游戏。

  在审批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高效、快捷,享誉海内外,这依靠的是新加坡经验与园区特点相结合的两大“法宝”:一是网上预审批,需要审批的企业,通过网络便可以完成审批的过程,随后将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表格填写好后,送到一站式服务窗口盖章;一站式服务,正是审批的第二个特色,这里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拥有”所有职能部门的权力,几分钟内,接待的工作人员便将所有职能部门的章盖好,审批也由此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有很多城市开设了政务超市,但那里的一站式服务,是众多职能部门在“超市”里设办公点,办好手续,还得一个个光顾相关的办公点。

  记者注意到,园区虽然对新加坡经验十分赞赏和尊重,但在借鉴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而是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地、有选择地进行。如邻里中心的功能设计,企业工会的设立、公积金的使用等,都加入了本地特色的内容。

  陈焕友在谈到苏州工业园的成功开发所具有的示范效应时对记者说,这里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大大提升了苏州地区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促进了“长三角”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现代理念的确立。“苏州工业园的开发建设,让人们看到了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什么叫现代的管理模式。这是在任何课堂上、书本上所学不到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陈焕友感慨地说。本报记者 王晔 周晓青 陈太云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伊问题新决议获通过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