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峡 别来无恙?--三峡蓄水一年间周边的变迁(1)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0日11:51 南方周末

  两年前,本报做了《三峡,无法告别》的特别报道。

  那时,我们奔赴三峡,用心去记录,记录即将消失的三峡,记录长江曾有的性情、底蕴与内涵,记录几千年来人们和长江相伴的朝朝暮暮生生死死。

  倏然间,高峡已出平湖。从2003年6月3日三峡大坝开始蓄水,至今整整一年。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这时,我们再次奔赴三峡。

  我们看三峡新城,看那些生活在新城的故人。曾经数千城镇消失在水面以下,数百万人口迁移。今天,在新城,他们是不是已经得到现世安稳的生活?

  还有三峡旧物。白鹤梁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意乱情迷不妨颠鸾倒凤
、石宝寨是否安然?曾经牵动无数人心情的张飞庙,总是记得船近山崖时,临江庙壁上苍劲的“江上风清”四个大字扑面而来的震撼。今天,搬迁之后的张飞庙,是否依然“江上风清”?

  我们将目光投向库区的水面,这水面是不是清澈的、令人放心的?还是已经有了让人不安的漂浮物?库区的水质问题是人们早已开始探讨、关注的,但是我们知道,意识并不等于行动力。

  更现实的,我们关注三峡大坝的实际效用,关注三峡大坝的发电、通航、防洪能力,因为,在失去太多之后,这是所得。

  今天纸上所记录的,是我们有限的所见。有激动人心的,也有令人忐忑的,都是真实的。

  我们对三峡的未来充满期待,对三峡大坝将带来的福利充满期待。但是我们也不讳言今天一些峡江城镇的人们所遭遇的困难。

  三峡的人们有理由得到广泛的关注、实际的帮助。

  因为,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

  篇一:云阳 华服下的新生

  三峡移民已逾十一载,库区的百姓告别故土迁进新居,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硬件条件大为改观。但新城居民的生计问题仍喜忧参半。

  云阳县城,千年繁华梦依稀。而今,这是一座将被淹没的城市——三峡蓄水规划中,全城搬迁的城市只有云阳。这也是数量最多的移民地,16万人搬迁,占三峡整个库区移民的1/8。

  这里记录的是云阳新城,它的艰辛、努力与希望。

  □本报驻京记者 吴晨光

  旧貌新颜

  一只狗懒散地趴在主干道中央,汽车在这里已基本绝迹。

  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云阳老城已经寂然了。一幢幢高楼里,你已经看不到人的身影;震耳的拆房声中,瓦砾越积越多。而在很多建筑的墙壁上,可以看见红色的水位线——那是三峡三期蓄水后将要淹没的高度。

  从云阳老城西行约32公里,就是云阳新县城。

  这个在大江南岸破土而出的小城,会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由于云阳老城被夹持在长江与五峰山之间,尽管从公元1400年前就开始设县,但今天只有约1平方公里。而新县城在建成不到12年内,面积超过了旧址的5倍。

  城市背靠着翠绿色山峰。淡黄的,或者白色的格调,令你品味时感到宁静悠然。四车道的云江大街,代替了旧城6米宽的主路;街中,商铺、饭庄林立,飘出与大都市同步的流行歌曲;交两元钱可以坐一下午的茶馆,最受当地人欢迎;城里共有42家网吧,这种现代化的交流手段,拉近了移民们与世界的距离;刚刚开业的“外滩广场”吸引着行人的目光。

  但这里的繁华只限于白天。

  21时,云阳的饭店大部分打烊;22时,住宅楼的灯光开始熄灭;23时——沿海城市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这座新城一片寂静。

  6月6日23时30分,当本报记者独步云阳街头时,擦身而过的只有一辆辆空驶的出租车。你可以感觉到司机们的渴望,但行人实在太少了。

  城市的应变能力似乎也还不强。6月5日晚,塌方砸断了云阳的天然气管道,修复工作用了3天。而在云阳惟一的三星级宾馆里,因找不到天然气的替代品无法供应热水,客人们只能捱过汗涔涔的日子。

  安居,更希望乐业

  出租车司机张志伦打开房门,殷切地把记者让进家中。

  他有一套建筑面积134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两厅一卫的格局。“迁入新城最大的变化是房子。”张志伦说。

  对于新县城城区内的13万居民来说,宽大的住房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云阳有关部门统计,目前该县人均住房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但包括张志伦在内的很多人,为住房花掉了大部分积蓄。

  所以在今天,张志伦不得不每天开车10多个小时,维持家庭生活。

  “但生意真的很难,”他说,“比老城艰难得多。”

  因为人们更愿意乘坐1元起价的“小巴”——这种车在全城有820多辆。

  “2002年和2003年,我都亏本了。”张志伦说。

  张志伦是农村移民。新城居民的来源主要有三:云阳老县城、云安镇及双江镇的老居民——这些人占新县城总人口的3/5强。部分农村移民、外来打工者则成为其余组成部分。

  “走在这个新城里,我会有一种迷茫的感觉。”徐鹏川说,“它让我安居,但没有让我乐业。”

  徐鹏川是云阳双江镇人,1957年出生,1981年开始就职于双江粮站。工作20年后,他不得不离开单位,因为双江粮站属于库区淹没企业。

  双江粮站的93名职工中,有80多人迁到了新城。他们的境遇大多和徐相同。其中38人组织了一个股份制企业——云阳恒源商贸公司,但现在名存实亡。公司的董事长每月只有300元收入,不得不出去打工。

  47岁、没有文凭、身患风湿性心脏病,让徐鹏川的再次上岗几乎成为不可能。“这里的机会本来就少,”他说,“当面对那些年轻的求职者,你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

  徐鹏川的自谋职业之路异常艰辛:先是搞光盘租赁,因不景气而关张;又来让自己的儿子买旧车跑运输,但车子的维修费用过高难以承受;最后筹集资金开网吧,却赶上了国家不允许网吧通宵营业、不允许未成年人入内的禁令。

  他说,“今年应该是我最困难的一年。因为在失业后,我还享受了24个月的失业救济金——每月173元——直到2003年。”

  徐鹏川把未来寄托在云阳县新建的工业上。“我们的生活没有着落,主要是没有外来经济的援助,大家只限于小范围的交流。”他说,“如果大量的投资被引进来,云阳新城应该会活起来。”

  “贫血”之困

  “华丽的新装下,是已经凸现的问题。”一位对三峡建设颇有研究的人士说,“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只有交通线,缺少生产线。工业空心化所造成的城市贫血,困扰着包括云阳在内的所有移民城市。”

  “无工不富”。在云阳县城比邻接踵的店铺里,消费者寥寥无几。一位小食品店的女老板说,“没有外来的投入,大家其实是左手握右手,自己吃自己。”

  为了方便,有时候,她会拿自己的饮料换隔壁店子的洗涤用品。一位餐饮业的经理称,在云阳县,比较“火”的饭馆不超过五家。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云阳县的一位官员说,目前当地的企业已经超过400家。但在旁边办事的一位企业老板的话让官员有些尴尬:“这400多家企业,包括那些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人的小作坊,云阳县的中小型企业只有十多家,大型企业是空白。”

  三峡库区除少数的三线企业之外,国家一直没有大的工业产业投入。由于很多国有企业经营不景气、库区水位上涨导致企业被淹,同时为了不给库区水质形成污染隐患,很多企业除依照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搬迁之外,其余都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关停乃至销号。据重庆市移民局统计,重庆库区需要关闭各类企业1008户,占国有企业的72%。而仅保留389家企业。

  在云阳这个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又有鱼泉、向阳、江口煤矿相继破产。现在,在这个城镇人口十多万、总人口超过120万的县里,机械产品类的注册商标只有两个。

  企业关停在带来年产值下降的同时,也使城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云阳县就业局的统计表明,2003年全县享受失业救济金者为4034人,而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重新上岗者只有930人。

  事实上,三峡工程上马之初,国务院曾要求全国相应地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以帮助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库区一些区县在对口支援启动之初,抱着不要资金,只要项目和企业入驻的念头,曾经引入了不少企业。但是,交通条件差、人才匮乏,多数企业经营并不顺利。除了浙江娃哈哈集团等少数几个企业成功导入库区外,现在成功的例子还不多。

  33.3万亩良田被淹没,而曾经被云阳人引以为骄傲的山羊养殖业、桐油业——都曾被国务院列为“基地”,目前的发展也并不景气。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胡锦涛出访欧四国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