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民间故事:毕生钻研孔学的孔姓后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2日09:42 新华网 | |||||||||
新华网济南6月12日电(记者温闽)仅凭着兴趣,他从一个仅受过几年私塾教育的小帮工,成为了在海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孔学研究专家;仅凭着一份执着,他可以用60多年的时间来传播孔子文化。现年79岁的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孔繁银说自己还会把余生献给孔学研究。 曲阜市是儒学大师孔子的故乡,按照当地的说法,孔繁银也算是孔子隔了若干代的傍
出于喜爱与对孔子的尊崇,孔繁银对工作充满激情:平时,无论是对文物的复原、陈列,还是对藏品的保护,给古字画除尘、对损坏古建筑进行维修、整理资料、普查文物等,他全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种时候,极少看到他有笑容,”他的同事说。 孔繁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的写作始于快要退休之际。“搞文物工作需要热情、耐心,但也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悉心的体会。”他说,“1985年,我快退休了,事务性的工作少了,有关各种文物的资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可以动笔了。” 孔繁银潜心写作,一部部佳作接连问世:1985年,32万字的《衍圣孔府见闻》出版;1989年,他参与编撰的《孔子故里志》出版;2002年,38万字的《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出版;最近,从一个全新角度诠释孔子及其后人生活的新书《孔府内宅生活》又与读者见面。 除了写书,孔繁银也很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孔繁银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须会背《三字经》、《论语》、《孟子》里的文章,“细细体会一下,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全有了”。孩子们在他的影响和教导下,也都走上了文物行,目前都在曲阜市里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搞了一辈子文物工作,孔繁银家里却没有一件收藏品。“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只有共享才有意义,”他说。如今,尚在病榻的孔繁银只关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等病好了,再写几本书出来”。 相关专题: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