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团干部股股长于文章资助失学女孩刘建梅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4日08:19 解放军报 | |||||||||
李晓斌 白瑞涛 12年间,他的关爱化作甘露,滋润着失学女孩刘建梅,使刘建梅成了所在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位播撒爱心的使者,就是北京军区某炮兵团干部股股长于文章。 1991年8月,远在内蒙古服役的于文章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则报道:沂蒙山区沂
读罢此文,于文章的眼睛湿润了,他为小建梅深感惋惜。于文章也是从革命老区山东蓬莱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对老区的特殊情感和强烈的爱心,使他萌生了资助刘建梅重返校园的念头。当时,于文章只是一个每月仅拿21元津贴的战士。他每个月除了买牙膏、香皂等生活必需品外,自己还要买些报考军校的复习资料,余下的钱又要寄回老家给弟弟交学费。尽管手头拮据,但他还是凑足了50元钱,连同自己的一封鼓励信,按报纸上说的地址寄给了小建梅。 从这一张汇款单起,于文章开始了他连续12年无私的捐资助学情。1992年12月的一天,一封写有歪歪扭扭字迹的信和一双绣有“好心有好报”字样的鞋垫,送到了于文章手中:“叔叔,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封信。现在,我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感谢您在我失学无助的时候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 读完小建梅的来信,捧着那双精心绣制的鞋垫,于文章不禁热泪盈眶。那一夜,于文章彻夜难眠。他激动得连夜给小建梅回信。此后,在每个月寄钱的同时,他都要加上一封信。从此,一封封书信在沂蒙山区和太行山脉架起一座爱心的桥梁,谱写了一种别样的军民情。 1998年6月,建梅考上了临沂卫校,她怕昂贵的学费让于文章为难,决定放弃。经于文章反复动员,刘建梅才重新决定走进校园。于文章知道,要强的建梅思想上产生了很大压力,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于是,他为自己制定了节约计划。为了每月给刘建梅寄去学费,工资一发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寄钱,而自己的生活用品他挑最便宜的买。通情达理的父母得知后,来信鼓励并全力支持他资助刘建梅上学。 12年来,为资助刘建梅上学,于文章花去了9000多元钱,这些钱对于家境贫困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笔了不起的付出。 一晃12年过去了,刘建梅从中专顺利升入大专,于文章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干部,助学款也从每年的120元变成了2000元。于文章说,他要把刘建梅资助到大学毕业,只要她在校一天,资助就不会停止。(解放军报2004年06月14日第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