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军分区官兵积极参加草原生态建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4日08:19 解放军报 | |||||||||
田晋裕 翻开新版《新华词典》,附录里面有两个记录引人注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24个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中,锡林郭勒草原以其广达107860公顷的面积位列首位;在上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中,惟一与中国有关的是1993年因西部地区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而形成的沙尘暴事件。
这两项记录告诉人们,草原在我国地理生态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它所面临的沙漠化危机不仅使草原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自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起,锡林郭勒军分区及所属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就积极投身到建设草原、保护生态的浩大工程之中。 在世世代代以牧业为主的锡林郭勒草原,牛羊的多少向来是牧民衡量贫穷或富有的标准。在这种观念驱使下,户户超量饲养,年年过度放牧。久而久之,许多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地,成了“牛羊低头不见草”的沙地。2001年,锡林郭勒盟委和行署开始推行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的生态革命。然而,要把政府的决策变为牧民的自觉行动绝非易事。锡林郭勒军分区所属部队官兵充分发挥自身与蒙族同胞长期和睦相处,了解熟悉当地民族习惯和思想观念的优势,同12个旗(县、市)民兵预备役人员一起,展开了一场草原绿色宣传活动。 一支支训练有素的宣传队伍走苏木,下嘎查,串牧户,蒙汉语兼用,既当众宣讲,又促膝交流。官兵们的脸晒黑了,嗓子喊哑了,但保护生态的知识和政策却如涓涓细流滋润了牧民的心田。在毛登牧场,一位70多岁的老牧民拉着人武部带队干部的手说:“解放军说得对,草原没了哪有草?草没了哪有牛羊?牛羊没了,牧民咋活?草原才是牧民的命根子啊!”由于宣传到位,配套措施得力,在以后的政策实施中,广大牧民表现出了高度的服从大局意识。3年来,有2082户牧民迁出退化的草场,360多万亩草场得到围封,1.62亿亩天然草场顺利实施春季休牧、禁牧,不堪重负的草原终于得以休养生息。 锡林郭勒草原的浑善达克沙地,面积2.3万余平方公里,其存在不仅使草原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而且成为北方沙尘天气的罪魁祸首。从2001年开始,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8个旗(县、市)人武部,依据军分区制定的五年规划,在浩瀚沙漠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持久战。 镶黄旗是整个浑善达克沙地沙化面积最大、沙化程度最严重的一个旗。为了发挥好示范作用,镶黄旗人武部率先承担了3000亩流沙区域的治理任务。200多名基干民兵由部长高生发、政委刘杰带队,每年春秋植树季节都在沙窝里没日没夜地植树造林,多少次饭菜盖满了黄沙,多少次帐篷被大风掀翻。苦战三度春秋,洒下无数汗水,官兵们终于在流沙地带探索出以黄柳、柠条、沙棘等固沙树种为主体,在流动和半流动沙地设置网格再生沙障,用耐寒、耐旱草种作填充的沙地综合治理模式,固沙造绿15万亩,参与飞播、封育草场24.7万亩。 锡林郭勒军分区所属12个旗县人武部在生态建设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多伦县人武部充分发挥与内地接壤的区位优势,建起一座苗圃基地,提供苗木40多万株,太仆寺旗和正蓝旗人武部营造起万亩生态林地,正镶白旗人武部建起民兵绿色基地,军分区机关养护了7.5万亩草场……目前,锡林郭勒草原已初步形成了沙地沿边8个旗县都有万亩林地、两条国道旁无沙化地带、边防线无草场退化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锡林郭勒军分区有长达千余里的边防巡逻路。天长日久,雨水把许多路段冲刷得坑洼不平,巡逻的官兵由于颠簸,脑袋经常会磕碰车顶。尽管稍微打一下方向盘就能驶上平如绿毯的草地,但官兵们从不去碾轧草皮。2003年边境更新界碑时,官兵们宁愿到百余公里外的地方拉砂石,也不肯就地取材毁草皮。 官兵们就是这样厚爱着植被,呵护着生命。近几年,随着草原生态的逐渐恢复,成群的黄羊,敏捷的狍子,美丽的雪狐,凶猛的老鹰,娇美的画眉……时常出现在巡逻官兵们的视野里。巡逻车驶近时,它们仍旁若无人地在巡逻路中央觅食,或在车辙里饮水。每到这时,驾驶员都会自觉地放慢车速,轻按喇叭,生怕稍不留心冲撞了这些可爱的生灵。 锡林郭勒草原正在逐渐恢复昔日的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又回荡起那动人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解放军报2004年06月14日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