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高考舞弊案专题 > 正文

对河南高考舞弊案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06:32 华商网-华商报

  王毅

  关于723万考生在高考之前齐齐签订了诚信协议书的报道尚余音在耳,有关今年高考中考生作弊的新闻已经频频袭来。据《华商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6月11日,2004年高考结束后第3天,河南省镇平县爆出“高考特大舞弊案”:当地有人以每人1000元的价格,在高考时利用手机短信息等手段传送答案;当地警方已拘捕了与之相关的几十人,其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中包括不少在校高中学生。

  毋庸置疑,诚信协议的签订,对广大考生是一个教育和约束,但对它的作用切不可估计过高。这不,镇平县发生的这起特大舞弊案就是对诚信协议书的一种反讽,当整个社会的舆论津津乐道于诚信协议的签订时,这则新闻如同一瓢冷水。诚信协议固然能起到约束与提醒之效应,但在个人利益面前,诚信协议如同脆弱的沙堡,随时都有被私欲之潮淹没的可能。这起大案牵扯的考生人数与整体的考生数目相比也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却足以说明,由于个人私念的作祟,某些人的诚信品质显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河南镇平县高考舞弊大案,由于其被迅速揭露出来,而显得格外突出与醒目。但人们不要忘了,如同每一年的高考一样,还有一些类似的舞弊案发生了,但却无人知晓。这种可能更让我们担忧不已。

  但真正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不是舞弊案本身,而是参与舞弊者在本案中表现出的嚣张与从容。一是参与舞弊的学生中,竟然有一部分是高二学生,其本身并不具备高考资格,但他们是如何拿到高考准考证得以入场作弊的?二是当作弊考生被发现后,竟然能从容不迫地拿出现金直接贿赂监考老师,并欲直接抢走用以作弊的工具———手机,其表现出的肆无忌惮的行为令人瞠目结舌,不禁让人们反思,是什么让这些学生如此胆大妄为?三是有如此之多的高中生参与到舞弊大案之中,敢于以身试法,谁组织了他们?

  对于这起舞弊大案的调查刚刚开始,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会不断对案件的真相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高考年年进行,舞弊案年年发生的现象,却值得人们进行不断的反思:我们的考试准入制度是否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对考生的诚信教育是否不应只限于一纸诚信协议书所表达的内容?对于舞弊者每年都要进行严厉的制裁,为何舞弊行为年年发生?

  河南高考特大舞弊案带给人们的思考肯定是沉甸甸的,它既造成了高考中的严重不公平,也是对诚信品质的公然挑战。对于这种行为,运用司法与行政的手段予以最严厉的惩处是必然的。但不知道人们有没有认真地想过,是什么造成了舞弊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惜触及法律的禁区,并期望从中侥幸过关呢?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否该对自身存在的种种陋习与弊端进行一次认真的革新呢?

  相关专题:河南高考舞弊案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