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川藏兵站部部长张全林:屹立在“西部奇路 ”的生命路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08:09 解放军报
赵忠路 摄

  刘道国 本报特约记者 赵丕聪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杨彪

  3月25日,逶迤绵延的川藏公路上,天空簌簌飘着雪花。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部长张全林带着上千台车,披着风雪,从雪域高原返回驻地雅安。

  这是他在“西部奇路”上的第147次远征。从战士到部长,张全林在3000多公里的川藏线上奔波了32年,行程80万公里,一百多次遇险,带领官兵将数十万吨国防物资送上高原。当部长后,每年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运输,都是他亲自带队……

  张全林在漫漫川藏线上,就像屹立在风雪高原的一个醒目路标,召唤着英雄的汽车兵攻难克险,创造奇迹。

  32年征战“奇路”,147次远征高原,“生死线”上处处留下他的身影——

  “越是危险,领导越要往前站”

  每次跑川藏线,张全林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条3000多公里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有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14条江河,横亘着数不尽的险关隘道。

  海拔4100多米的然乌沟,号称“死亡之谷”。最险处竖立着一个警示牌:一次雪崩遇难56人。一天,张全林率车队一进然乌沟,就赶上狂风骤起,“轰隆隆”,山上的积雪向下垮塌。

  “雪崩!”张全林话音未落,雪浪呼啸而来。

  “赶快通过!”张全林指挥车队全速前进。经验告诉他,此刻,时间就是生命。

  一辆、两辆、三辆……张全林立在沟口突兀的雪崖上,打着手势,发出嘶哑的吼声:“跟上,跟上,赶快跟上!”然而,就在最后一辆车将要冲出沟口时,一股雪浪倾泻直下。

  白雾中,那团不停舞动的绿色不见了。汽车兵们吼着冲了上去,把张全林从雪堆中拉了出来。张全林腿被划伤,鲜血染红了鞋袜……

  一次次征战,一次次历险,让张全林深深感悟到,越是危险,领导越要往前站,才能鼓舞官兵战胜千难万险。

  “昌都地区油料告急,边防官兵生活陷入困境。”一封告急电报摆到了联勤部领导案头。当时,接近冬季,通往昌都地区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南线,一条是北线。有保障有依托的南线,中段大塌方,已经中断了两个多月。联勤部党委决定:组织一支精干的运输车队,走北线将急需物资运往昌都。

  从北线到昌都近千公里,沿途没有兵站,山奇路险,车队已有14年没有走过。这副重担谁来挑?张全林主动请缨:“我去!”

  有人劝他:冰天雪地,近千公里险路,上百台车,200多名官兵,万一出了事,你怎么交待?

  张全林袒露心迹:“当领导的,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往前站。那么多官兵等着我们救急,冒点风险也值得!”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张全林细而又细: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置方案、路上汽车抛锚备用的抢修工具、官兵防寒用的生活用品、行车途中吃的干粮……

  那次,张全林带着车队翻越了5000多米的雀儿山、矮拉山、达玛拉山等10座雪山,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青泥河等6条江河,与风雪搏斗9天9夜,历经千辛万苦,及时将400多吨救急物资安全运抵昌都。

  长期在高原奔波,张全林落下一堆伤病。2002年10月,车队刚到扎木,张全林胆结石复发,疼得他大汗淋漓,抓起一个小马扎使劲顶住腰部。

  西进东返20多天,张全林一直靠这把小马扎支撑着。回到驻地当晚,他住进了医院。医生从他体内取出了两块大结石。主刀医生震惊了:“胆里有这么大的结石,竟然在高原挺了这么长时间!”

  兵撒千里不失控,车行万里不失蹄,靠如铁军规创造“零亡人”奇迹——

  “越是处理棘手的事,领导腰杆越要硬”

  张全林的老部下、某汽车团参谋长出事了:前年“十一”期间,这位参谋长不按规定驾车外出,撞了人。

  此事怎么处理,张全林一时犯了难。这个团是他的老部队,团参谋长跟随他征战多年。处理重了,不仅这名参谋长个人进步受影响,还可能砸掉运输安全团的牌子。处理轻了,人家就会说张全林徇私情……

  在党委会上,张全林提议:从严处理肇事者,在军人大会上作检讨,通报批评!他说,川藏线上,车行千里,人撒一线,车轮一动,人命关天。如果不从严要求带兵人,人会失控,车会失蹄,就难以履行职责。作为领导,越是处理棘手问题,腰杆越要硬。

  这件事,在带兵人中引起很大震动,也让张全林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把兵站部打造成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奇路铁军”。他结合自己跑川藏线的切身感受,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行车纪律十项规定》、《动中人员、车辆管理的规定》……

  这些规定,犹如行车中的“红绿灯”,对闯“红灯”者,张全林处理起来从不手软。

  一次,张全林随车到左贡兵站,发现尾车带队干部在地方小餐馆就餐时,用20公升汽油支付了80元的饭钱。张全林火了:“纪律明文规定,不准用汽油换东西,这是明知故犯!”

  纪律是把刀,谁碰谁流血。张全林责成团里追赔油款,对当事人纪律处分,并让其做检查。宣布处分那天,张全林对这位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部属说:“你可以说我不近人情,但不可以违背官兵用鲜血换来的制度规定。我要是犯了错,也与你同罚。”

  藏东地区90%以上的保障物资,是从川藏线送上高原的。在商人眼里,这条路是一条难得的发财致富的“金路”。

  掌管上千台车的张全林,是商人眼中理想的合作伙伴。一天晚上,有人找到张全林:“我们有3万立方米木材要运往内地,手续没问题,帮我们拉一下,运费从优。”

  藏东是国家森林重要资源地。以前,兵站部利用回空车运输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木材,一年可以收入数百万元。1998年后国家下达了禁伐令,兵站部从此停运木材。

  张全林对来人说:“违反规定的事,给钱再多也不能干,这批木材我们不能运。”

  100多万元的运费,就这样被张全林拒之门外。

  经常看见汽车部队西进东返的甘孜州委书记刘道平,这样形容张全林带的队伍:行进一条龙,停车一条线,住站一座营,是我们川藏线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2002年,川藏兵站部创造了组建48年以来首次年度“零亡人”的纪录。

  一年300多天路上跑,官兵90%氧气“吃”不饱,在川藏线上干事业,凝聚人心最重要——

  “越是艰苦,领导越要让战士过得幸福”

  铁流西进,第9天进入中坝。这天午后,高原的阳光直射在波多藏布江上,令人头晕目眩。

  司机小张驾车驶下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突然,山弯里窜出一头牦牛,小张躲闪不及,车忽悠一下栽进了波多藏布江,造成亡人事故。

  噩耗传来,张全林心痛万分:这位司机技术不错,翻车路段也不是最险的,为什么会出事?

  张全林来到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口,蹲了4个多小时,一连看了150多台过往车辆,发现80%的车辆驾驶室里有人打瞌睡……

  他恍然大悟:高原缺氧,中午再不休息,司机极易疲劳,咋能不出事?

  “中午必须午休一小时!”张全林与兵站部领导研究决定改掉部队多年行车中午不休息的老规矩。接着,他又作出了“早到站、早检查车况、早休息”的规定,特别强调驾驶员晚上九点半必须睡觉。

  这一改,改掉了汽车兵的疲劳驾驶,安全行车多了一道保险。

  川藏线山高路险,兵站部组建50年来有647名官兵长眠在这条路上。一次次失去战友的痛苦,如车轮时时碾压着张全林的心。他说:“川藏线车行七八里,险情八九回,稍有疏忽,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把战士平平安安带上去,安安全全带回来,是我们当领导的义务和责任!”

  一年初春时节,张全林率车队顶风冒雪爬上德姆拉山。战士雷天武驾驶的收尾车发生故障,被困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凌晨1点,张全林得知小雷还没下山,急得直跺脚:“这么冷的天,困在山上,不死也会脱层皮!”急忙带人驱车上山寻找。

  风雪肆虐,天地混沌。张全林让驾驶员不停地按喇叭,给雷天武发“信号”。快天明时,张全林终于在一个山弯里找到了躲避风雪、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的雷天武……

  下山后,张全林向所有车队通报了这件事。从此,高原行车有了一个新规定:车队实行双车收尾制,最后一辆必须有干部。一台车不到站,带队干部不休息。

  川藏线上数十个兵站,是汽车兵的“家”。兵站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到过往部队的吃、住、行。

  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是川藏线条件最差的一个兵站。张全林把改变川藏线“苦”的攻坚战选在这里。

  张全林在邦达兵站蹲了下来,官兵“喝苦水、吃干菜、住漏房”,令他眼眶发热心发酸:“这种现状再不能继续下去了,越是艰苦,越要让战士过得幸福!”

  “先让官兵喝上甘甜水!”一连几天,张全林带领机关人员扛着钢钎和十字镐四处找水源。一连找了十几个地方,也没有发现理想的水源。很多人仰天叹息:“这样的高海拔,哪能打出井来?”

  张全林不信邪,他把采集到的土石标本,专门送给地质专家检验分析,终于在20多米深的岩层下打出了清澈的甘泉。

  “高原井”出水之后,张全林马不停蹄,又指导6个长期靠喝冰雪水的高原兵站打出了甜水井。从此,沿线兵站告别了“吃水难”。

  随后,张全林又采纳四川农业大学一位教授“用地窝子养猪”的建议,建成了分上下两层的保温猪圈。当年,邦达兵站的保温猪圈就出栏生猪50多头,平均每头重达85公斤,最重的一头达150公斤。

  一鼓作气,张全林又指导兵站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蔬菜温室大棚,种出了白菜、菠菜、萝卜、西红柿等17个品种的蔬菜,过往汽车兵一年四季在这里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

  今年5月下旬,邦达兵站告别了漏风漏雨的土坯房,搬进了钢结构的“阳光房 ”。这是张全林历时3年精心筹划的又一杰作。

  2001年8月,张全林回天津休假。一天,他到一家远洋石油公司海上平台参观,突然眼前一亮:在风高浪急的平台上,居然有一座结构新颖的彩色房!

  专家告诉他,这是海上作业工人住的“阳光房”,夏可避热,冬可保暖,还可抗震、防大风,造价也不贵。

  触景生情,一个全新的改造兵站住房方案在张全林脑海里形成,邦达兵站官兵成了解决“住房难”的第一批受益者。如今,官兵们住进了宽敞明亮、温暖如春的“阳光房”。今年,兵站部又有6个高原兵站启动“阳光房”建设工程。

  部队连年创造运输奇迹,军委江主席签署通令记三等功,靠的是与时俱进谋创新——

  “越是有进步,领导越要谋划部队建设的明天”

  2001年3月,张全林向上级递交了一份“建议书”。这份10余万字的《解决川藏线“机动难”问题的建议》,是张全林历时一年多,在数千里川藏线上进行大范围调查的结果,它引起了军区、总部首长机关高度重视。

  解决川藏线“机动难”问题,是张全林长久思考的一个远大建设目标。这份建议,首次从人、车、路协调发展上,对川藏线长远建设作了解剖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看了张全林的建议,有人认为:你提出的都是川藏线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何苦去啃这块“硬骨头”?

  “一届班子要有一届班子的作为,我们再也不能把这些问题推到下一任了!”张全林的心血没有白费,军委、总部和军区根据他的建议,作出了解决川藏线“机动难”突出问题的重大决策:国家加大了川藏线整治力度,总部解决了兵站部装备维修的巨大经费缺口,并制定了新的保障标准,官兵上高原执行任务期间享受了高原工资待遇……

  这些问题的解决,给川藏线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张全林没有陶醉,他说:“越是有进步,领导越要谋划部队建设的明天。”

  从当部长之日起,张全林就致力于把“运输队”带成“战斗队”。

  那年夏天,川藏线连降暴雨,沿途泥石流、塌方、洪水险情不断。张全林结合运输任务,设置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险难课题,进行防空袭、防敌火力打击、快速隐蔽开进、快速抢修等课题的演练。20多天下来,他带领官兵不仅圆满完成抢运任务,还摸索出了一套复杂条件下无依托集群运输支援保障新路子。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古老的川藏线,张全林和党委“一班人”决定,启动建设“油料保障可视化系统”,向着打造“数字化川藏线”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他从全国请来通信、油料、计算机专家,借助国家在川藏线进行通信光纤化改造的平台,利用一年时间创造出奇迹:一套既可实施自动加油和统计记录,又可对罐内存油进行可视化显示,还能实施远程监控的“油料保障可视化系统”在川藏线问世。油站官兵只须轻摁按钮,即能自动完成油品供应的一切工作,群车加油时间提高近两倍。

  投资上千万元、正在建设的全军一流的“车辆检修系统”,也是张全林“抢”来的。当时,好几家单位在争这个项目,轮到张全林时,他说:“川藏线急需这个系统,上级给钱我要干,上级不给钱我也要干好!”这套系统的建成,可使川藏线汽车部队实现车况监测自动化、车辆维修精确化,成倍提高车辆的维修效率。

  近年来,兵站部还投资完成了部、团指挥局域网建设,改建了自动化信息中心,使千里川藏线集无线、光纤和卫星通信“三位一体”的信息高速公路有了雏形,为最终实现对车队动中长距离、全天候调度指挥和监控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3年8月,川藏兵站部历史上第一次网上后勤支援保障演练拉开帷幕。随着张全林一声令下,“川藏线运输保障系统”启动。汽车团长、营长、连长和兵站站长们,走进没有车流和硝烟的网上战场,模拟演练电子干扰战、电磁摧毁战、信息阻断战……

  2003年4月3日,川藏兵站部迎来辉煌的一天: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给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记三等功。

  马达轰鸣,车轮滚滚,张全林率车队又要走向高原了!汽车兵们用声声汽笛,吟唱着顽强拼搏的壮歌:我们是英雄的汽车兵,穿越在深沟险壑中,驰骋在荒原旷野上,盘旋在雪峰云海间,驾铁骑、闯险关,把群山征服在脚下……本报评论员:做艰苦奋斗的模范

  连续32年征战川藏线,带领部队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险困难,完成雪域边关的运输保障任务,张全林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艰苦奋斗的模范。

  领导干部做艰苦奋斗的模范,才能团结带动广大官兵为现代化建设忘我奋斗。艰苦奋斗精神是凝聚军心、保持同基层官兵的血肉联系、激励指战员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艰巨复杂,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工作更加紧迫。各级领导干部惟有像张全林那样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使自己和部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斗志,方能做到“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高标准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领导干部做艰苦奋斗的模范,才能带领部属有效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艰苦奋斗精神是医治革命意志衰退、拒腐防变的有效法宝。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在给我军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一些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官兵思想的现象也增加了。在新的考验面前,各级领导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可以使自己做到邪不侵身,还可以促进部队在思想和作风上筑牢防腐“堤坝”。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与自己肩负的责任,居安思危,树立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远大目标长期奋斗的思想,就要像张全林那样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在实践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以过硬的思想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带领部队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