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土著鱼”艰难求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09:51 中国环境报 |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由于外来鱼类的入侵,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云南“土著鱼”正频频拉响濒危警报,湖泊鱼类中濒危物种已占了总种数的2/3。 云南鱼类种数约占全国淡水鱼总种数的近一半,本地特有的“土著鱼”种类数量居全国之首。宁静的湖水和丰盛的食物赋予了“土著鱼”温顺的性情,可是当来自长江中下游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长在高原深水湖———抚仙湖中的抗浪鱼,就因为银鱼的大量繁殖而变成了“没落贵族”,产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年产约400~500吨下降到2002年的仅1吨,价格则一路飚升到上千元一斤。抗浪鱼即使逃过了银鱼的包围,也难以逃脱“一网打尽”的命运:因为成熟银鱼体积与幼年抗浪鱼相似,捕捞银鱼时,渔民使用的“沙窗网”把抗浪鱼的幼鱼也一网打尽。有人做过统计,每捕捞1斤银鱼,会有250条左右的抗浪鱼“遭殃”。 20世纪60年代,鲢、鳙、草、青等鱼类从平原湖泊中投放到云南几乎所有的高原湖泊和池塘中,“四大家鱼”的引进也使高原湖泊生态失去平衡。鳙鱼在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杞麓湖和星云湖中存活,当地鱼种大头鲤却一步步走向消亡;滇池里的草鱼消耗了很多当地水生植物,使与这些植物相依相存的一些“土著鱼”失去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滇螈等20多种特有鱼种越来越难觅踪影。 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人向泸沽湖投入了大量经济类草鱼,草鱼群中夹带了麦穗鱼等“小猫鱼”(因肉质差,只有猫才吃的小鱼)。这些“小猫鱼”繁殖速度快,与其他鱼争食、争栖息地、争繁殖场所,甚至吞吃“土著鱼”———裂腹鱼的卵和幼鱼。1986年,湖中原有的裂腹鱼已很难找到。 专家告诫,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更长期、更持久,要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