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大近代民居群现身广州东山口 成文化风景线(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09:52 新华网
  该建筑群位于东山口初建于上世纪初面积达3万平方米专家称建筑价值高可能成为文物

  在广州,人们对于新河浦和华桥新村的建筑已不再陌生,但说起东山口的近代民居建筑群却甚少有人知道。最近经过有关部门的摸查,这片面积比新河浦更大,时间比华侨新村早30多年的大面积近代民居建筑群终于浮出水面。
位于东山口均益路的建筑群大多连片而起

  这座旧民居的顶部在抗战时期被炸弹炸烂了一小部分,后来用其他砖补上了。

  这片建筑群位于东山口均益路、庙前西街和启明横马路之间,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均为中西合璧。建筑群始建于民国初年,在上世纪20年代末形成大规模,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里虽然历经了战争等各种变迁,却依然保存得完好无损,有关专家表示,这在广州的建筑中实属罕见。有关部门透露,此民居建筑群极有可能是广州发现的最大的近代民居建筑群,但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精心规划保存完好

  记者昨日来到这片建筑群发现,这片建筑群东起龟岗,西至均益路,南到东华东路,北临庙前西街,整齐地排成六列,其中五列平行排列,被启明一路、启明二路、启明三路和启明四路分隔开来,另外一列则沿着与四条小道平行的启明横马路而建。由于五条小道都笔直延伸,所有建筑面积和风格也相差不大,看上去像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这些建筑均为二至三层平顶小楼,而所有小楼均由红砖盖成,每家门口都有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小小的院子,从墙外看去,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一到两株比房子项层还高的大树,在每条小道的两边也都种着长得高大茂盛的树木,这些形成绿荫的树木使得这里在安静中还透出一股清凉。一位在这里住了多年的老居民告诉记者,这些植物在他出生时都已经种下了,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红砖建成坚固异常

  从外型上看,红砖盖成的房子与周围的当代建筑相比已显得古老,但却保存得相当完好,并没有破损的迹象。房子的窗户都做成半圆形的顶,阳台也多为半圆形,门框窄而高,房子内部楼梯都很窄,栏杆多为枣红色木制。这里的房子占地面积大约在100到130平方米之间,而房外的院子则有30平方米左右。

  在这里住了七十多年的老住户李伯告诉记者,这些小楼虽然不是用钢筋水泥建成,只是用了红砖,却建得非常坚固,每堵墙的墙面都由三层砖砌成。李伯说,后来搬进来的居民为了装空调而在墙上打洞时发现,要打穿这些小楼的墙非常不易,这些墙面的坚固程度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建筑。可能由于墙面较厚的原因,昨日虽然户外有30多度的温度,记者在这些房子里仍能感受到阵阵凉意。

  最老居民已经94岁

  这里的老居民介绍,这片建筑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华侨村”。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一些漂泊海外的华侨陆续回到广州置地建房,渐渐地就在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建筑群;上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华侨在这里建房,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基本上形成了这片大规模的小区。在70多年的历史中,当年建房的华侨都已去世了,他们的子女也都有八九十岁,经过几代传承目前在这里居住的一般是华侨们的孙辈。

  负责管理这片小区的启明居委会李主任向记者介绍,除了华侨的后代在这里居住之外,原来的居民在这里住的已不是很多。目前,这里年纪最大的老居民是一位来自台山老太太,已经94岁,她的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小保姆照顾。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每天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很少与人接触,她耳朵已不太灵敏,说话时口齿也不太清楚,记者来到她家想与她聊一聊,她却不愿多说以前的事,只是用不太清楚的台山话告诉旁边的人,“你们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
  最近被发现的东山口近代民居建筑群连成一片整齐划一,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旧民居的彩色窗玻璃让人忆起70多年前的建筑风格与品味

  有段古:

  区中多为家族“村落”

  家住启明二马路的侯先生是一位华侨的孙子,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半个世纪。侯先生说,当年他的祖父在香港做劳工,挣了一些钱之后回到广州建了这栋三层小楼,而他们一家也一直住在这里。但对于这片建筑的历史,这个“第三代”居民已不甚了解了。启明二马路的张女士的外祖父当年到美国去做劳工,上世纪20年代回国后用一生的血汗钱在这里盖了这栋楼。如今这栋小楼只住了张女士87岁的母亲。

  与侯先生和张女士相比,从1930年出世就一直住在这里的李伯对这一带的情况了解颇多。李伯住在启明三路,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族在启明三路拥有五套房子,他的姑妈、堂叔、祖父都曾在这里建房,而他目前住的上他祖父当年留下来的。由于家族成员众多,这条路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家族“村落”。李伯说,除了他家之外,这里的家族“村落”还有很多,因为当年很多华侨都是兄弟、亲戚一起出国、一起回乡来建房的,所有很多亲戚都同时选择将房子建在这里。

  李伯告诉记者,他祖籍台山,20世纪初时他的祖父和堂兄等人到加拿大当劳工,先是到洗衣店给人洗衣服,后来又到外国人开的餐馆当厨师,在外国历尽艰辛才存了一笔钱,1928年回到广州盖了这栋房子。

  在此居住多年的李伯说,这里的房子非常坚固,多年来少有损坏。他指着一片长满杂草的废墟说,这块地上的房子是唯一一所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毁的房子,后来一直没有再建,除此之外,其它所有小楼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吴璇杨亚明黄亦民)

  无独有偶

  海珠区发现“古商品房一条街”

  说明海珠区80年前就有房地产开发

  近日,海珠区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在龙凤街存在大量的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位于昆仑三街的“古商品房一条街”。

  近日记者来到昆仑三街,只见一排古代公寓映入眼帘。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公寓建于民国年间,至少有80年的历史。之所以称该房屋为“古商品房一条街”,是因为该房屋是由人开发建成后,并不是用于自己居住,而是以卖给其他人而从中牟利。该街由7栋两层高的住宅连缀而成,房屋的建筑风格基本是以民国建筑特色为主,糅合了西方的一些特点。“古商品房一条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80年以前,海珠区就已经在进行房地产开发了。

  记者在该街道同福西一巷还发现两座相连的二层小楼。该楼由两栋一模一样的两层楼组成,两栋楼之间用一个小天桥在空中相连,显得十分别致。该楼面积约700多平方米,是一个标准的豪宅。据记载,该连体楼是当时广州十大富商之一卫百葵两个姨太太住的地方。现该楼由卫氏后人居住。

  此外,该街道还发现冯家大院、田心杨巷等古建筑群。随着大量的明末清初时期豪宅被发现,说明海珠区在当时就已经是富商云集的处所,打破了以前“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传统观念。

  专家说法:建筑价值高可能成文物

  广州大学建筑学专家汤国华教授告诉记者,这里的房子从色彩的搭配到砖瓦、木料的使用,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他说,红色和砖是西方建筑的代表,而绿色和瓦则代表了中国的传统风格。彩窗本是西方教堂建筑的风格,在清末时传入中国,民国时兴盛,而彩窗与木格相结合则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风格。另外,长的门窗也是西方风格的代表。汤教授说,这里的建筑是典型的民国近代风格建筑,而五六十年代建起的华侨新村已近代和现代相结合的风格,在风格上已与现代建筑接近。

  汤教授表示,与现代建筑相比,这种近代建筑墙面较厚,最薄的也有240厘米,所以隔热性能非常好,夏天住在其中会非常凉爽。其弱点就是采光不够,但与中国古代建筑相比已向前进了一大步。

  目前,东山区已将此处申请为文物普查点,根据文物法,成为文物的建筑必须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广州市文物普查办公室的有关专家表示,这里片建筑群与中国华侨历史紧密相连,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体现了建筑艺术中西结合的风格,有较大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所以有可能成为受保护的文物。这位专家表示,一旦成为文物,这片建筑的内外部改动和装修都将受到限制,有关部门也将根据各建筑目前不同的保护情况进行分类保护和管理。(王海波海宣)(来源:信息时报)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