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优待战俘纪实:没有棍打鞭抽只有循循善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11:23 新华网 | |||||||||
参考消息特刊:战俘管理工作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周柏生口述 黄柽整理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俘营没有高墙深院,只有普通民房;没有棍打鞭抽,只有循循善诱;没有挣扎反抗,只有友好相处;没有凄厉叫喊,只有欢乐歌声;没有切齿痛恨,只有衷心感激……中朝军队优待战俘政策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朝鲜战争期间,我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5团副政委,亲身感受到了中朝军队优待俘虏的人道主义精神。 “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1952年5月我被调到碧潼的志愿军战俘营工作。这里就像一个静谧的休养所,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堡垒和铁丝网,也没有警犬和皮鞭。难怪所谓“联合国军”战俘初来营时都奇怪地问:“难道这就是志愿军的战俘营?” 6月,志愿军第二次敌军工作会议就在碧潼召开。会议认真总结战俘营工作经验;重申了毛主席“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的指示;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要指示:“对外俘的政治工作应确立以反对战争、争取和平为主题,不要上大课,着重办好图书馆、俱乐部,管好生活。” 我方以往在教育俘虏的内容上强调“阶级性”,方式上采取“填鸭式”。如要求战俘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等。战俘认为这是在谩骂其国家,侮辱其政治,诋毁其制度,因此感到厌倦、恐惧,甚至抵触学习。 第二次敌军工作会议后,我们及时改变了管教内容和方法,将原来的审处科(股)改为登记科(股),将教育科(股)改为文娱科(股),将阶级教育主题改为争取和平主题,设立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等。让战俘收听北京、莫斯科及布拉格等地的英语广播,放映苏联和中国的影片,使他们了解中苏两国革命历史和人民生活状况,逐步消除他们“反苏反共”思想。 我们和战俘漫谈重要的国际大事,引导他们了解战争真相。我们还采用“以俘教俘”的方法,多次组织黑人战俘积极分子宣讲黑人民族解放的历史,并邀请一些外国进步人士如费尔顿夫人、贝切迪和阿兰·魏宁顿等来战俘营访问和座谈。 “中国奖品在美国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宽待战俘还体现在尊重战俘的人格和适当满足他们的基本要求。美国纠集的“联合国军”有16个国家的部队,被我们抓到的战俘来自13个国家。他们的国籍、人种、民族、阶级、宗教信仰、饮食习惯、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因此矛盾尖锐,怪事迭出。 土耳其战俘信奉伊斯兰教,是不吃猪肉的。有一次,美国战俘将猪肉偷偷放进土耳其战俘饭碗里,结果被痛打一顿。我们严肃处理了此事。后来,我方把土耳其战俘与其他战俘分开管理,又设法满足各自的饮食习惯,让战俘自己管理伙食,吃什么,怎么吃,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只控制伙食标准,战俘们非常满意。 1952年11月,战俘营隆重举行历时12天的秋季运动会。会场布置和仪式基本上参照奥林匹克运动会。全体战俘运动员身着运动服入场,面向主席台排成纵队,接着升旗、点火炬。运动员用中、朝、英三种语言宣誓:“我们誓以踏实之竞赛精神参加俘管处1952年秋季运动大会,愿遵守运动大会的纪律及各项规则,以真正和平友谊的精神参加竞赛。”比赛结束后举行了颁奖仪式,奖品是精致的北京景泰蓝、琉璃制品和檀香扇。有的战俘运动员把获奖的锦旗、奖品挂在胸前,他们高兴地说:“中国奖品在美国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会后,战俘们给家人写信,讲述大会盛况。5团的814名俘虏还联名向美、英各报社、团体发出呼吁和平的信件6封。1团的俘虏为前线广播录制了36篇广播稿,并提供了家信79封。1953年我方出版了《俘虏营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册》、《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战俘》(共有226张照片),宣传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在停战谈判时,这些材料被散发到会场内外,使我们的谈判代表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英国的《世界新闻观察报》说:“纪念册等把真理带给了今日可能仍为美国所迷惑的成千人民,在任何谈论朝鲜问题的会议上,都应把它拿出来。” 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美李军妄图用战俘问题大做文章。为揭露谎言,我们说服战俘中的原美联社随军记者诺尔背起了照相机,拍摄战俘生活照片,在美、英的报纸杂志上刊登,让谎言不攻自破,也驳得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哑口无言。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战俘工作不但是瓦解敌军、削弱敌军战斗意志的有力武器,也是国际斗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它是特殊的战斗。 “在美国从来没有人像志愿军这样平等友爱地对待我们!” 遣返战俘前,战俘换了新装,失物得到了补偿。我们还举行座谈会、欢送会,演出文艺节目。会上,战俘们普遍感谢我们的宽待政策,表示回去后讲实话,揭露美国政府对我战俘政策的欺骗宣传。有的黑人战俘激动地说:“志愿军从不歧视我们,在美国从来没有人像志愿军这样平等友爱地对待我们!”有的战俘对补偿失物喜出望外,美军战俘杰克逊说:“我原丢失的是块破表,赔偿给我的却是新表,真是想不到。如果美国人不相信,我就把实物拿给他们看。” 在遣返前的晚会上,许多战俘踊跃跑上台用中文唱《国际歌》。一个英军战俘说:“中朝人民军队对我们的友谊就像横跨在一条鸿沟上的桥梁,现在我已走过了这座桥,我认识了中国人、朝鲜人的真诚和友好,回国后我要领别人继续走这座桥。”许多战俘称我们的外语教员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写了上千封感谢信。还有20名美俘、1名英俘拒绝遣返。美国记者惊叹:这是对“自由世界”与美国生活方式的谴责。 到了板门店双方交换战俘的日子,世界各地记者云集。美国记者、摄影师也赶来拍照和拍摄影片。被志愿军释放的战俘依依不舍地离开我们,同我方工作人员握手表示感谢。 而我方被俘人员被遣返时情况则截然相反:战俘们还没有下车就将美方发给他们的衣服撕破脱下来扔回去,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朝国旗高举起来。跨过边界后,大部分战俘痛哭流涕、咬牙切齿地控诉美方如何虐待他们:吃的是整粒包米、麦子,后来捣碎一下,算是“优待”;美方还将我被俘人员当作研制药品的试验品…… 战俘遣返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鲜明地反映出双方对待战俘的不同政策。此情此景,令一向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记者愣住了,他们不想拍了,也不敢拍了;而其他国家的记者则如实地拍照摄影,他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朝军队宽待俘虏的人道主义精神。(完)(来源:参考消息特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