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江苏4省达成共识以同一种声音推介梁祝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00:45 东方早报

  苏州世界遗产大会上,四省六市代表达成短暂共识,以“同一种声音”推介梁祝文化

  6东家抱团申遗 梁祝仍同床异梦

  东方早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钊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在梁祝文化发源地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的浙江、江苏等4省6市的代表日前握手言和,是梁祝文化欲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让它们走在了一起。6月12日,6市代表在宁波达成了联合申遗共识,表示愿意于6月26日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同一种声音”推介梁祝文化。

  然而,记者在昨天的采访中发现,“共识”并没有消除各地“同床异梦”,谁是发源地之争依旧存在:除了申遗达成的短暂共识,6市仍极可能各自以发源地自居,单独推介本地梁祝文化。

  梁祝之争由来已久

  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梁祝对生命和爱情的诠释被人传唱至今。但历经千年,梁祝传说的起源却演变出了多个版本。杭州市、宁波市鄞州区、绍兴上虞市以及江苏宜兴市、山东济宁市、河南驻马店市均出现了“梁祝遗存”。如宁波有梁山伯庙和东晋古墓、上虞系“英台故里”、杭州万松书院为梁祝“三载同窗”之地、宜兴有“英台阁”、碧鲜庵……

  学术界也为此争论不休,而各地又绝不相让,去年10月18日甚至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件,《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同时在4省6市举行。

  共谋申遗大事

  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梁祝研究专家麻承照认为,此次4省6市能坐到一起共谋申遗既偶然又必然。他说,此前,苏州邀请四省6市梁祝文化参加即将于该市举行的世遗大会,为了避免“互相攻击”,给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评审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下不良印象,鄞州区牵头把6市代表请到宁波,召开了“四省六市梁祝申遗磋商会”。

  “大家共同商讨申遗是迟早的事情。”麻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同一国家的同一文化,不能由多个地方单独提出申遗,“联合是必然的”。对此,其他5市代表也深表认同,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表示,“单兵作战势单力薄,求同存异才有希望”。

  在磋商会上,6市达成了3点共识: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由改组后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承担义务和权利;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在2006年向国家文化部提交全部申报材料。

  发源地之争依然激烈

  遗憾的是,达成的“共识”中竟然没有确定梁祝文化发源地。“这是刻意避免的。”麻承照说,“这个问题太敏感,挑破了6个地方都不舒服。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起申遗成功。”

  不过,在世遗大会上如何以“同一种声音”说话,6个地方都打着自己的算盘。6市代表都向记者表达了“从未放弃自己是发源地”的观点。江苏宜兴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奕明确表示,他们会在世遗大会上推介宜兴的梁祝文化,阐明宜兴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宜兴梁祝文化是中国梁祝文化的一部分,推介宜兴梁祝就是推介中国梁祝”。“我们不可能去推介其他5市的梁祝文化,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她说。

  “现在所能做到的以‘同一种声音说话’只能是不去攻击、贬低他市的梁祝文化,包装好本市的梁祝文化,为申遗尽一份力。”杭州万松书院总经理方天祥说。

  麻承照透露,梁祝申遗虽由改组后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负责,但各地都有一套保护方案。

  不能忽视的共识

  虽然有专家认为6市达成的共识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些救急的味道,但仍对此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祝申遗真正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文化保护求同存异的范本。”浙江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淼说。

  据了解,此前分散于数省市的江南6大古镇提出共同申遗已多年,但仍未见希望。“主要是各地各自为阵、单独开发的结果。这是个教训。”麻承照认为。他表示,“共识”对刘伯温、朱熹等名人祖籍之争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