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在身边——长城后裔的长城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08:41 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6月17日电(记者陈玉)每天清晨4点起床,50岁的张鹤珊都一定要沿着村边15公里长的长城巡视一遍。家住河北省抚宁县城子峪村的张鹤珊是长城后裔,今年初被当地文物部门聘为长城保护宣传员后,他带着儿子用皮尺把自己分工保护的这段长城丈量了一遍。“这一带每个敌楼之间相距57米。”他十分肯定地说。在今天的明长城部分地段,附近村庄里仍然生活着当年修戍长城官兵的后裔。没有人认真调查过他们的血统和准确人数,他们大多也没有家谱相传,然而关心长城的情愫却世代延续下来。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要数当时拱卫京师的蓟镇长城,其范围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境内的长城。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明朝开国之初就首先修筑了这段燕山山脉上的长城。1568年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全面重修,创造性地修筑了空心敌楼,其砖包城墙至今坚固。由于工程浩大,守卫任务艰巨,戚继光奏请朝廷,从浙江、山东、福建等地调集精兵强将。据地方志记载,仅董家口一处关隘,就从金华府调来火枪手3000名。在当地老人口中,从浙江征调的“戚家军”抵达当天,天降大雨,3000名官兵雨中列队待命,从早至午,岿然不动,本地守军见状无不惊骇,从此军纪得以整肃。

  明朝廷为了稳定军心,长城修筑期间和其后较长一段时间,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前来随军守边。长城修成后,部分楼台就分给各家各户守卫,这些家庭便在异乡边塞定居下来,世代繁衍成为今天的长城后裔。

  据不完全调查,长城后裔主要生活在河北省秦皇岛、唐山、承德境内的明长城重要关隘附近的乡村。秦皇岛市文化局调查表明,秦皇岛境内374.5公里明长城沿线,158个自然村有长城后裔聚居。

  抚宁县驻操营镇董家口村是一个长城后裔集中的村落,尚有陈、孙、耿、王、骆等6姓123户人家。村里77岁的骆金山老人是一位骆姓总兵官的后人,有碑记为证。他至今还能凭记忆向上追述6辈先人的姓名。他经常对小辈们说的一句话是:“我祖上是戍守长城的功臣!”在拿子峪、板场峪、梁家湾这些长城沿线的“后裔村”,老人们出口成章,能讲出许多世代口耳相传的守边故事,如下雨天守军点燃棉被报“烽火”,丈夫战死后妻子替他守边,留下一座敌楼叫做“媳妇楼”等等。城子峪村村民至今保留着一个独特的风俗“逛楼”。每到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村民们举家出门,背着菜肴、水果和酒,来到山脊的长城上,瞻仰先祖留下来的一座座楼台,祈求祖宗的庇佑,然后才开始一年的劳作。

  长城脚下往往是荒僻山区,山多地少,农民生活普遍不富裕,沿线农民多年来靠山吃山,靠长城吃长城,扒长城砖盖房子的事情并不鲜见。近几年,当地在长城沿线开展了《文物保护法》的普及宣传,年轻一代由此学会了依法保护长城。

  去年春天起,董家口村请来省、市文物工作者,搞出了一套系统地长城保护和利用规划。按照规划,第一步是修复长城,村民们把多年来散落在村里的3万多块长城砖从自家猪圈、台阶、院墙上拆下来,一块块把它们背到山上,把长城上一些自然坍塌地段修起来。

  全村男女老少上山出义务工,在悬崖陡坡间铺成了一条宽1.2米、长2000多米的登长城石板路,供游人游览。除游览路线外,对其余2.7万多亩山林全部封山育林,不许动一草一木。如今,有序的长城旅游在董家口开展起来,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让明弘治年间的城堡露出真容,吴家楼村长城后裔吴玉宽无偿拆掉了自家的4间老宅。唐山市迁西县一些长城后裔自发组织起来,制订公约,制止盗抢长城文物和开矿破坏长城的行为。张鹤珊在家门口钉了一块木牌,上写“免费导游”,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们多了解一点长城,对长城多一份感情。

  今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在长城沿线试行长城保护宣传员制度,聘请村民监督和制止破坏长城的行为,向游客宣传文物法规,其中秦皇岛市聘请的首批60多名农民宣传员中,长城后裔占了将近一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