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宣传工作回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10:05 开封日报 | |||||||||
指挥部也是战场,一个不事张扬的群体,用笔和键盘记录着抢险斗争的历程 历史不会忘记,开封人民不会忘记。黄河兰考段那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斗争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那一件件、一幕幕撼人心魄、可歌可泣的壮举和场面是所有参加抢险救灾的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很多曾经在这场斗争中付出心血和抛洒过汗水的同志,至今回忆起来仍不禁热泪盈眶。
我们的宣传工作者牢记使命,冲锋在前,风餐露宿,深入一线,真实地记录下各级领导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以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与波涛搏斗,与风雨抗争,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抢险救灾决定性胜利的动人诗篇和鲜活画面。他们奋笔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出色地完成了历史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让黄河抢险精神的主旋律在开封大地上奏响。 2003年秋天,黄河发生了建国以来历时最长、洪量最大的秋汛。黄河兰考段出现了50年来罕见的重大险情,谷营乡滩区18号护滩堤被冲决200米,黄河二级悬河倾泻而下,河南、山东共有12万人被水围困。黄河主河道南移,直接威胁黄河大堤安全,主流冲向兰考县、东明县12万群众世代居住的家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广大党政军民迅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人与洪水的大决战。 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出现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十分重视,及时作出批示,盛市有关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事件。省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市委书记孙泉砀等多次指出,必须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让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及时了解抢险救灾前线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在抢险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事迹,同时应注意收集、保存各种资料,见证历史,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2003年10月3日,省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指挥部进驻兰考林泉宾馆,坐镇指挥抢险救灾工作。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刘绍杰为总负责的指挥部信息联络组中的市、县工作人员迅速到位开展工作。这个工作系统下设总值班室、信息联络组、新闻报道组和行政接待组,负责整个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工作的值班调度、信息联络、宣传报道、接待招待等项工作,可以说是整个指挥系统的中枢神经,对保证指挥部各项指令的迅速贯彻落实和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既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的同志,又有兰考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大家接到命令后迅速到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联系上下左右和前线后方的信息反馈体系及工作运行机制。20多天来,他们共编发反映指挥部决策部署、各战场工作动态、每日险情工情、抢险救灾先进事迹的快报和简报286期,计50多万字。对每期简报、快报,刘绍杰秘书长都要亲自审阅、修改。在那惊心动魄的20多天里,他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在此之前,这些简报、快报由负责信息联络工作的市委办公室助理调研员、综合科科长魏培仕把关。魏培仕和市委办公室秘书李胜勇、刘成勇、史占伟等人经常深入一线,了解第一手材料,尽可能把文章写得更生动,更感人。市政府办公室信息科刘海潮一直驻守在蔡集控导工程35号坝,负责抢险现场的信息反馈工作。黄河风大浪急全面封航的那几天,刘海潮用自己的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地向信息组报告信息。市委办公室综合科李军、刘伟等同志日夜坚守在办公室,等待着从兰考发回的简报、快报清样,及时印发给市四大班子和各部门。 指挥部也是一个战场,这里没有红旗飘飘,没有口号声声,没有涛声阵阵,没有车流滚滚,但这里同样有的是对党和灾民的无限忠诚,有的是与前线共鸣的焦虑、急迫、兴奋、喜悦。他们用心、笔和键盘记录着抢险斗争的每一个历程,为宣传黄河抢险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牢记使命,冲锋在前,记者们个个像拼命三郎 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的密切关注。为了让开封市的470万人民及时了解这场艰苦卓绝的抢险救灾斗争,开封日报社、开封人民广播电台、开封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都派出了新闻报道组,日夜奔波在抗洪第一线,出没在风波里。 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先后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春生、武占英、杨大明等。为了宣传好抢险救灾激动人心的场面,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他们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宣传的重点,做到重要新闻无遗漏,报道方向无问题,宣传角度无偏差。他们坚持审阅我市新闻媒体关于抢险救灾的每一篇稿件,及时和记者、编辑沟通。武占英的家就在被黄河水淹没的兰考谷营滩区,但他从没有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紧张的工作,使他的血压陡然升高,他就一边打吊针,一边坚持工作,几天下来,人就瘦了一圈。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韩敏、副主任科员张西峰一直坚守抢险救灾一线,负责新闻联络工作,积极为记者联系采访,协调交通工具,帮助记者解决采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开封日报社从抢险救灾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抢险救灾斗争的宣传报道工作,迅速选派得力记者组成报道组,由副总编辑刘会敏带领马国才、任青山、刘陆军、李俊生、赵璟韬、李兰银等10多名记者奔波在抢险救灾一线。由于抢险现场交通不便,负责运送人员的船只又比较紧张,记者们有时要踏着泥泞的道路,步行数公里才能到达现常在指挥部驻地人员中,身上泥水最多的是记者,汗水流得最多的也是记者。2003年10月9日上午,刘会敏带领刘陆军、李俊生等几名记者来到东坝头码头,准备乘船前往蔡集控导工程35号坝采访,等了将近1个小时也没能挤上船。为了能尽快到达采访现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跳上了一艘装运炸药的冲锋舟。冲锋舟刚离岸边却突然失控,在激流中向一艘大铁船撞去。岸上、船上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他们知道,万一冲锋舟撞上大船,后果将不堪设想。幸亏解放军战士及时用大绳拦住了冲锋舟,才避免了一场灾难。50多岁的马国才是开封日报社驻兰考县记者站站长。9月18日初次发生黄河水漫过护滩堤时,他就及时来到现场,向报社发回了有关抢险救灾的第一篇报道。在以后的40多天里,他一直坚守在一线。一天晚上,他写完稿子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由于劳累过度,他刚站起来就晕倒在被当作写稿平台的床边。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的薛继超、王新平、张成辉和开封电视台的牛柱、职亚辉、李书才等10多名记者,在市广播电视局党组的领导下,为了让全市人民及时看到抢险救灾情景,看到真实生动的画面,每天都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奔走在最艰苦的地方。2003年10月10日上午,黄河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耿亚辉、薛继超等人乘坐冲锋舟前往35号坝。上坝后,耿亚辉不顾浑身湿透,冒雨抢拍镜头,连午饭也没顾上吃,一直拍到下午5点多钟,然后又匆忙登上冲锋舟回驻地发稿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的记者完全忘了自己的安危,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向前,向前!及时、快捷地把前线的声音、画面呈送到全市人民的耳畔、眼前,把波澜壮阔的抗洪救灾场面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观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10月29日,我市各新闻单位前方记者共采写反映兰考抢险救灾的各类新闻稿件800余篇,图片150余幅。 精心构筑黄河抢险宣传工作的整体格局 2003年10月17日下午,一个内容特殊的会议在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指挥部会议室召开。会上,刘绍杰秘书长部署了抢险救灾宣传工作“六个一”工程。他说,为详实记录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的整个过程,全面反映党政军民齐心协力、顽强作战、夺取抢险救灾全面胜利的生动实践,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开封军分区政治部、中共兰考县委决定联手打造“六个一”宣传工程,即编撰一部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纪实书;摄制一部反映抢险救灾全过程的电视专题片;组织摄影作品展览并编印一本抢险救灾摄影画册,创作一部现代大型豫剧;采写一篇反映抢险救灾的长篇通讯;创作一部抢险救灾报告文学作品。 整个“六个一”工程由刘绍杰秘书长牵头,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开封日报社、开封电视台、市文联、市摄影家协会等单位分工负责。纪实卷由市委办公室负责。领受任务后,责任人魏培仕、李胜勇加紧收集和整理资料,提前编写了大事记,精确到小时,对抢险救灾进行全程式记录。抢险救灾刚结束,他们立即投入到纪实卷的编撰工作。当时已接近春节,魏培仕、李军、李胜勇、刘伟、刘海潮、刘成勇、史占伟、朱焱等人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他们仍然保持着抢险救灾时的工作状态,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终于将这部名为《人民利益高于天》的26万字的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 摄影展览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洪武主持,摄影作品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修振永负责;报告文学作品由市文联樊城创作;大型现代豫剧《黄河魂》由兰考县文化局宋海洋、齐枫林负责;长篇通讯《大河滔滔唱英雄》由开封日报社负责采写,负责人为总编辑张建坤、副总编辑刘会敏;电视专题片《一曲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由开封电视台胡德志等负责拍摄。为了完成创作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提前介入,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到抢险救灾一线采访,与抢险将士一起度过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特别是抢险工作结束后,他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从不同角度艺术地再现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的整个过程。 实践证明,鏖战正酣、见缝插针召开的这次会议,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构思了黄河抢险宣传工作打主动仗、打主体仗、打整体仗的总体方案,及时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系列宣传活动,为开展整体宣传工作做了思想准备、人员准备、工作准备和资料准备。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以黄河抢险精神宣传黄河抢险 市政府副秘书长修振永自始至终都在抢险现场指挥战斗,职务需要他当指挥员,爱好激励他当宣传员,对摄影的酷爱使他每遇激动人心的时刻,便情不自禁地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一幅幅难得而珍贵的画面。我市的20多位作家、摄影家、画家组成的文艺采风团顶风冒雨进行现场采风,用手中的笔、镜头以艺术的形式再现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抢险救灾宏伟场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洪武虽然已经50多岁了,可他仍精神抖擞地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奔走在抢险救灾一线,拍摄了大量优秀摄影作品。抢险结束后,李洪武还承担了大型摄影展《黄河魂》的组织工作和大型画册《英雄本色——开封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纪实》的编辑工作。市文联作家樊城得知黄河发生险情后,主动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并组织部分作家赴前线采风,抒写弘扬抗洪抢险精神的诗篇。接到撰写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后,樊成为了全面掌握素材,采访了近200人次,积累了20多万字的资料。抢险结束后,他又多次到北京、郑州等地,向省领导和有关人员核实情况,深挖细节。随后,他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接受创作大型现代豫剧《黄河魂》的任务后,市文化局局长郑雪萍和兰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明确由兰考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具体承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刘书茂亲自挂帅,立即组建了创作班子。创编人员深入抢险一线采访并体验生活,经过历时两个月的封闭式创作,几经修改,数易其稿,于2004年2月投入紧张的排演。兰考县豫剧团在该县城关镇棉花加工厂僻静的一隅租了一个小院,采取封闭式排演,实行军事化管理,全体演职员吃住在一起,每天开一次分析会,克服条件简陋、经费不足等各种困难,采取倒计时的方式,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感情投入排演。该剧创作完成后,至今已演出了34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开封日报社责无旁贷地承担了长篇通讯《大河滔滔唱英雄》的采写。报社总编辑张建坤、副总编辑刘会敏十分重视,要求报道组的记者马国才、任青山、刘陆军在搞好正常的抢险救灾报道的同时,着手长篇通讯素材的收集采写工作。刘会敏还多次召集几位记者理思路、谈分工,并负责通稿、把关审核、语言润色等工作。抢险结束后,几位记者随即写出了长篇通讯的初稿。在以后的1个多月里,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每个人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篇通讯准备刊发的前一天,刘会敏带着任青山到省政府办公厅审稿。省政府副秘书长杜冠章、省政府办公厅助理巡视员马恒心对稿子提出了修改意见,他们就在那里当场修改,改一段、通一段,不放过一句话,不放过一个标点,不放过一个细节,直至推敲得无懈可击。就这样,从当日9时开始一直到次日2时结束,其间除了简单地吃饭外,他们一直在写,在改。 “六个一”宣传工程的创作,得到盛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王明义副省长在郑州对《人民利益高于天》的书稿和《黄河魂》等多次审核,指出要把《黄河魂》报告文学写成反映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全貌的最客观准确、最真实生动、最具有权威性的一部文学纪实作品。他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并为书作序。市委书记孙泉砀、市长刘长春分别为《人民利益高于天》一书题了词。市委书记孙泉砀,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刘绍杰,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盛国民先后两次到兰考看望大型豫剧《黄河魂》的编剧创作人员和演出人员,召开座谈会,讨论剧本,提出修改意见,解决遇到的困难,协调所需资金。刘绍杰多次召集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安排“六个一”工程的具体工作,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并亲自反复审核、修改长篇通讯、电视片脚本、剧本和纪实卷书稿,为“六个一”工程的创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事实上,原来确定的“六个一”宣传工程后来得到大大拓展。市委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先后由市委办公室制作了黄河抢险纪念章、纪念牌,评选了81个先进集体、1071名先进个人,为19名同志记了二等功;隆重召开了全市总结表彰大会;组织协调河南大学、市文工团创编了两台黄河抢险专题文艺节目,先后到省直机关、71320部队、武警部队和兄弟市进行慰问演出;组织了一系列慰问活动,组织上万名群众欢送、欢迎黄河抢险部队;汇编了两本书和一本画册;组织了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等。这一系列宣传活动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式、多体裁、多形式的宣传工程,有效地宣传了黄河抢险精神。 感谢我们的宣传工作者吧!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伟大的黄河抢险精神在开封470万人民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任青山 火线入党。 封堵决口现常 抢运沙袋。 军民同心协力战洪魔。 部队官兵用冲锋舟营救灾民。 加固堤坝的战士个个成了泥人儿。 我市群众欢迎抗洪战士凯旋归来。 欢呼胜利。 以上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俊生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