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研究室省社会科学院科社所调研组编者按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能否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大局。对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我省登封市从2003年以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坚持扩大民主,引入公选机制,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采取群众推荐、素能测评、差额票决“三票制”的办法,选用了一批优秀乡科级干部,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这期间,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省社会科学院同郑州市委组织部一起,对采用“三票制”选任干部的做法进行了调研指导。登封市“三票制”选拔任用干部,是与时俱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一做法,贯彻了《干部任用条例》,体现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现将有关调研报告刊登如下,供各地、各单位学习借鉴。②132003年下半年以来,登封市尝试用“三票制”(群众推荐票、素能测评票、差额表决票)的办法,选任了一批群众认可、领导满意、人岗相适的干部,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背景与动因登封市采用“三票制”选拔任用干部的背景和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的形势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继2000年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简称《纲要》)之后,2002年又正式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简称《条例》)。2003年6月,登封市先后被省委组织部、郑州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联系点。如何适应新形势,按照《纲要》和《条例》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四权”,把人选准用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成为登封市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登封市对前些年干部工作实践的认真总结和思考。近年来,登封市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仅在1995年至2002年,登封市就进行了6次公选,共选拔任用了91名科级干部。公选方式的优点是突出的,如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引入竞争机制、破除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人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民主推荐环节重视不够,群众参与度低;笔试环节重书面知识,轻实际能力,往往被选任者适应岗位的时间较长;公选工作周期较长、成本相对较高等。如何创新干部选任方式,既引入公选机制,又克服公选的不足,使选任干部的方式更科学、更有效,是登封市委思考的又一重要课题。三是破解干部选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当前,各地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但要把改革思路付诸行动,真正有所突破,还需要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登封市委在干部选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难题”,促使了市委主要领导下决心寻找新的途径。这一“难题”,就是选拔任用该市交通局局长、计生委主任这两个空缺了较长时间的“一把手”。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这两个岗位权力集中、上下瞩目,在当地属于职责重、要求高的岗位。自从交通局和计生委的“一把手”缺职以来,各方面以打电话、递条子等种种方式干扰着这两个职位的选任工作。与其被动应付,不如变被动为主动,走出一条干部选拔任用的新路。于是,“三票制”选任干部的思路付诸了行动,变成了现实。第一次采用“三票制”选任干部的成功及其良好的社会反响,使登封市委和组织部门增强了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信心。2003年11月,当市内煤矿接连发生了两起特大事故,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迫切需要加强乡镇煤炭安全管理力量时,他们又不失时机地采用“三票制”选任了9名主抓煤炭工作的副乡(镇)长。目前,登封市正在筹划第三次“三票制”选任,市属一些二级单位也在纷纷尝试。二、做法与特点从登封市两次采用“三票制”选任干部的运作情况看,其主要做法是:1.精心制订方案。采用“三票制”选任干部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周密且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决定着探索和尝试的效果乃至成败。登封市委对此极为重视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一是广泛调研、吃透情况;二是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三是缜密思考、多方求证。经过反复酝酿,形成了科学周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2.严格操作程序。主要是通过群众推荐、素能测评、差额票决先后三次投票,民主确定所需干部人选。第一票:用好群众推荐票。登封市委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先经过群众推荐这一关,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尊重民意。一是公布具体职位和条件。按照职位需求,明确资格条件,在全市范围内公布。然后,经过个人自愿报名和严格的资格审查,再组织进行群众推荐。二是扩大参加推荐人员的范围。除参照《条例》规定的范围外,本着让群众广泛参与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职位,科学确定参加推荐人员。三是民主推荐结果向社会公开,规定凡群众推荐票达不到70%以上的,就被自然淘汰。第二票:用好素能测评票。一是引入公选机制,采用面试的方式,组织由领导、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评委团,通过面试答辩,对每位测评对象打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二是根据测评对象得分排序,每个职位按照1∶2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由市委组成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情况进行认真考察。考察时,发布考察预告,接受群众举报。第三票:用好差额表决票。对考察对象的选用全部实行差额票决制。在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根据选任的职位不同,分别采用市委全委会或常委会两种形式进行差额票决,从每个职位的2名考察对象中确定1名拟任对象。在全委会或常委会票决时,要听取考察对象即席演讲。票决实行无记名投票,计票结果当场公布,并当场确定拟任人选。同时,对拟任人选进行公示,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任职手续。并实行一年试用期(法律选举的职务除外)。3.从实际出发设置具体运作模式。“三票制”两次探索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在群众推荐环节,考虑到交通局局长和计生委主任职位符合条件人选均为长期担任正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在全市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确定参加群众推荐的人员范围为全市现任正科级以上干部、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代表,而不仅仅是在交通、计生部门进行推荐;乡镇主抓煤炭工作的副职符合条件人选为一般干部或现任副科级干部,所以由本单位(本系统)及其所属机构的干部职工进行推荐。在素能测评环节,对交通局局长和计生委主任推荐人选的测评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组成;而对乡镇主抓煤炭工作的副职测评对象的素能测评,由于职位多,推荐出来的人也多,加之该职位的特殊性,则采取了分乡镇设置测评场所,由群众推荐出来的人选分别到所报的乡镇参加测评。同时根据职位特点,精心设计面试测评内容以及评委组成人员的结构、评分权重,突出专业性、群众性、科学性。评委由有关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煤炭负责人等组成,设领导、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其评分权重为5∶1。在票决环节,对科级正职和副职拟任人选分别采用了市委全委会和常委会两种差额投票表决方式。“三票制”选任干部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群众参与面广、公信度高。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坚持这个方向,突出这个重点,提高群众参与度,落实群众“四权”,是“三票制”选任干部的一个特色。其一,扩大了参加民主推荐人员的范围。比如,在选拔县交通局局长、计生委主任时,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由本单位扩大到全市,有251人参加,对当前民主推荐中存在的“拉票”现象是一种有效的遏制,也提高了选任干部的公信度。其二,给群众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让群众来把第一关。比如,规定群众推荐票达不到70%即被淘汰;在选拔乡镇主抓煤炭工作的副职时,素能测评环节设30名群众评委(主要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和煤矿负责人组成),这种做法,扩大了干部选任的群众基础。正如许多干部群众所说:群众心中有杆秤。如果一个人思想品德不好,没有工作能力和实绩,群众推荐关就过不去。二是强调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以往干部选任工作中一些缺陷和不足,“三票制”选任干部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比如,在报名资格条件的设置上,规定必须有与所任职位相适应的工作经历和必备能力:交通局局长人选要有在正科级岗位上任职四年以上的经历,熟悉交通工作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计生委主任要有乡镇党政正职三年以上或专门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五年以上的经历;乡镇主抓煤炭工作的副职突出了必须“学煤”(具有煤炭或相关专业的学历)或“懂煤”(从事过煤炭、矿管工作)。又比如,为了突出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专门设置了素能测评环节,根据任职岗位需要设计测评内容。特别是在乡镇主抓煤炭工作的副职的素能测评中,专门设置了专家评委,提高了测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这种做法突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好地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理念和导向。三是给用人单位以选人的权力,增强了用人单位领导和群众的主动性、责任感。在以往干部选任、特别是副职干部的选任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选人权与用人权相分离,选人的不管用人,用人的不管选人。其结果是,用人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当然也就谈不上责任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登封市在用“三票制”选任乡镇主抓煤炭工作的副职时,大胆进行了让用人单位参与选人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是:首先公布需要选任干部的乡镇,报名人员按公布的乡镇定向报名,通过本单位(本系统)群众推荐和组织审查后,到所报乡镇参加素能测评。测评由乡镇主要领导主持,评委主要由乡镇的领导和群众组成,测评结果当场公布,按得分多少取前两名进入考察,然后提交市委常委会票决。这种选任办法,给用人单位领导和群众以较大的选择权,同时也使他们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从机制上解决了“有人负责”的问题。曾主持素能测评的君召乡党委书记杨予昆深有感触地说:“三票制”选任干部的好处之一就是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第二票“素能测评”增加了乡镇的责任感,我们在投票时都很慎重,从测评的结果看,也确确实实达到了客观公正的效果。据统计,通过素能测评的18人中,只有4人是本乡镇工作人员;最终被选任的9人中,只有1人是本乡镇的。这说明:只要有了好的选任机制,干部选任工作中常见的诸如地域、关系影响等问题,就能得到较好解决。三、成效与意义登封市用“三票制”办法选任干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积极意义。“三票制”初步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三票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探索,有别于传统的组织调整、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综合吸收了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1)建立了公开透明、程序严密的“阳光”运行机制。一是“阳光作业”。公布选任职位及任职条件,“三票”投票结果都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及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同时群众可以参与素能测评及旁听,考察实行预告制,票决前进行即席演讲,任前实行公示制等,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二是程序严密。整个选任过程程序严谨,环环相扣,各个环节都制定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有效地避免了拉选票、拉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了选任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2)完善了群众的民主参与机制。“三票制”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权”、“初选权”交给群众,由过去的“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封闭式选人机制,转变为“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开放式选人机制,既提高了知人识人的准确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跑官要官”现象。(3)形成了用人决策制约机制。“三票制”采取常委会或全委会差额投票确定干部人选,改变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个别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形成了领导班子内部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制衡。“三票制”是扩大干部工作中民主的有效探索,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积极意义。把人选准用好,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三票制”在这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是体现了人民民主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干部往往由上级任命,因而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尊重民意、倾听民声,让群众选出自己满意的干部。登封市用“三票制”选任领导干部,有效地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在交通局局长和计生委主任的群众推荐中,有251名干部参加推荐投票,推荐出了10名人选;在乡镇主抓煤炭工作副职的群众推荐中,125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推荐投票,推荐出了82名人选,较好地解决了选任干部的群众基础问题。二是体现了党内决策民主。在两次“三票制”选任干部过程中,市委全委会票决和常委会票决是最终决定干部人选的一个重要环节。票决时,不论是市委书记还是其他领导同志,都是每人一票,有效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相结合选出的干部,既体现了党委的意图,又受到了群众信赖,选出的干部既能对上负责,又能对群众负责,做到了群众公认和领导信任、群众满意和领导满意的有机统一。“三票制”树立了好的用人导向,对于调动和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深远。选准用好一个人,就等于树立一面旗帜。“三票制”选任干部,以其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特点,使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产生了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一是为各类愿干事、能干事的人打开了进一步发展的通道,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为群众踏踏实实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才能得到组织的认可。二是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干部队伍带来了压力、动力和活力,增强了广大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三票制”选任出来的登封市大金店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王建斌说,“三票制”是选人用人的好机制,给当选者以很大的压力,如果干不好工作就对不起选他用他的群众和组织。和王建斌一样,其他当选的干部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在工作中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据跟踪了解,9名主抓煤炭工作的乡镇副职于2003年11月上任后,已对本乡镇所属煤矿跑了一遍,在5个月的时间内,累计下井检查达410余次,排除各类事故隐患共1000多项(处),并根据对安全状况的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有关的规划、措施和制度,为登封市的煤炭安全生产打下了基础。我们相信,只要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满有信心,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⑦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