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地球之肾”陷入“四面楚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09:00 胶东在线

  按:国务院新闻办近日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林业局负责人公布了首次全国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首次全国性湿地资源调查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的结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四项调查范围之大、调查种类之多、调查内容之丰富、调查方法之复杂,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而调查成果之多、之新、之全,令世人瞩目。这些调查是怎样进行的?其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四项调查对我国今后的自然生态保护有何指导意义?……为回答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特推出这组稿件,以飨读者。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夏季房展6.24国贸开幕

  生存能力弱 栖息地破碎 大熊猫仍未摆脱濒危

  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大熊猫生存现状如何?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令人眼睛一亮: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6只(不包括1.5岁以下大熊猫幼体数量),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只,均比第二次普查(1985年—1988年)有明显增长。

  这样,全国的大熊猫总数就达到1757只。这是否意味着大熊猫已经走出濒危状态?对此,专家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专家指出,大熊猫仍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从大熊猫自身来看,一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其遗传特性使其生存能力十分脆弱,依然面临交配难、产仔难、育幼难等三大难关;二是食物面极为狭窄,以食箭竹为主,食性单一,竹子开花枯死的周期性仍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三是大熊猫的疾病很多,贫血、寄生虫及肝炎、癌症、营养不良等都是其常见性的疾病,已成为大熊猫生存的一大威胁。从外部环境来看,开发开垦、道路交通的建设和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偷猎等人类活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破坏干扰依然严重,致使大熊猫栖息面积减少,日益岛屿化,栖息环境恶化,生存空间萎缩。

  第三次调查比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末期进行的第一、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范围更广,包括所有可能有大熊猫分布的地区,技术更加全面,揭示了现今大熊猫的全貌。

  专家指出,要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阴影,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从根本上促进大熊猫的保护和发展。目前尚有近40%的大熊猫在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外,要进一步加强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在适宜地区抓紧建设自然保护区,使绝大多数大熊猫纳入保护区保护范围。要进一步优化保护区网络体系,在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境走廊、破碎化的栖息地,抓紧形成有机连接的保护网络,提高保护效益;二是要强化大熊猫迁地保护,努力扩大大熊猫人工种群数量。要进一步支持大熊猫人工繁育事业的发展,努力维护和改善大熊猫人工圈养条件,在大熊猫圈养种群之间建立有利于种群繁殖的交流机制。(鲁雪)

  自然保护史上的重要丰碑———记首次全国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发展中国家的前瞻之举

  历时七八年、投入专业人员近15000人、耗资上亿元的首次全国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令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士欢欣鼓舞、兴奋异常。

  “如此大规模的调查不仅在我国是第一次,在全世界也不多见!”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魏辅文对记者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还有数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势下,开展全国性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的确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前瞻之举。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更显示出党中央、国务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魏辅文认为,首次全国性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对推动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野生动植物大国的必行之策

  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我国脊椎动物就有6000种左右,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水杉、银杉、百山祖冷杉、香果树……我国的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其中特有濒危珍稀野生植物17000余种。异常丰富、千姿百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倍感自豪。

  在石油、矿产等一次性资源日益枯竭、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基因技术日新月异、回归自然已成世界潮流的今天,这些可再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生态、经济和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就更为突出。

  然而,由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加上人力、财力及技术水平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是断断续续地开展过对大熊猫、虎、鹿类、麝类、部分蛇类等野生动植物种类的科学考察,全国性的系统调查一直未能开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一直面临“盲人摸象”的窘境。

  “只有首先了解掌握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数量、结构和利用状况等各项基本数据,才能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总工严旬认为,“要想研究制定适应形势需要的政策和措施,推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走上新的台阶,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因此,全面、系统的全国性多物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势在必行。”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原林业部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相继启动了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重点野生植物、湿地资源调查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

  高质量的跨世纪调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本次调查的科学、准确、可靠,国家林业局对每项资源调查分别组织国内资深专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总结以往区域性资源调查、单物种专项调查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对每项资源调查分别组织制定了专门的工作大纲和技术方案。除使用常规手段外,调查还引进、应用了“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考虑本次调查涉及物种多、范围广,加上我国地形地貌复杂,调查采取了常规调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常规调查达不到要求或数据准确性没有保障的物种,成立专门调查组开展专项调查,其中,开展全国性专项调查的野生动物有鹤类、黑嘴鸥、鸨类、盘羊、麝类、虎、扬子鳄等7类物种,各省开展的野生动物专项调查共计200多项,进一步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

  这两项调查以实地踏查为主,共有近15000人参加,其中野生动物调查队人员为1.1万多人(专业技术人员4000多人),野生植物调查则汇聚了300余名专家和3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的有关数据、信息主要来自调查队员徒步到实地调查的记录。各项调查均设置了大量样带、样线、样方和行走路线,其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共布设样带56700条、样方19044个、样点17576个、样线62277条,覆盖面积约660万平方公里;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布设样方26500个。广大调查队员不畏艰险,克服高寒缺氧、炎热酷暑、交通不便、供给不足等重重困难,爬高山、过草地、穿密林、走荒漠、趟沼泽、涉险滩,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准确记录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其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记录第一手原始数据达1亿多个;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勾绘调查用图3300多张,采集调查对象植物标本8200余份,拍摄植物花、果、枝特写、全株及生境照片20000多张。

  在实地调查进行过程中,国家林业局和各省市自治区根据统一的检查验收办法和标准,在各省先行对本省实地调查情况自检的基础上,成立国家级检查验收组赴各省进行抽查。为做好数据处理,国家林业局在各省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又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项调查全国成果报告的编写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方告完成。

  “可以说,首次全国性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是一次高标准、高质量的调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卓榕生如是说。

  新发现填补历史空白

  用“硕果累累”来形容首次全国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结果,恰如其分———

  野生动物调查掌握了全部252个调查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及主要受威胁因子,在物种分布、数量、生物学习性、调查方法等方面积累了珍贵资料,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首次获得了191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填补了资源数据方面的空白;通过将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首次掌握了61个物种的种群动态;绘制了野生动物分布图,建立了资源数据库……

  通过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首次掌握了我国最受关注的189种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状况、生境状况;首次参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物种濒危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国情,重新确定了189种物种的濒危等级,填补了我国在物种濒危等级评价方法上的空白,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预期成果令人满意,一系列新发现更让人兴奋———

  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了20多种野生动物的分布新记录或新种群。例如,朱鹮的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已辐射到陕西洋县周围百余公里,并出现了由秦岭南麓向大巴山地区的西乡、安康迁移的新趋势;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已经由山西和河北扩展到陕西及北京;在浙江发现了黑嘴鸥的越冬地;在海南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地,在大连发现了黑脸琵鹭的繁殖地;在牡丹江发现了丹顶鹤的繁殖地等。

  在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在重庆城口重新发现了199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已灭绝的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植物———崖柏;在浙江发现了杜仲和圆柏这两种省级地理分布新记录,其中杜仲属于科、属、种在浙江的地理分布新记录,圆柏属于属、种在浙江的地理分布新记录;在广东首次发现了笔桐树的分布,为省级地理分布新记录;在广西发现了苦丁茶、观光木、白豆杉等物种的新分布地点。

  这些新发现,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今后的保护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新情况催生新认识

  “本次调查使我们发现了新的情况,对保护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王伟介绍说。

  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已刻不容缓。通过调查,让人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华南虎、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许多野生动物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一些珍稀野生植物的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光叶蕨、秤锤树、金平桦等3种野生植物未被发现,普陀鹅耳枥只发现1株,绒毛皂荚只发现2株,广西火桐、百山祖冷杉只发现3株,羊角槭、云南蓝果树发现4株,天目铁木发现5株,华盖木、滇桐发现6株,丹霞梧桐发现8株,膝柄木发现10株,都属极度濒危。此外,还有其余40多个物种的现存数量也低于稳定存活界限。

  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极为必要。调查显示,有许多疫病源自野生动物或与野生动物有关,特别是现阶段野生动物病原体呈现加速变异的趋势,成为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大隐患;大量有关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接触的途径和渠道,使互相传播疫源的可能性增加;随着人类经济活动中驯养繁育、观赏展示、运输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活动的拓展,人类接触野生动物的几率也在上升。这些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前瞻性研究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的措施和方法,切实配合好动物防疫和人类疾病预防等工作。

  提高、改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条件,引导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方式,已是刻不容缓。虽然我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已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有部分单位借人工培育为名,非法从野外掠取资源,对资源造成极大破坏。

  新问题催生新理念通过调查,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下降的几大因素得以确认,由此形成了新的保护理念———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下降的首要原因,加强栖息地保护已成为保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调查表明,在本次调查的252种野生动物中,有221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破坏、退化、缩减或污染;在本次调查的189种野生植物中,有75种野生植物因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天然林面积急剧减少,致使其生存环境丧失或生境片断化,从而陷入濒危状态。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已成为促进资源增长的必要手段。调查表明,在本次调查的252种野生动物中,有132种因国内外市场需求过大而遭到偷猎盗猎、乱捕滥猎或过度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有92种野生植物因市场需求过大导致野生资源过度利用,野外资源数量普遍较少,濒危程度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成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大环境保护、减少各种污染已刻不容缓。如许多鹰隼类,因污染导致蛋壳变软,无法孵化,致使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普遍下降,迫切要求强化对野生动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本次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处于严重不足的状况,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扩大。大力推进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已成为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保护和利用这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面前,为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地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要求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人工培育,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家底清才能思路明。”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指出,首次全国性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科学数据,为今后加强保护管理决策奠定了科学基础。“我们相信,以本次调查为起点,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记者 赵永新

  首次全国性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地球之肾”陷入“四面楚歌”

  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的首次全国性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114块湿地面临着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98块湿地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威胁,有91块湿地正面临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有30块湿地正面临着泥沙淤积的威胁,有25块湿地正面临着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威胁。这次调查于1995年正式启动,2003年结束,首次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全国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结果显示,全国湿地类型划分为5大类、28个类型,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594万公顷,河流湿地821万公顷,湖泊湿地835万公顷,沼泽湿地1370万公顷,库塘湿地228万公顷。调查还首次对全国湿地植被的类型、种类组成、层次结构、分布与演替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提出了全国湿地植被分类系统,将湿地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6个植被型,180个群系。我国湿地拥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其中共有湿地高等植物2276种,隶属于815属225科;湿地野生动物共有25目68科724种,其中鸟类12目32科271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兽类7目12科31种。国家林业局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湿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十分令人担忧,而保护仍面临不少根本性难题———湿地管理体制不健全,开发利用管理混乱。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洋等多个部门,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突出。采油、旅游、捕鱼、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影响了对湿地科学统一的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湿地的保护、管理、开发都无法可依。专家呼吁,制定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已迫在眉睫。资金严重缺乏。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能力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据悉,国家林业局正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加强自然湿地保护和发展;加快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建立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体系;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扩大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领域;建立湿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北方)责任编辑:丁俊杰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